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希望您能陪我久一點”
如果隻能打一通電話,你最想打給誰?虎年前夕,由新京報主辦的“春節電話亭”活動,在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三裏屯街道工作委員會(hui)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三裏屯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來到了位於(yu) 三裏屯西街的三聯韜奮書(shu) 店門口。1月15日至17日,三天時間,近百人走進電話亭訴說心裏話。
他們(men) 中,有來自廣東(dong) 的年輕夫妻,相互致電給對方感謝彼此在“北漂”歲月裏的相互扶持;他們(men) 中,有馬來西亞(ya) 來華學中醫的留學生,打給曾經的患者,想知道小朋友身體(ti) 是否已康複;他們(men) 中,有喜歡看書(shu) 的女孩,打給小說中的主人公,謝謝對方教會(hui) 自己勇敢和堅持;他們(men) 中,有剛過完“成人禮”的大學生,打給未來的自己,祝願35歲時能一切都好……
“媽媽,希望您能陪我久一點,不要像爸爸一樣走得那麽(me) 早!”1月16日,在北京從(cong) 事服務工作的趙女士,在電話亭裏給西安的媽媽打了一通虛擬的超時空電話。當說出這句縈繞心底多年的話語時,她落淚了。“在這裏似乎可以短暫卸下‘偽(wei) 裝’,將心底最想說出來卻又不知如何開口的話自然地講出來。雖然媽媽沒有真的聽到,但我知道她會(hui) 懂。”
“盡管已聽過上千個(ge) 故事,但我們(men) 依舊能從(cong) 每次活動中收獲感動和驚喜。”經曆6季“電話亭”活動的編導田昊文介紹,每次活動電話亭裏都有一個(ge) 必備小物品——紙巾,因為(wei) 落淚的人實在太多了。“編導團隊整理素材、剪輯視頻時,也經常流著淚。”
田昊文說,提供一個(ge) 介於(yu) 私密與(yu) 公共之間的場所,讓參與(yu) 的人和觀看的人,都能在這裏找到情感寄托,或許就是活動意義(yi) 所在。“它可能是一場和解、一次告別、一句跨世紀的表白,也可能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據悉,在連續舉(ju) 辦6季的“電話亭”活動中,此前的中秋電話亭、“盲盒”電話亭等主題活動,線下已去到天津、佛山、武漢等多地,線上邀請明星“助陣”,引發了眾(zhong) 多網友共鳴,每季全網曝光量均超過1億(yi) 。
【電話亭故事】
冬奧篇
冬奧誌願者對話5年後的自己
“5年後的你,還好嗎?考研是否順利‘上岸’?你和法語的緣分還在延續嗎?想好研究生畢業(ye) 後從(cong) 事什麽(me) 工作了嗎?站在又一個(ge) 人生十字路口,希望你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能更加明白堅持的意義(yi) ,凡事盡力而為(wei) 。”在春節電話亭裏,20歲的北京三裏屯女孩李夢涵給5年後的自己打了一通超時空電話。
李夢涵是國際關(guan) 係學院法語係大三學生,也是北京冬奧會(hui) 的誌願者。1月下旬,她已進入國家遊泳中心接受閉環管理,學習(xi) 著語言、禮賓服務、賽事項目等各類知識。
“學語言挺苦,但也很有成就感。”李夢涵回憶,填報高考誌願時,法語並非她第一誌願,但或許這就是自己與(yu) 法語的緣分。學習(xi) 中,她漸漸愛上了法國電影,也對法國時尚文化有了興(xing) 趣,此次申請北京冬奧會(hui) 誌願者,她也是因為(wei) 語言優(you) 勢才如願被選上。
2021年春節前後,看到學校發布招募冬奧會(hui) 誌願者的通知,李夢涵就報了名,但第一次選拔時,由於(yu) 個(ge) 人原因失之交臂。數月後,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到學校招募誌願者,李夢涵又報了名。麵試後,她終於(yu) 成為(wei) 一名冬奧會(hui) 誌願者,並開始了線上線下的知識培訓。今年1月,她被調派至國家遊泳中心做誌願者。冬奧會(hui) 期間,她主要負責冰立方混采區的誌願服務工作。
李夢涵說,北京是自己的家鄉(xiang) ,冬奧會(hui) 是在家門口舉(ju) 辦的國際盛會(hui) ,她本身就很喜歡遊泳、網球等體(ti) 育項目,小學時還取得了“國家二級遊泳運動員”證書(shu) ,所以很開心能成為(wei) 冬奧會(hui) 誌願者,也想借參加“電話亭”活動的機會(hui) ,向5年後的自己問好,給自己加油打氣。
抗疫篇
68歲老人感恩去世母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
