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光影描摹人間煙火 用真情繪就時代畫卷

發布時間:2023-06-26 15:57:00來源: 解放日報

  用光影描摹人間煙火 用真情繪就時代畫卷

  ——走進新時代的滬產(chan) 電視劇

  電視劇作為(wei) 大眾(zhong) 文藝樣式,自誕生之日起,就以生動描摹生活、塑造鮮活人物、引發情感共鳴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喜愛,一部部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優(you) 秀電視劇作品接續完成了文藝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重要職責,並以其充足承載力、豐(feng) 富展示力、巨大影響力成為(wei) 了新時代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創作的支柱型門類,發揮了為(wei) 國家立心、為(wei) 民族鑄魂、為(wei) 時代畫像的重要作用。

  上海是電視劇創製的傳(chuan) 統重鎮,滬產(chan) 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曆史版圖中有著舉(ju) 足輕重的地位,早年推出的《圍城》《濟公》《上海一家人》《十六歲的花季》《孽債(zhai) 》《兒(er) 女情長》等作品早已成為(wei) 國劇經典。邁入新時代的十年,在國家廣電總局和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的領導下,上海廣電係統和行業(ye)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全力打響“滬產(chan) 電視劇”品牌,努力打造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功勳》《超越》《大江大河》《小歡喜》等10部作品榮獲“五個(ge) 一工程獎”“飛天獎”“白玉蘭(lan) 獎”“金鷹獎”等中國電視劇類最具分量的四大獎項。2022年,共有23部滬產(chan) 電視劇先後登陸央視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南五大衛視以及愛奇藝、騰訊、優(you) 酷三大平台。2023年上半年,已有《破曉東(dong) 方》《三體(ti) 》《人生之路》等5部作品匯聚央視熒屏,有望實現滬產(chan) 電視劇新的突破。

  堅定文化自信 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牢固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深刻把握民族複興(xing) 的時代主題,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聚焦重大革命、重大曆史、重大現實題材,努力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

  一是厚植紅色文化,描繪宏闊的革命畫卷。上海是黨(dang) 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孕育地。新時代十年,堅持把中國革命曆史作為(wei) 最好的教科書(shu) ,大力弘揚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精心創製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更好地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2021年慶祝建黨(dang) 百年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光榮與(yu) 夢想》,以大寫(xie) 意的方式深情記錄跨度長達35年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史。2023年初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破曉東(dong) 方》,聚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革命曆史,填補了之前此類選題的空白點。歌頌共和國功勳人物,書(shu) 寫(xie) 艱苦奮鬥、忠誠為(wei) 民、獻身祖國壯麗(li) 畫卷的《功勳》,記錄成功改造國民黨(dang) 戰犯,表現共產(chan) 黨(dang) 人博大胸襟、堅定信心、強大感召力的《特赦1959》,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體(ti) 現個(ge) 人命運與(yu) 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國家的孩子》等滬產(chan) 優(you) 秀劇目,串聯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凸顯出上海作為(wei) 光榮之城獨特的紅色氣質。

  二是聚焦改革開放,觀照溫暖的人間煙火。上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新時代十年,堅持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大時代”與(yu)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小人物”有機結合起來,凸顯出滬產(chan) 電視劇“溫暖現實主義(yi) ”的特色。2018年底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大浦東(dong) 》,真實記錄了30年間浦東(dong) 所發生的時代變遷,既是一部浦東(dong) 新區深化改革的史實側(ce) 記,又是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偉(wei) 大成就的禮讚。以改革開放為(wei) 題材的《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和《風吹半夏》三部精品電視劇,以時代弄潮兒(er) 在社會(hui) 變革中探索和突圍的人生故事為(wei) 主線,為(wei) 改革開放進程作了生動注腳,展現了滬產(chan) 電視劇的實力、魄力與(yu) 魅力。

