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裏互助 京郊村落探索養老新模式
冬日的村莊,夜晚來得很早,晚上七點以後,街上慢慢變得寧靜而空曠。
北京市平穀區鎮羅營鎮上鎮村,空氣中炊煙的味道還沒散盡,農(nong) 家院裏的燈光就開始漸次熄滅,這個(ge) 常住人口超過1000人的村子,早早地入睡了。
68歲的劉俊發忙完地裏的活兒(er) ,又走訪了幾位村裏的老人。他是一位互助養(yang) 老的誌願者,平時還要為(wei) 那些生病、殘疾、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服務。
互助養(yang) 老是鎮羅營鎮於(yu) 2022年開始試點的一項農(nong) 村養(yang) 老措施,旨在改善老齡化的村莊中村民養(yang) 老問題。目前已建立了生活、醫療、文化等多方麵的村民互助機製。
黨(dang) 的二十大後,互助養(yang) 老的探索,有了新的依托。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等內(nei) 容,也讓他們(men) 有了更多的期待。
一場大病 改變一個(ge) 家庭的命運
一排排幹枯的玉米稈直挺挺地矗立在山坡上。一般收完玉米後,農(nong) 民會(hui) 砍倒秸稈,整理土地,等待來年的播種。但今年,這片玉米地可能等不來整地的人了。
9月12日早晨,上鎮村村民張榮貴忽然倒在自家的衛生間裏。
張榮貴種了10多畝(mu) 玉米、200多棵樹,養(yang) 著20多隻羊、幾十隻雞。9月11日,張榮貴打了一天核桃,這些核桃是山裏的老品種,厚皮,難處理,但味道不錯,大部分都用來榨油。12日早晨,他原本打算繼續打核桃,卻因為(wei) 突發的腦梗倒下了。
村裏人把張榮貴送到了平穀區醫院,又轉到北京市區的醫院,前前後後兩(liang) 個(ge) 多月,花了20多萬(wan) 。但張榮貴並沒有好起來,隻能回家養(yang) 著。他全身幾乎不會(hui) 動,也不能說話,隻能發出最簡單的聲音。
在上鎮村,張榮貴是公認最勤勞的人之一。這個(ge) 57歲的漢子,種樹、養(yang) 殖,靠著一己之力,支撐著一個(ge) 家庭。他養(yang) 過豬,養(yang) 過牛,後來主要養(yang) 羊、養(yang) 雞,還種著村裏人不種的10多畝(mu) 山坡地,10多畝(mu) 玉米,可以讓他的羊群在冬天不用購買(mai) 飼料。
張榮貴的兒(er) 子在市區打工,6歲的孫子還不太會(hui) 說話,在一家特殊教育學校學習(xi) ,兒(er) 子一家收入不高,還要照顧生病的孫子,負擔同樣很大。圈裏的羊,地裏的糧食和果樹,是這一家人艱難生活中的希望。
疾病,對一個(ge) 農(nong) 村家庭的打擊,比任何事情都大。回家休養(yang) 的張榮貴,需要專(zhuan) 人照顧,他的妻子劉海榮也被綁在了家裏。所有的一切都停擺了,樹上的核桃、栗子沒人打,地裏的玉米沒人收,就連圈裏的羊,都沒人放了,劉海榮把20多隻羊打包賣了,其餘(yu) 的則無力處理。
老齡村莊 疾病是最大的難關(guan)
上鎮村是一個(ge) 大村,戶籍人口1800多人,常住人口超過1000人,和大多數山裏的村莊一樣,上鎮村麵臨(lin) 著人口嚴(yan) 重老齡化的問題。常住的1000多人中,60歲以上的就有500多人,超過一半。其餘(yu) 的人,也大多四五十歲了。
對留守的老人來說,在還可以勞動的時候,幾乎不需要太多的幫助。劉俊發一個(ge) 人照顧著山上山下的200多棵樹,一年也有1萬(wan) 左右的收入。63歲的劉德旺,聽力不好,幾乎聽不到聲音了,但仍種著兩(liang) 畝(mu) 多玉米,秋天的時候,和妻子兩(liang) 個(ge) 人,把幾千斤玉米掰下來,用電動三輪車拉回家,整整齊齊地碼放在院子裏。
但疾病,是繞不過去的難關(guan) 。今年9月,76歲的劉振興(xing) 查出肺癌,做了手術後,幾乎失去了全部的勞動能力。幾年前,劉振興(xing) 就因為(wei) 前列腺疾病,一直插著管生活,每三個(ge) 月上醫院換一次管。肺癌就是換管的時候查出來的,那一次,他沒能回家,直接轉到了腫瘤醫院做手術。
很長時間裏,劉振興(xing) 都是一個(ge) 人在村裏生活,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在外工作,盡管插著管,他仍把自己的小院整理得幹幹淨淨,還在院子裏開辟了一小塊菜地。
肺癌手術以後,所有的一切都停下了,這個(ge) 多年來獨自把生活過得井井有條的老人,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在上鎮村村委會(hui) 的一間活動室中,牆上貼著一張巨幅圖表,圖表中標明了村裏512位60歲以上老人的具體(ti) 位置和情況。512位60歲以上的老人中,健康的有433人,重殘33人,失能失智17人,還有介護、介助、需要巡視探訪等不同情況的老人。
