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數字技術看新質生產力內核

發布時間:2024-04-01 10:05: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徐浩然、謝雨鳳

  從(cong) 本質上講,生產(chan) 力反映的是人在生產(chan) 過程中同自然的關(guan) 係,隨著人類在生產(chan) 生活中逐漸對“自然”所形成的認識深化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核也會(hui) 因之發生代際變化。馬克思指出:“生產(chan) 力,即生產(chan) 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生產(chan) 能力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內(nei) 在動力,主要體(ti) 現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ge) 方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也是生產(chan) 力係統中最為(wei) 活躍和關(guan) 鍵的構成要件。順應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數字技術已然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核,它是由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通信等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ti) ,由數字技術塑造的基礎平台就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底座。推動數字技術擴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是完成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以數字化智能化為(wei) 顯著特征的新型勞動者

  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等各種智能裝備在勞動過程中廣泛應用,極大拓展了勞動者的內(nei) 涵和外延。智能機器人參與(yu) 勞動、躋身於(yu) 各行各業(ye) 的作業(ye) 流程中,增加了具體(ti) 勞動力的種類、數量,促進了生產(chan) 的精細化、標準化、便捷化。著眼未來,智能機器人能幫助勞動者減輕重體(ti) 力以及腦力勞動負擔,從(cong) 沉重危險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向著複雜勞動或者更具創新意義(yi) 的勞動方向發展,推動實現勞動就業(ye) 從(cong) 被迫謀生向主動需求的轉變。在各種勞動場景中,勞動者與(yu) 智能機器人所建立的多重關(guan) 係,充分彰顯了數字化勞動作為(wei) 整體(ti) 的智能特性。譬如無人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一定範圍內(nei) 逐漸取代人力,通過巡查檢查、采取水文氣象等信息來支援和保障生產(chan) 過程。

  基於(yu) 數字化智能化的複雜勞動擁有更高的價(jia) 值創造能力。在數字經濟時代,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四個(ge) 環節的聯通程度越來越高,社會(hui) 化生產(chan) 的係統性也越來越強,各種生產(chan) 要素流通交織導致勞動者的執行任務更加複雜多變。數字化智能化驅動下的複雜勞動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簡單勞動,更加彰顯出創新性、動態性、全域性、交叉性等複雜特征。麵對各種複雜任務的勞動者需要借助數據要素、數學模型等在一定勞動時間內(nei) 推動大規模的物質生產(chan) 以及精神生產(chan) 運行,從(cong) 而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促進生產(chan) 力“質”的提升。工業(ye) 時代機械化生產(chan) 作業(ye)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體(ti) 力,數字時代智能技術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的腦力。但這並不意味著,生產(chan) 過程不需要人的體(ti) 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而是意味著人的體(ti) 力和腦力使用出現了時空轉移,比如從(cong) 有形的工廠轉移到虛擬空間,人的複雜勞動更多地體(ti) 現在創新性而非重勞作。所以,未來勞動力市場變得更注重勞動者的複合能力,對非重複性認知技能和社會(hui) 行為(wei) 技能的需求必然呈現上升趨勢。

  通過數字教育培養(yang) 智能時代亟須的複合型人才。在數字經濟時代,各種先進技術快速迭代,生產(chan) 體(ti) 係內(nei) 部相關(guan) 技術之間互通性增強、技能邊界趨向模糊,生產(chan) 過程需要更多的複合型技術人才。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以及職業(ye) 技能再教育離不開數字教育平台,對於(yu) 青少年要在不同教育階段設置數字素養(yang) 課程,為(wei) 將來成為(wei) 複合型人才鍛造獨立的、可持續的學習(xi) 能力;對於(yu) 企事業(ye) 單位勞動者要加大數字技能培訓力度,利用數字教育平台實現終身教育。

  數字技術推動新型勞動分工實現跨時空協同。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發展,勞動者工作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新型勞動者的工作流程不再受限於(yu) 傳(chuan) 統的崗位和職能,更強調團隊協作和跨界合作,勞動力可以在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內(nei) 配置,全球勞動力的網絡化水平越來越高。企業(ye) 治理結構趨於(yu) 扁平化、網絡化、虛擬化,提高了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能力,也打破了企業(ye) 與(yu) 企業(ye) 間、企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間、產(ch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間的邊界。數字技術的應用為(wei) 在線協同辦公提供了便捷而高效的支撐,雲(yun) 端服務、無界辦公成為(wei) 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方向。不同區域、不同產(chan) 業(ye) 鏈的企業(ye) 機構均可虛擬集中,建立能夠跨區域協作的虛擬作業(ye) 環境,提高信息共享與(yu) 創新發展。

  以算法—算力為(wei) 使用工具的新型勞動資料

  在數字經濟場景下,需要構造一個(ge) 開放的技術體(ti) 係,加速重構數字化智能化新業(ye) 態。這一技術體(ti) 係,即是由工業(ye) 互聯網、工業(ye) 物聯網、雲(yun) 計算、邊緣計算、移動端、中台等概念所構建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是新技術與(yu) 新業(ye) 態的融合體(ti) ,通過對集成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並且深度挖掘出一係列新需求,開拓出新市場。從(cong) 政府、市場到社會(hui) 逐步開展對新設施和線上平台的建設,促進電商、平台和線上經濟的繁榮,推動實現消費互聯網向產(chan) 業(ye) 互聯網轉型發展。

