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用鄉村博物館留住鄉愁、延續根脈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希茉莉(媒體(ti) 評論員)

  春和景明,鄉(xiang) 村博物館成為(wei) 不少人郊遊的好去處。在浙江省安吉縣遞鋪鎮城南安吉竹博園,人們(men) 盡情享受中華6000年竹曆史、竹文化的熏陶;在杭州市淳安縣的千島湖啤酒博物館,遊客沉浸式體(ti) 驗啤酒生產(chan) 的獨特工藝;在溫州市澤雅鎮唐宅村的澤雅傳(chuan) 統造紙專(zhuan) 題展示館,民眾(zhong) 親(qin) 身體(ti) 驗紙漿生產(chan) 到抄造紙張的全部過程、感受古老的造紙文明;在湖州市長興(xing) 縣小浦鎮方岩村的岕裏婚慶博物館裏,人們(men) 再見充滿時代印記的老物件,體(ti) 驗舊時的婚慶文化……各美其美的鄉(xiang) 村博物館成為(wei) 鄉(xiang) 村一道亮眼的風景線。

  誰說博物館隻在城市有?君不見,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在農(nong) 村地區不斷湧現。相比城市或綜合類博物館的“高大上”,這些博物館是有點“土”的——不僅(jin) 坐落在鄉(xiang) 村,而且所陳列的展品和講述的故事也都是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但也正因為(wei) 足夠“土”,足夠接地氣,它成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乃至鄉(xiang) 村精神的“代言人”,它濃縮並集中記錄了鄉(xiang) 村沿革、在地文化和民俗風情,那些本就充滿故事的場館和裏麵的各種物件,是鄉(xiang) 土記憶和文化根脈的具象化,它們(men) 留住了時間,也留住了鄉(xiang) 愁。

  對於(yu) 當地人來說,鄉(xiang) 村博物館拔地而起,絕不僅(jin) 僅(jin) 是多了一個(ge) 茶餘(yu) 飯後可供休閑娛樂(le) 的場所,它更重要的價(jia) 值在於(yu) ,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近距離觸摸曆史、感受豐(feng) 厚民俗文化的入口。一些鄉(xiang) 村博物館內(nei) 陳列的特色藏品,不少就是當地村民自願無償(chang) 捐贈的,還有的鄉(xiang) 村博物館,由村民自籌資金建設,是全村人共同打造的“明星”。可以說,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鄉(xiang) 土記憶“喚醒”的過程,文化自信激活的過程,共同體(ti) 意識強化的過程。人們(men) 在參與(yu) 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的過程中,得以有機會(hui) 重溫一代代人的生活軌跡,重新認識傳(chuan) 統民俗和文化氣象的魅力和價(jia) 值,在對文化根脈的追溯、對鄉(xiang) 土文化的傳(chuan) 承和保護中,激發出創造新生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牽引下,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步入“快車道”。2021年,國家文物局選取浙江、吉林、山東(dong) 3省開展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試點工作,將鄉(xiang) 村博物館納入行業(ye) 指導範疇,做好孵化培育,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提供借鑒。短短幾年間,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成效顯著。據報道,目前僅(jin) 在浙江就已累計建成鄉(xiang) 村博物館692家,並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建成1000家鄉(xiang) 村博物館。

  一個(ge) 個(ge) 小而美的鄉(xiang) 村公共文化空間,承載著人們(men) 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更好滿足人們(men) 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對當地孩子們(men) 來說,“足不出村”就能得到美育的滋養(yang) ,在這個(ge) 特別的課堂中收獲別樣的成長。隨著這些文化名片的日漸響亮,其所在的鄉(xiang) 村也因這一新標簽而更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無形中提高了地域的美譽度和區域品牌價(jia) 值。來鄉(xiang) 村逛館並體(ti) 驗非遺技藝、享用農(nong) 家美食、欣賞山間美景,鄉(xiang) 村博物館衍生並串聯起多個(ge) 文旅服務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在浙江紹興(xing) 的小舜江村,圍繞鄉(xiang) 村博物館統籌全村旅遊資源,開發形成了“自駕線”“騎行線”“溪遊線”“研學線”等多條特色線路,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帶去不少生氣。

  鄉(xiang) 村博物館,不僅(jin) 讓鄉(xiang) 土文化浸潤人心,也點亮村民共富之路。那麽(me) 鄉(xiang) 村博物館是否有必要村村都建?倒不見得。還是要因地製宜,慎重決(jue) 策,避免一哄而上。否則,難免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落入虎頭蛇尾的困局。要將鄉(xiang) 村博物館的建設放在整個(ge) 村莊乃至更大區域的發展和規劃中來籌謀,在做好特色鄉(xiang) 土文化挖掘的同時,做好產(chan) 業(ye) 布局,既關(guan) 注眼前效益,更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鄉(xiang) 村博物館作為(wei)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有關(guan) 部門和機構也應適當加大幫扶指導力度,助力其解決(jue) 發展中普遍麵臨(lin) 的人才短缺、運營欠規範等困難和問題。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保持高品質、堅持特色、紮根鄉(xiang) 土,鄉(xiang) 村博物館必將迎來屬於(yu) 自己的春天。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0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