“媽媽,您走了兩(liang) 年多了,我特別想您。今年春節,我和妹妹還是會(hui) 回家過年,雖然您和爸爸都不在了,但春節家裏怎麽(me) 能沒有人呢?您放心,雖然疫情還未散去,但我們(men) 一切都好!”春節電話亭裏,張誌紅老人對天堂的媽媽說著心裏話,淚水禁不住滑落臉龐。
68歲的張誌紅家住朝陽區三裏屯街道白西社區青印院。作為(wei) 一名有著30多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無論是在社區宣傳(chuan) 垃圾分類,還是抗擊疫情時站崗值守、上門統計人員信息、勸導老年人及時接種新冠疫苗,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這都是媽媽言傳(chuan) 身教告訴我們(men) 姊妹的。”張誌紅回憶,媽媽退休前是一名幼師,做事一絲(si) 不苟,編織手藝特別好,經常做棉衣、棉鞋送給一些家庭困難的孩子。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媽媽總是力所能及地替他人分憂。10多年來,為(wei) 了方便照顧媽媽,她大部分時間和媽媽住在一起,每次回小區,多是為(wei) 了參加社區的各類誌願服務活動,媽媽也很支持。直到媽媽去世前不久,還常說“社區有事趕緊去,別因為(wei) 照顧我一個(ge) 人給耽誤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張誌紅成為(wei) 一名社區抗疫誌願者。兩(liang) 年來,她定期繪製黑板報,向居民們(men) 宣傳(chuan) 最新的防疫政策;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巡查小區,提醒居民接種新冠疫苗的加強針……
張誌紅說,疫情防控,人人有責,她隻是像媽媽那樣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小區裏很多人都比她辛苦。分管小區的三裏屯街道領導、白西社區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網格員,每天都會(hui) 來小區,風雨無休,有時陪誌願者站崗,有時檢查小區消毒工作。小區30多名抗疫誌願者中,既有年輕人,也有不少和她一樣的古稀老人。“那些比我年紀大的‘老大哥’‘老大姐’都在為(wei) 小區防疫貢獻力量,我做這點事不算什麽(me) ,這也是媽媽在天堂想看到的。”
紅色篇
黨(dang) 務工作者為(wei) 剛換工作的外甥女減壓
“姨媽,您退休後應該清閑許多吧?”“哪裏呀,和你一樣,姨媽最近接了‘新任務’,咱三裏屯街道要成立北京市首個(ge) 實體(ti) 化運作的商圈黨(dang) 委,我有幸參與(yu) 其中,比以前更忙碌、更充實了”……這是三裏屯工體(ti) 商圈黨(dang) 委籌備組組長張改榮在春節電話亭裏,和剛換工作的外甥女的對話。
張改榮介紹,34歲的寧寧是她姐姐的女兒(er) ,自小與(yu) 她關(guan) 係親(qin) 近。寧寧在國外讀博士後時,就常打越洋電話與(yu) 她聊天談心。回國後,寧寧成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武漢工作數年後,於(yu) 3個(ge) 多月前剛調至長春。
“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家人都很擔心她是否能適應,這與(yu) 我目前的生活狀態有些相似。”張改榮說,2000年起,她在三裏屯街道的南三裏社區、北三裏社區等多個(ge) 社區居委會(hui) 擔任過書(shu) 記。去年退休後不久,又被返聘回街道,參與(yu) 三裏屯工體(ti) 商圈的籌備工作。雖然有著20多年的黨(dang) 務工作經驗,但服務對象從(cong) 社區居民變成了樓宇商戶,變動很大,給她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這通“最想打出的電話”中,張改榮向外甥女介紹了商圈黨(dang) 委前期籌備工作中的摸排情況、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和計劃等。張改榮說,麵對新形勢,三裏屯商圈要取得新發展,需要更優(you) 良的營商環境,更貼心的政務服務。未來,商圈黨(dang) 委將從(cong) 企業(ye) 的實際出發,從(cong) 務工人員的需求出發,希望經過他們(men) 的持續努力,在企業(ye) 和務工者的心中都能形成“有困難,找商圈黨(dang) 委”的共識。這個(ge) 目標的實現,也需要腳踏實地和積沙成塔的堅持。“我希望用自己的經曆,讓外甥女找到內(nei) 心的共鳴,幫助她能更坦然地麵對工作和生活的變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