  算法成為(wei) 數字經濟時代最主要的生產(chan) 工具。勞動工具的數智化促進了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升,開辟了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算法被廣泛應用於(yu) 內(nei) 容生產(chan) 、商業(ye) 營銷、智慧政府和金融服務等多個(ge) 領域,對人類生產(chan) 生活都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依靠單一數據中心算力提供服務難以支撐規模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把計算機算法和網絡技術綜合集成起來,能夠構建一個(ge) 統一、智能、高效的網絡計算體(ti) 係,以滿足各種複雜應用場景的需求。算網融合的實現需要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計算技術,包括雲(yun) 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通過數實融合,形成更高效、更靈活、更智能的係統,靈活調度和優(you) 化配置計算資源,不斷提高網絡計算效率和質量,為(wei) 各種應用場景提供高效、穩定、可靠的計算和網絡服務。

  算力網絡是新質生產(chan) 力成規模發展的戰略支撐。算力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是多技術、多領域的交匯點。隻有通過算力處理後的大數據才能為(wei) 算法所用,才能釋放巨大的潛在價(jia) 值。隨著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由規模化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大到5G通信、衛星互聯網,小到出行線路規劃和外賣訂單係統優(you) 化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撐。當前,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數據呈現幾何倍數增長,算力需求更加旺盛。算力成為(wei) 數字時代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

  數字孿生技術廣泛應用推動數實融合、優(you) 化生產(chan) 要素合理配置。數字孿生技術作為(wei) 新型勞動工具,在虛擬模型和物理實體(ti) 之間聯動交互創造價(jia) 值,減少物質資源損耗,優(you) 化生產(chan) 要素配置。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先進的算法在虛擬世界重現物體(ti) 在真實世界的運行軌跡,創造出全生命周期的動態虛擬模型,然後將動態仿真的數字模型與(yu) 物理實體(ti) 互相疊加,同步運行,實現有機融合。通過及時準確的雙向反饋,實現對現實產(chan) 品的更新升級,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隨著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數字孿生技術已經應用到製造、航天航空、電力、城市治理等領域。

  以數據作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的新型勞動對象

  數據要素是數字時代最活躍的要素,直接作為(wei) 生產(chan) 要素參與(yu) 價(jia) 值創造和分配。數據具有非競爭(zheng) 性、可複製性,因此,能夠突破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的稀缺性限製,為(wei) 經濟持續生產(chan) 提供保障。數據要素具有互補性,不同來源的數據相互融合,可以提高數據源的邊際價(jia) 值,增強生產(chan) 要素之間的協同效應。數據要素具有外部性,數據分享有助於(yu) 促進研發,改進產(chan) 品和服務的質量,提高生產(chan) 效率。數據要素具有指數級增殖性,數據應用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更多新數據,實現自我增值。數據規模是經濟規模的增函數,數據的指數級增殖性會(hui) 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要素正在催生新型勞動對象的非物質化趨勢。勞動對象是指人們(men) 通過自身勞動進行加工,使其滿足社會(hui) 需要的那部分物質資料,是衡量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數據等新的勞動對象持續增長,勞動對象非物質化特征日漸突出。數據生產(chan) 要素在各行各業(ye) 中廣泛應用,傳(chuan) 統勞動對象呈現出高新技術化特征,轉變為(wei) 數字空間等非物質化的新勞動對象,推動了生產(chan) 領域的變革和升級。

  數據要素流動促進了新型勞動對象的動態化。由於(yu) 傳(chuan) 統的大規模生產(chan) 方式無法滿足市場的變化,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推動企業(ye) 從(cong) 同質化、流水線式的生產(chan) 方式向柔性製造、定製生產(chan) 的生產(chan) 方式轉變。企業(ye) 可以利用網絡平台持續收集用戶反饋意見實現供需對接,精準匹配需求,實時更新改進產(chan) 品,不斷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多樣化需求。數字時代企業(ye) 還通過數字化、自動化等技術手段提升生產(chan) 過程的效率和精度,縮短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周期,提供更豐(feng) 富、更優(you) 質的產(chan) 品。

  數據要素極大提升了新型勞動對象的綠色生態化水平。數字技術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效綠色轉型升級,有利於(yu) 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數字技術應用於(yu) 生態治理,既能夠節約信息采集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做到精準識別、及時追蹤生態環保隱患問題,為(wei) 科學保護、係統治理生態環境提供有力支撐,還能推動數字經濟與(yu) 綠色經濟協同發展。企業(ye) 通過有效的數據要素投入,在生產(chan) 過程中能減少廢棄物的產(chan) 生,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和資源節約率,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數據要素賦能高新技術,對傳(chuan) 統勞動對象加以綠色化改造,能創新出綠色合成材料,拓展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以替代傳(chuan) 統能源,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徐浩然、謝雨鳳)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