  三是強化多元選題,凸顯豐(feng) 滿的時代敘事。開放、創新、包容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新時代十年,注重滬產(chan) 電視劇選題的豐(feng) 富性、多元化,充分展現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用情抒寫(xie) 中國人民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十年間,既有體(ti) 現高立意、大格局的反腐題材劇《獵狐》、抗疫題材劇《在一起》、冬奧題材劇《超越》、軍(jun) 旅題材劇《特戰榮耀》、援非醫療劇《埃博拉前線》,又有以小見大、以小見長的現實題材劇《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小敏家》;既有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古裝女性勵誌劇《夢華錄》,又有探討當代女性自強自立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心居》;既有刻畫平凡人物奮鬥形象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又有充滿科幻色彩、魔幻意味的科幻劇《三體(ti) 》、穿越劇《慶餘(yu) 年》等,全方位全景式展現立體(ti) 中國、時代中國。

  堅持守正創新 緊跟時代奉獻精品力作

  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wei) 滬產(chan) 電視劇創製的生命線,準確把握傳(chuan) 承和創新的關(guan) 係,秉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新的場景,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努力創作無愧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民族、偉(wei) 大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

  一是注重都市生活的深度開掘。堅持以都市生活為(wei) 藝術創造和電視劇創作的重要源泉,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城市之美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塑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講述平凡中國人的故事,謳歌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的新風貌、新奮鬥。新時代十年,湧現出講述都市行業(ye) 奮鬥故事的《安家》《平凡的榮耀》《金牌律師》等,講述都市老百姓生活故事的《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心居》等,這些滬產(chan) 電視劇以都市生活為(wei) 藍本,聚焦職場成長、子女教育、婚戀情感、住房安居等生活元素,探尋和記錄時代變遷中老百姓真實的情感狀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體(ti) 現了濃鬱的市民情趣,充盈著鮮活的時代氣息,展現出多彩的都市風貌。在反映時代滄桑巨變、描繪時代精神圖譜的同時,依靠細膩淳樸的寫(xie) 實風格,完成滬產(chan) 電視劇“溫暖現實主義(yi) ”的情感表達。

  二是注重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從(cong) 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汲取創作靈感,把優(you) 秀的文學IP通過影視二次創作搬上熒屏,實現感染力、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再提升,這是滬產(chan) 電視劇的一大鮮明特色。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是對路遙經典文學作品《人生》的拓展與(yu) 改編;國內(nei) 科幻電視劇《三體(ti) 》,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經典科幻小說;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古裝劇《夢華錄》,根據關(guan) 漢卿的元雜劇改編而來。這些經典文學作品,通過導演、編劇、演員的二次創作與(yu) 演繹,通過電視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獲得了新的更強的生命力。新時代十年,湧現出了數十部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優(you) 秀滬產(chan) 電視劇,受到人民群眾(zhong) 的喜愛與(yu) 歡迎。

  三是注重創製手法的創新探索。這種創新探索,既有內(nei) 容表現上的,也有製作手法上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破曉東(dong) 方》,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既有對陳毅等老一代革命領袖風采的集中呈現,也大膽設置了虛構人物經濟學家紀南音等線索,既保持了曆史真實性,又兼具藝術觀賞性。科幻劇《三體(ti) 》,采用特效製作和CG動畫實現技術,將沉浸式的“三體(ti) 遊戲”、驚心動魄的“古箏行動”和振奮人心的“麥田宣言”等原著經典場景還原呈現,創作團隊用“七年磨一劍”的精神,打造了中國科幻劇的“開山之作”。冬奧題材劇《超越》,首次采用雙時空的敘事方式展現兩(liang) 代運動員競技精神的傳(chuan) 承,並適應高速拍攝要求探索了架設多角度飛貓、研發大型人力冰上推車等拍攝手法,增強了拍攝效果和藝術表現力。這些題材和手法上的創新探索,顯示出滬產(chan) 電視劇緊跟時代、守正創新的勇氣和品格。

  優(you) 化資源配置 營造影視創製良好生態

  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ti) 製,優(you) 化強化電視劇創製資源配置,努力營造上海“劇作創製最優(you) 生態”,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麵。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建立題材“蓄水池”。堅持把立足上海、放眼全國,抓好重大現實題材規劃和創製作為(wei) 滬產(chan) 電視劇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啟動滬產(chan) 電視劇重大題材線索“蓄水池”工程,編製2023年—2025年上海電視劇創作計劃,努力從(cong) 上海資源最豐(feng) 富、最具優(you) 勢的地方出發,將更多的重大題材、現實題材轉化為(wei) 影視創製的靈感源泉、精神內(nei) 涵和視覺表達。特別是將重點孵化《風雨寶興(xing) 裏》《城中之城》《法官榮譽》等為(wei) 代表的一批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項目,推動播出獻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精準扶貧”十周年的鄉(xiang) 村教育題材劇《鄉(xiang) 村教師》。同時,以《千裏江山圖》《繁花》《秦腔》《塵埃落定》等項目為(wei) 重點,統籌經典文學IP影視化創製工作。

