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20組家庭走進琉璃河考古現場,孩子們探秘“最早的北京城”——“古老曆史在我麵前活起來了”

發布時間:2022-10-31 08:44: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訊 在勘探現場,試用探鏟,觀察土樣,記錄信息;走進模擬探方,學習(xi) 使用手鏟,收集文物,填寫(xie) 標簽;“少年考古學家”埋頭發掘,家長則化身“記錄員”……昨天,20組家庭受邀走進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探秘“最早的北京城”,零距離感受考古的魅力。

  “琉璃河遺址包括城址區和墓葬區兩(liang) 部分,大家看到的一個(ge) 個(ge) ‘格子’,就是我們(men) 今年的發掘現場,位於(yu) 城址區北側(ce) 。這裏可能是一個(ge) 夯土的建築,也有可能是一些大房子。”站在考古探方前,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把考古工具當“教具”,挨個(ge) 兒(er) 拿起手鏟、刮鏟、刷子、比例尺等,一一講解,“我們(men) 在布設探方之後,要進行清理、測量、繪圖、拍照等一係列工作,還要借助航拍技術觀察發掘區的整體(ti) 情況,最後才是提取文物。”

  走進發掘區,孩子們(men) 好奇地向地下的“方格子”裏張望。“夯土上為(wei) 什麽(me) 有一條條橫線?”“土層裏露出頭的骨頭為(wei) 什麽(me) 不挖出來?”“探方之間的隔梁裏有文物怎麽(me) 辦?”……對於(yu) 孩子們(men) 拋出的一個(ge) 個(ge) 問題,王晶都耐心解答:“夯土上這些橫線是考古工作者根據土層的不同顏色畫上去的,為(wei) 的是辨認不同土層的年代。我們(men) 現在看到的骨頭剛剛露出來,不能直接‘摳’出來,要先把它周圍的土層全部清理掉,才能提取。”

  介紹完考古發掘的詳細步驟,王晶帶領大家穿過正在發掘的城址區,來到了一片空地,這裏劃分了4塊模擬探方。20名孩子5人一組,在考古人員指導下拿起手鏟,開始發掘。不到20分鍾,首師大附中初一學生楚克旻就挖到了兩(liang) 塊陶片,他一邊用皮尺測量定位,一邊在標簽上寫(xie) 下文物的出土信息。“之前在課本上、新聞裏,我了解到琉璃河在3000年前作為(wei) 燕國都城的曆史。今天有幸走進考古現場,親(qin) 身體(ti) 驗考古發掘的過程,感覺古老的曆史在我麵前活起來了。”他說。

  一場體(ti) 驗,令家長和孩子都有收獲。家長孟俊業(ye) 表示:“就像是在觸摸曆史,我跟著孩子一起學到了不少考古知識,感受到更有溫度的曆史,也體(ti) 會(hui) 到考古工作者的辛苦。”

  作為(wei) 2022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的創新活動之一,除了考古體(ti) 驗,20組家庭還在專(zhuan) 業(ye) 學者的帶領下走進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琉璃河遺址館區,實地考察博物館內(nei) 原狀陳列的西周墓葬、車馬坑遺址;動手製作銅器模型,在實踐中理解中國古代青銅製作工藝;結合眾(zhong) 多出土文物,探尋3000年前最早北京城的發展與(yu) 變遷。

  “我們(men) 組織公眾(zhong) 考古季活動,就是要讓考古現場‘活’起來,讓更多人感受到考古學的魅力,參與(yu) 到文物保護、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事業(ye) 中。”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說,未來,該院還將舉(ju) 辦係列考古體(ti) 驗活動,邀請更多市民特別是學生走進考古遺址,講好中華文明探源故事。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