另一張圖表上,整個(ge) 上鎮村被劃分成了11個(ge) 網格,每一個(ge) 網格中,每一家人的姓名、現狀等都列在其中。其中,有4個(ge) 特殊的網格,都有需要幫助的老人,也有負責幫扶的人,他們(men) 會(hui) 關(guan) 注幫扶對象的情況,隨時提供幫助,或者告知村幹部,尋找更多的助力。
互助養(yang) 老 農(nong) 村養(yang) 老模式的新嚐試
互助養(yang) 老,是上鎮村從(cong) 2022年開始的一次新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模式的嚐試。
2022年,平穀區鎮羅營鎮建設國家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每一個(ge) 村莊,都在尋找自身的振興(xing) 之路,而對老齡化嚴(yan) 重的上鎮村來說,解決(jue) 村民的養(yang) 老問題,既是實現振興(xing) 的基礎,也是鄉(xiang) 村發展的前提。
一個(ge) 村莊如何解決(jue) 養(yang) 老的問題,資金、人員、技術,都有巨大的空缺。
一個(ge) 來自鎮羅營鎮黨(dang) 委的想法,開始嚐試探索,並在上鎮村進行試點,這就是互助養(yang) 老。
鄉(xiang) 村是一個(ge) 熟人社會(hui) ,在傳(chuan) 統時代,鄰裏之間的互助,是村民們(men) 應對重大生產(chan) 、生活事件的主要途徑。
50歲的劉小菊,在村裏算是年輕人。她還記得,小時候農(nong) 家蓋房子、農(nong) 忙,都是互相幫忙的,不收工錢,誰家蓋房子,鄰居、親(qin) 戚們(men) 都會(hui) 來幫忙,等到別人蓋房子,他們(men) 也同樣會(hui) 去幫忙。這種“換工”的方式,解決(jue) 了物資、資金匱乏的農(nong) 民對人工的需求。
在城市社區,人們(men) 或許對麵不相識,但在鄉(xiang) 村的熟人社會(hui) 中,人工、物資甚至食物之間的流通,遠遠超過城市。即便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失。劉小菊的四嬸,喜歡做餡餑餑,做好以後,每次都會(hui) 給鄰居們(men) 送點兒(er) ;做豆腐的劉保力,也會(hui) 在豆腐出鍋時,給鄰居們(men) 分一點兒(er) 。
隻是,大宗的勞動中,換工的模式,已經漸漸消失了。
互助養(yang) 老,是新的養(yang) 老模式,但也是恢複鄉(xiang) 村傳(chuan) 統的一次嚐試。在遠親(qin) 不如近鄰的鄉(xiang) 村,誰家有困難,找鄰居幫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一次,他們(men) 更集中於(yu) 養(yang) 老的需求上。
這些需求,具體(ti) 而繁雜。如手術後的劉振興(xing) ,偶爾才能自己下床活動活動,許多時候隻能躺在床上休養(yang) ,一個(ge) 能為(wei) 他做一頓飯的人,就格外重要。因為(wei) 腦梗而躺在床上的張榮貴,不僅(jin) 自己失去了勞動力,也讓家裏僅(jin) 剩的勞動力——妻子劉海榮無法下地,但地裏的10多畝(mu) 玉米,隻有短短幾天的收獲時間……
誌願者團隊 彌補鄰裏互助的不足
11月,張榮貴從(cong) 醫院回來以後,地裏的玉米熟了。一個(ge) 15人的誌願者團隊,走進了他的玉米地。
劉小菊是其中一員,村裏的婦女主任趙秀明也是其中一員,另外13個(ge) 人,也大多是女性。
那一天從(cong) 早到晚,整整一天,大家把10多畝(mu) 玉米,全部收回了劉海榮家,劉海榮唯一能提供的,就是一頓簡單的中午飯。
誌願者,是上鎮村在實施互助養(yang) 老時由村裏號召成立的。對一個(ge) 有500多位老人的村莊來說,隻靠鄰裏間的互助,不足以保證所有有需求的老人都能夠及時得到幫助,一個(ge) 統一且機動的隊伍,可以彌補鄰裏互助的不足。
60歲的沈太景是山東(dong) 人,嫁到上鎮村30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工作,幾年前,她和丈夫回到村裏,照顧年邁的父母,後來父母去世,但她和丈夫也留在了村裏養(yang) 老,順帶照顧家裏的幾百棵栗子樹、核桃樹,不再外出。
村裏招誌願者的時候,沈太景是最早報名的人之一。
在上鎮村,誌願者們(men) 被分成了四個(ge) 隊伍,沈太景是其中的“黨(dang) 員巾幗敬老服務隊”的隊員,此外還有網格員助老服務隊、夕陽紅鄰裏互助服務隊、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服務隊。
