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應急特需保供通道如何滿足老人、婦嬰、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生活物資需求?
央廣網北京4月14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韓雪瑩)近日,上海建立應急特需保供機製,深入細致摸排屬地老人、婦嬰、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ti) ,並與(yu) 眾(zhong) 多電商平台、大型超市聯手,在電商網絡企業(ye) 平台搭建應急特需專(zhuan) 用通道,保障老人、母嬰等特殊人群的生活物資需求。
連日來,上海各外賣平台相繼上線“應急特需”功能,對於(yu) 家中有獨居老人、孕婦、嬰幼兒(er) 、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ti) 需要幫助的,平台將做出高優(you) 先級響應。這些應急特需保供通道是如何滿足各類特殊群體(ti) 生活物資需求的?
感謝短信
4月10日,騎手宋誌勇加入到剛成立一天的“特需老人物資配送專(zhuan) 車”團隊。上崗首日,在解決(jue) 了十幾位老人的物資需求後,晚上,他收到了其中一對老人的家屬發來的感謝短信。那天,他響應公司的號召,開著私家車“奔跑”在城市的每處角落,他說,“一天30單不是在同一個(ge) 地方,是要開著車在全上海兜圈。”
宋誌勇的母親(qin) 是一位使用智能手機不太“靈光”的老人。想到連短信都不會(hui) 發的母親(qin) ,再看到老人家屬代發的感謝短信,宋誌勇覺得自己能成為(wei) 應急特需保供的一員挺榮幸。
老年急需品特需專(zhuan) 送車
66歲的宋阿姨也是應急特需保供通道的受益者。4月8日晚上,宋阿姨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個(ge) 人信息和急需物資的情況傳(chuan) 到了“應急特需”通道的平台上,她回憶:“我把我的情況反映上去以後,他們(men) 真的積極地回應了,馬上電話來聯係我核查情況。小姑娘問我,我也就實話實說了,我說我是一個(ge) 躺在床上的罕見病患者,患有SMA(脊髓性肌萎縮症),我的肌肉不行。小姑娘聽了我說的話,她的眼淚就出來了,我心裏想我可能說得有點煽情了,後來小姑娘馬上就把這個(ge) 情況反映上去,隔了一天就把菜送來了。”
宋阿姨因患有脊髓性肌萎縮症常年臥床,身邊僅(jin) 有一位同歲的陪護阿姨照料。疾病讓她對新鮮蔬菜的需求更為(wei) 迫切:“因為(wei) SMA患者的肌肉是萎縮的,我都是要用開塞露才能大便的,然後還需要陪護阿姨狠狠壓我的肚子。我為(wei) 什麽(me) 著急呢?如果沒有這些蔬菜吃,萬(wan) 一我堵住了,就會(hui) 腸梗阻。陪護阿姨把蔬菜拿回來時我真的很感動,都要流眼淚了,好多的新鮮蔬菜正是我需要的,有青菜、萵筍、黃瓜……都是我跟他們(men) 說過的,所以後來那天來了物資,我就馬上吃上蔬菜了。”
宋阿姨沒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蔬菜能如此快速地來到家裏的餐桌,而這背後,是分秒必爭(zheng) 的“應急特需”專(zhuan) 項小組。小組“服務小二”隗鳳立介紹:“從(cong) 最開始用戶填寫(xie) 訴求,到第一通電話打過去跟他確認這個(ge) 訴求,必須要當天打到,這是硬性要求,因為(wei) 有些緊急需求,需要救命的這種,可能過了時效根本就起不到效果,我們(men) 最快的速度就是當天確認、緊急調度,然後把這些訴求當天滿足。我們(men) 也會(hui) 根據用戶實際的緊急程度進行進一步調撥,所以一定要在當天就把所有需求盤點清楚。”
應急特需服務人員為(wei) 市民送藥
隗鳳立告訴中國之聲記者,平台3月28日開通“應急特需”服務以來,求助這一保供通道的特殊困難群體(ti) 日益增多,而麵對每日龐雜的後台信息,“服務小二”們(men) 必須要時刻保持高度清醒:“最難的是我們(men) 現在每天接收好幾千個(ge) 需求,這些需求我如何去篩選?哪些是最緊急的?我會(hui) 害怕這個(ge) 需求它是今天緊急的,然後我把它遺漏了,弄到了不緊急的名單裏怎麽(me) 辦?所以篩選需求的時候其實蠻難的。”
