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穿在身上 掛在心上

發布時間:2024-03-25 10: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穿在身上 掛在心上

  講述人:福建省非遺項目豐(feng) 澤蟳埔女服飾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黃晨

  這個(ge) 春天,我們(men) 小漁村又“火”了一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wan) 的遊客慕名來到泉州蟳埔,戴上簪花,穿上大裾衫和闊腳褲,站在蚵殼厝旁拍照。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今年我過得既忙碌又開心。雖然已年過花甲,我還是和幾十年前一樣,為(wei) 大家認認真真做衣裳、仔仔細細插簪花。我始終覺得,弘揚蟳埔女習(xi) 俗,不但要把傳(chuan) 統服飾穿在身上,更要時刻把祖祖輩輩傳(chuan) 承下來的文化掛在心上。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起點,我們(men) 蟳埔的文化習(xi) 俗從(cong) 宋元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其中以“簪花圍”等服飾文化最為(wei) 出名。50年前,我開始跟著舅公學習(xi) 蟳埔女服飾製作。他教導我“做衣如做人”,一定要靜得下心、穩得住手、耐得住“冷”。在對蟳埔習(xi) 俗文化幾十年的堅守與(yu) 傳(chuan) 承中,我對這句話的感悟越來越深。

  傳(chuan) 承非遺文化,一定要耐得住“冷”。二三十年前,村裏年輕人紛紛穿起了流行服裝,傳(chuan) 統服飾沒了市場,我的裁縫鋪也少有人上門。當時就有人勸我改行做西裝,我沒有答應——祖輩留下的手藝不能從(cong) 我手中失傳(chuan) 。幸運的是,當時區政府不僅(jin) 出資補貼,幫助我們(men) 維持店鋪經營,還組織了一支身穿傳(chuan) 統服飾的腰鼓隊。我也積極承擔起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責任,每個(ge) 星期都會(hui) 到附近的高校和中小學上非遺課,講述一針一線裏的“文化密碼”,許多年輕人也因此成了弘揚非遺文化的誌願者和實踐者。

  弘揚非遺文化,還要經得起“熱”。近一兩(liang) 年來,火紅的人氣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普及,也給非遺文化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我們(men) 順應遊客要求和市場變化,在堅持傳(chuan) 統手藝的同時,創新簪花風格,在茉莉花、素馨花等原有花種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品種,受到了大家歡迎。在女兒(er) 的幫助下,我還開設了自媒體(ti) 賬號,用來宣傳(chuan) 弘揚非遺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si) ”。

  麵對如海潮般湧來的機遇,我們(men) 沒有忘記初心。我還記得,七八年前蟳埔女“簪花+服飾”的體(ti) 驗費用就是40元,這個(ge) 價(jia) 格標準一直延續至今。去年年底,區裏還成立了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會(hui) ,建立行業(ye) 自律機製,提升行業(ye) 綜合服務質量。我希望,我們(men) 的蟳埔女服飾文化不僅(jin) 是美麗(li) 的,也是親(qin) 民的,能讓更多人喜愛,更多人受惠。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雷柯、方曲韻、高建進、吳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5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