這些誌願者中,大部分人本身是老人,沈太景今年剛滿60歲,劉俊發已經68歲,其中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
互助發生在鄰裏之間,但同時,也產(chan) 生於(yu) 老人之間,低齡的老人服務於(yu) 高齡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幫助生病的老人。大多數的需求,集中在做飯、理發、就醫等領域,也恰恰是村裏的老人們(men) 可以提供幫助的領域。
沈太景成為(wei) 誌願者之後,第一個(ge) 幫助的是65歲的孫桂英。孫桂英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都在外上班,家裏有三個(ge) 老人,她和她的丈夫、母親(qin) ,丈夫70多歲、母親(qin) 90多歲,同樣疾病纏身,需要人照顧,65歲的孫桂英是三人中最年輕的。
今年8月,孫桂英突發疾病,家裏的運轉停止了。那段時間,沈太景陪著孫桂英看病,到她家裏給幾位老人做飯,有時候還要幫助他們(men) 照顧回家的小孫女。
養(yang) 老服務 養(yang) 老管家提供就醫等幫助
對那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家庭來說,需要的不僅(jin) 是臨(lin) 時的幫助,更需要長期且持續的養(yang) 老服務。
在上鎮村,有4個(ge) 互助養(yang) 老點,村裏還設置了養(yang) 老管家,和網格員一樣,這些養(yang) 老管家,在各自負責的範圍內(nei) ,為(wei) 老人們(men) 提供就醫、生活等各個(ge) 方麵的幫助。
趙秀明告訴記者,村裏還有一個(ge) 集中養(yang) 老的養(yang) 老驛站,每個(ge) 人每個(ge) 月隻需要交800元。這800元,包括醫療之外的所有生活服務費用。
就在養(yang) 老驛站的院子裏,還有村裏的衛生服務站,方便老人們(men) 隨時看病、拿藥。
和普通的衛生服務站不同,這個(ge) 服務站裏,有一個(ge) 健康智能機器人,接通到鄉(xiang) 村醫生,通過養(yang) 老管家,可以實現遠程醫療會(hui) 診。
7月,村裏設立了辦公大廳,所有村幹部集中辦公,騰出來的辦公室,則成了老人們(men) 的活動室,象棋、乒乓球、戲劇、書(shu) 法等各有場地,還有一間大會(hui) 議室改成了宴會(hui) 廳,供辦紅白喜事的村民使用。
另一個(ge) 和老人直接相關(guan) 的,是一個(ge) 老家菜園的項目,村裏在養(yang) 老驛站和互助養(yang) 老點的房前屋後,開辟出菜園,老人們(men) 可以在裏麵養(yang) 花、種菜,既可以自產(chan) 自用,也可以親(qin) 近農(nong) 耕,增加田園之樂(le) 。
在上鎮村,有傳(chuan) 統技藝的老人,還可以參加村裏組織的活動,做泥塑、編火繩、寫(xie) 書(shu) 法、唱曲藝,把技藝教給更多人,讓鄉(xiang) 村的文化傳(chuan) 承更久遠,實現另一種文化的互助。
時間銀行 誌願服務可轉變為(wei) 積分
漸漸老去,是許許多多中國鄉(xiang) 村正在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年輕人一代代出走,留下的人一年年變老。每一個(ge) 生活在鄉(xiang) 村的人,都正在或即將麵臨(lin) 養(yang) 老的問題。
在上鎮村,每年都會(hui) 統計一次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512,是去年的數據,劉小菊說,今年統計,這個(ge) 數字還會(hui) 變多。甚至140多個(ge) 誌願者中,就有許多老人,他們(men) 為(wei) 一個(ge) 個(ge) 老年村民提供幫助的時候,自己也可能隨時需要別人的幫助。
作為(wei) 誌願者,劉俊發的工作很多,身體(ti) 不算好,但他覺得還能操心家裏的200多棵樹,還能為(wei) 他負責的13戶老人服務。
除了緊急情況外,劉俊發的日常誌願者工作,是入戶探訪和宣講,了解老人們(men) 的需求,向他們(men) 宣講最新的政策等。
每一次,劉俊發都會(hui) 做記錄,有時候在入戶前,有時候在入戶後,他記錄的內(nei) 容很雜,有入戶探訪的情況,有自己的工作計劃,也有對自身工作的思考,他覺得,趁著還能幹得動,可以多幹一點兒(er) 。
對年輕人來說,時間總在往前,而對老人來說,時間卻給他們(men) 太多壓力。
誰也不知道,今天還在幫助別人的人,明天會(hui) 不會(hui) 也需要別人的幫助。