隗鳳立在應急特需係統後台對接用戶需求
隨著“應急特需”服務以日為(wei) 單位快速成熟,根據實際需求的類別,老人通道、母嬰通道等專(zhuan) 項陸續被提煉和確立。隗鳳立介紹:“成立專(zhuan) 項以後,我們(men) 就會(hui) 把它更加流程化,這些訴求通過我們(men) 不斷地溝通商家,商家能夠根據這些訴求定期提供這些供給,然後我們(men) 去匹配固定的運力,整個(ge) 過程就會(hui) 形成一個(ge) 相對完善的鏈路,不斷地匹配、不斷地優(you) 化。”
上海“寶媽”朱女士就在這條“鏈路”上為(wei) 孩子找到了急需物資。朱女士的孩子因為(wei) 是過敏體(ti) 質,此前一直喝羊奶粉。疫情以來,雖然部分保供商超還能配送,但小眾(zhong) 的羊奶粉很少在這類商超售賣,它主要來源於(yu) 一些母嬰商品專(zhuan) 賣店,孩子的“口糧”成了難題。朱女士在應急特需通道尋求幫助,很快就收到了疫情後孩子的第一罐羊奶粉。朱女士回憶:“大概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幫我搞定了。第一天填寫(xie) 信息,第二天早上給我打電話,下午就送到了。客服幫我找的那家母嬰店在疫情期間不是全天開的,他跟我說隻有九到十點這麽(me) 一個(ge) 開放時間,然後讓我把商品放到購物車裏,他們(men) 就會(hui) 幫我送過來。因為(wei) 現在很多店每天都隻開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如果沒有客服的信息提示,我們(men) 自己根本搞不清楚什麽(me) 時候開。”
騎手田丹也是應急特需保供通道的一員,現在她不再騎小電車送外賣了,而是每天開著“嬰幼兒(er) 用品配送專(zhuan) 車”為(wei) 全城的“寶媽”們(men) 送去最急需的奶粉和尿不濕等物資。她告訴中國之聲記者:“因為(wei) 我也有兩(liang) 個(ge) 小孩,都是我自己帶大的,‘寶媽’的感受我肯定能體(ti) 會(hui) 得到,就覺得自己作為(wei) 女性,在我自己經曆這些的時候,我也是很渴望別人幫助我的。所以我想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些訂單都送去,能解決(jue) 她們(men) 的燃眉之急。車上最多的還是奶粉,後備箱、後座、副駕駛位,都放滿了。”
專(zhuan) 門配送急需母嬰用品的“寶寶關(guan) 愛專(zhuan) 車”
為(wei) 了讓更多的媽媽安心,田丹選擇暫時離開自己的家,離開兩(liang) 個(ge) 年幼的孩子,一個(ge) 人開著車、行駛在空曠的路上,承受這份騎手的孤獨,她說:“開車路上會(hui) 聽歌,有時候感覺人好像沒有精神了,就會(hui) 把音樂(le) 開得很大。其實自己忙起來,從(cong) 裝貨開始到配送這一個(ge) 過程中,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但是一旦車停下的時候,就會(hui) 去想一些事情,想孩子、想家。我的孩子經常跟我說讓我回家,我說現在回不去,他們(men) 說‘你等到疫情結束的第一天就回家’。他們(men) 隻知道我在跑外賣,現在出去送奶粉這件事沒跟他們(men) 講過。”
應急特需保供通道上的每一個(ge) 成員,每天都收工很晚。收工前,或許有人在盼望著馬上休息,或許有人還在複盤一天的工作,也有人選擇細細感受這個(ge) 崗位的意義(yi) ,隗鳳立說:“基本上每天到晚上的時候,整個(ge) 項目組都會(hui) 歡呼,大家會(hui) 覺得今天我們(men) 真的幫到了這些人,用的很多詞都是‘真的淚目了’。我們(men) 接收到了一封手寫(xie) 的感謝信,其實在大家都用鍵盤的年代,還能夠看到手寫(xie) 的信已經非常難得了,心裏也有點五味雜陳,一方麵能夠感受到對方需求提交時的那種焦慮,還有一方麵也覺得今天我們(men) 做完了以後,用戶也真的會(hui) 從(cong) 心底給我們(men) 發來感謝,這對我們(men) 來講還是蠻有意義(yi) 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