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課程室主任李銀環:探索教育教學方法 守護特殊兒童成長

發布時間:2022-10-20 08:22:00來源: 新京報

  【人物簡介】

  李銀環

  北京市特級教師。現任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課程室主任。從(cong) 事特殊教育已三十四年。她致力於(yu) 殘障兒(er) 童教育研究,先後承擔了多項市、區級課題。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等榮譽。2010年,李銀環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通過師徒結對、業(ye) 務培訓等方式,將經驗傾(qing) 囊相授。工作室成立12年來,編寫(xie) 了《生活讀本》《生活主題導引冊(ce) 》等校本教學資源。

  在通州培智學校,李銀環已經耕耘了34個(ge) 春秋。她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愛心耐心,守護著特殊兒(er) 童的成長。

  從(cong) 黨(dang) 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李銀環連續三次當選為(wei) 黨(dang) 代表。在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上,李銀環聆聽報告時感觸頗深。“在中國各領域的發展中,教育的發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殊教育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她說,從(cong) 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到特殊教育,指出“關(guan) 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十九大報告的“辦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政策法規、專(zhuan) 業(ye) 化隊伍、課程建設、融合教育等方麵都有了很大提升。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李銀環表示,作為(wei) 一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她要根據特殊教育的發展和需要,積極呼籲並提出合理建議。作為(wei) 一名老師,她要帶頭改革創新,探索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yang) 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有用之才。作為(wei) 學校骨幹力量,她也要培養(yang) 年輕教師,帶出熱愛特教的高水平的專(zhuan) 業(ye) 隊伍,為(wei) 實現二十大的目標貢獻力量。

  談特殊教育變化

  推行個(ge) 別化教育學校增多

  新京報:作為(wei) 從(cong) 業(ye) 者,你見證了近年來特殊教育發生了什麽(me) 樣的變化?

  李銀環:此次參加二十大之前,針對“過去五年特教發展最突出的成就”這一問題,我對北京部分城區、郊區以及河北、天津部分特教學校的老師進行了調研。

  大家認為(wei) ,首先是法律法規和政策更加完善。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秉持特教特辦,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如2017年頒布了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ti) 係初步建立”的目標。

  同時,特教的專(zhuan) 業(ye) 化隊伍逐漸形成,後備力量更加充足。全國現在已有十多所師範類院校開設了特教專(zhuan) 業(ye) ,專(zhuan) 門培養(yang) 特教人才。對目前從(cong) 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也進行了多輪多樣的培訓,既有全員普遍性的特殊教育理論、課標、教材等培訓,也有專(zhuan) 項的康複類、融合教育教師以及巡回指導教師培訓等。

  另外,特教課程體(ti) 係逐步規範完善。2016年出台了培智學校義(yi) 務教育新課標,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xie) 的配套新教材陸續出版,改變了以往培智學校沒有國家統一課標、教材的情況,為(wei) 特殊兒(er) 童的培養(yang) 提供了依據和資源。

  這些年,普通學校對殘障學生的接納度有了很大提高,“融合教育”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隨著經過特教專(zhuan) 業(ye) 知識培訓的融合教師、康複教師的介入等,殘障孩子在普通學校也能享受到特殊教育的服務,為(wei) 他們(men) 更好地適應普校的學習(xi) 、生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新京報:你此前提到,目前培智學校中,學生的殘障程度越來越重。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特殊學校采取了哪些教學方法?

  李銀環:讓老師們(men) 感受深刻的是近些年個(ge) 別化教育也在不斷推進。麵對培智學校中,學生殘障程度越來越重、差異越來越大的實際情況,很多培智學校推行了個(ge) 別化教育計劃。

  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給每個(ge) 孩子製定適宜的發展目標,通過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小組教學、個(ge) 別訓練等,促進每個(ge) 學生達成發展目標。培養(yang) 質量上有了顯著提升,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hui) 的廣泛認可。

  談醫教結合

  建議醫生定期到特教學校給予支持

  新京報:目前你比較關(guan) 注特殊教育的哪些問題?

  李銀環:我很關(guan) 注特殊教育的醫教結合問題。在一些培智學校,有的孩子不僅(jin) 肢體(ti) 殘疾,還有智力和精神障礙,屬於(yu) 多重殘障,需要醫生介入。但是這些孩子去醫院治療可能存在不配合的情況,如果醫生到學校這種孩子們(men) 日常熟悉的環境中來,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些孩子因腦癱需要做肢體(ti) 康複,學校也有康複老師,但專(zhuan) 業(ye) 的醫生可以給予更科學的指導。將專(zhuan) 業(ye) 的醫學知識和我們(men) 特殊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會(hui) 讓孩子康複、進步得更快。還有的孩子有精神和情緒障礙,需要每天用藥,一發起脾氣來很難平複,如果有醫生介入,也可以更好地保護他們(men) ,使他們(men) 在學校裏更好地學習(xi) 、適應集體(ti) 生活。

  新京報:目前各地是否已經有這樣的試點?

  李銀環:據我所知,上海等一些城市的特教學校已經和醫院形成了聯合機製,醫生定點到學校,針對需要幫助的孩子進行評估、醫學支持和幹預。他們(men) 也可以定期對孩子的康複效果進行診斷,同時給予特教老師一些指導,這種長期的支持對於(yu) 特殊兒(er) 童的發展會(hui) 有所幫助。

  這件事光靠學校和教委做,可能存在困難,希望相關(guan) 部門可以統籌考慮和推進。

  談職業(ye) 教育

  特殊教育應開發更多職業(ye) 課程

  新京報:今年,你所在的通州培智學校設置了職業(ye) 高中課程,目前的招生和課程設置是如何考慮的?

  李銀環:孩子完成九年義(yi) 務教育後走出學校,如何在生活中學會(hui) 獨立、融入社會(hui) 是家長關(guan) 心的問題。

  通州培智學校包括小學、初中、中職共12個(ge) 年級。其中中職屬於(yu) 高中階段教育。我們(men) 招收的中職班學生是從(cong) 我校初三畢業(ye) 的。中職班除了文化課、適應課、體(ti) 育課之外,設立了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中西麵點和家政服務,學習(xi) 了這些實用技能後,孩子回歸家庭也可以照顧自己並承擔一些家務,減輕家庭負擔。同時,這也為(wei) 孩子提供更多的就業(ye) 可能。

  新京報:在特殊教育向職教發力上,你有什麽(me) 樣的建議?

  李銀環:我們(men) 的中職班開課後,很多特殊學生的家長也向我們(men) 谘詢,是否可以將初三已經畢業(ye) 的孩子送來。這說明很多家庭對孩子上職業(ye) 高中是有需求的。

  我認為(wei) ,一方麵,特殊教育應該向職教發力,開發更多的職業(ye) 課程,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麵,普通職業(ye) 學校是否也可以考慮向更多的輕、中度特殊學生敞開大門,讓有學習(xi) 能力的學生可以有入學渠道,增加選擇的機會(hui) ,畢業(ye) 後更好地融入社會(hui) 。

  新京報記者 張璐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