在上鎮村村委會(hui) 的院子裏,眾(zhong) 多的老人活動室中,有一間特別的“時間銀行”,這間銀行儲(chu) 存的,是誌願者們(men) 為(wei) 老人提供服務的時間。
誌願者們(men) 每一次服務,都會(hui) 記錄在案,這些服務會(hui) 轉變成積分,可以在時間銀行換日用品,也可以積累起來,在未來換取同樣的服務。
劉小菊是140多位誌願者的負責人,她總是在想,如何讓誌願者變成真正常態的服務隊伍。這很難,誌願者中多是老人,體(ti) 力和精力都十分有限,不少人本身就患病,不僅(jin) 難以承擔長時間、高強度的服務,甚至隨時都可能轉變成服務的需求者。
劉小菊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不僅(jin) 是更多的誌願者,也包括村莊外部的力量。
不斷探索 鄉(xiang) 鄰互助與(yu) 公共服務結合
這幾天,手術後的劉振興(xing) 身體(ti) 又不太好,全天臥床休息,他們(men) 要找個(ge) 誌願者,為(wei) 劉振興(xing) 做幾頓飯。
張榮貴家的麻煩更大,從(cong) 腦梗突發至今,這個(ge) 家庭再也沒有過安寧。
還有許許多多的殘疾的老人、生病的老人、高齡的老人,也都在等待著人們(men) 的幫助。如70歲的馬洪敏,有一次做飯的中間出門,忘了關(guan) 火,結果廚房燒了起來,幸虧(kui) 救火及時,沒有造成太大損失。還有75歲的馬繼華,家裏的房簷滴水不太好,剛好滴到外麵的街道上,冬天結冰,路過的人容易滑倒。後來誌願者為(wei) 他找了修理的人,幫他安裝了水漏。
有時候,趙秀明會(hui) 抽空去看看那些格外困難的人家。張榮貴不能說話,總是哭,妻子劉海榮站在院子裏,聽得清清楚楚,有時候卻不敢進屋勸解。院子裏,還放著幾筐張榮貴生病前打下來的核桃;院子外麵的山坡上,沒打的核桃落了一地;幾棵紅肖梨樹上,樹葉已經落盡,隻留下一樹通紅的梨掛在枝頭。
劉海榮說,他們(men) 一度絕望,是來自村裏的幫助,給了他們(men) 希望。上鎮村目前已建立了生活、醫療、文化等多方麵的村民互助機製。
更多的希望,出現在上鎮村的老人和誌願者們(men) 眼前。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xiang) 、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
在上鎮村,新的產(chan) 業(ye) 正在建設,而關(guan) 於(yu) 養(yang) 老的探索與(yu) 嚐試,還在不斷進行,鄉(xiang) 鄰互助的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化的公共服務、社會(hui) 保障相結合。一種新的鄉(xiang) 村養(yang) 老模式,在未來,或許會(hui) 讓這個(ge) 漸漸老去的村莊,重新變得生動而活潑,變得宜居而美麗(li) 。
■ 蹲點日記
中午陽光最好的時候,是上鎮村最熱鬧的時候。老人們(men) 走出自家的院子,在街邊坐下,曬太陽、聊天、下棋,也有人扶著助步器,沿著街道慢慢踱步。太陽稍稍西斜,老人們(men) 各自回家,這個(ge) 住著1000多人的村莊,就會(hui) 變得格外安靜。
然而,在看似垂暮的鄉(xiang) 村裏,一些新的東(dong) 西正在慢慢出現,湖畔的耕讀園裏,盡管被西風吹黃了樹葉,但一個(ge) 個(ge) 供孩子們(men) 遊玩的設施、四處散落的動物雕像、草地上遍布的腳印和車轍,仍留著熱鬧之後的餘(yu) 音。
這裏的老人們(men) ,和許多同樣空心化、老齡化的村莊相比,也多了很多選擇,他們(men) 可以在家裏養(yang) 老,而不用擔心出現突發情況時無人知曉,他們(men) 也可以選擇住進村裏養(yang) 老驛站。還有更多的老人,成為(wei) 誌願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給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或許還不周到,甚至有時候,也不夠持續,但作為(wei) 一種嚐試和探索,已然彌足珍貴。
這樣的嚐試告訴人們(men) ,過去數千年中,中國鄉(xiang) 村自然形成的互助文化,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價(jia) 值。但同時,嚐試的效果也在表明,鄰裏間的互助,必須和現代社會(hui) 的組織形式、公共服務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鄉(xiang) 村變成健康、宜居的田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