  二是整合各方資源,用好創製“加速器”。注重發揮上海廣電整體(ti) 力量,自抗疫題材劇《在一起》開始,由市文化旅遊局、上海廣播電視台和頭部製作機構組成“上海廣電鐵軍(jun) ”,形成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協同推進的工作機製,以高效高質的工作合力,確保圓滿完成電視劇重點項目創製任務。統籌上海影視攝製基地、產(chan) 業(ye) 園區和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發揮影視服務機製作用,優(you) 化重點電視劇創作生產(chan) 流程。持續提升“上海電視節”專(zhuan) 業(ye) 性、國際性和惠民性,創造性開辟“白玉蘭(lan) 星輝”“白玉蘭(lan) 綻放”“白玉蘭(lan) 對話”“白玉蘭(lan) 視界”“白玉蘭(lan) 飄香”等板塊,將專(zhuan) 業(ye) 評獎、業(ye) 界研討、市場交易、惠民放映等融為(wei) 一體(ti) ,推動“白玉蘭(lan) 獎”成為(wei) 重要風向標,引領中國電視劇行業(ye) 高質量發展。

  三是優(you) 化營商服務,打造最強“支撐力”。圍繞選題規劃、創作指導、資源配置、拍攝保障、資金引導、人才引進、審查發證、推優(you) 選優(you) 等重要環節,探索推出“最優(you) 服務營商包”。創新推行“一一四三”電視劇創製服務模式,包括形成一套推進機製,成立電視劇重點項目推進領導小組,加強選題策劃、項目規劃和創作引導,統籌破解重點難點問題;建立一個(ge) 重點項目庫,加強電視劇重點項目選題儲(chu) 備,對入庫項目實施分級管理和配套服務;健全選題孵化推進平台、拍攝服務保障平台、片單基金申報平台、宣傳(chuan) 推介展示平台等四大功能平台;把控“月度有梳理、季度有推進、年度有發布”三大推進節點,落實工作責任製,實施專(zhuan) 班管、專(zhuan) 人盯,確保全流程跟蹤指導、全鏈條管理服務,推動滬產(chan) 電視劇創製跑出“加速度”和“高質量”。

  玉蘭(lan) 花盛開,馨香向未來。新時代十年滬產(chan) 電視劇碩果累累,這是滬產(chan) 電視劇藝術創作的新高峰,也是滬產(chan) 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新征程上,上海廣電係統和行業(ye) 將始終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切實肩負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打造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chuan) 播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追求的優(you) 秀滬產(chan) 電視劇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上海精彩,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根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方世忠,在“新時代優(you) 秀滬產(chan) 電視劇研評會(hui) ”上的發言稿整理)

  【專(zhuan) 家和編導演代表發言】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

  上海乃中國電視劇創作重鎮之一。從(cong) 《大浦東(dong) 》到《破曉東(dong) 方》,從(cong) 《心居》到《安家》,無論是新中國誕生之初的上海,還是新時代的金融變革,或是普通百姓安居樂(le) 業(ye) 的平凡生活,都具有鮮明的上海特色、濃鬱的海派風情。這是從(cong) 上海真實的曆史和現實的整體(ti) 生活出發的現實主義(yi) 精神與(yu) 浪漫主義(yi) 情懷相結合的創作結出的碩果。

  最前衛的科幻小說《三體(ti) 》被相中搬上熒屏,采自流行的網絡小說的《花千骨》《楚喬(qiao) 傳(chuan) 》一部比一部更理想地完成了從(cong) 文學思維到視聽思維的成功轉換。新時代滬產(chan) 電視劇創作在題材選擇上真正實現了視野開闊,百花齊放,從(cong) 曆史到當代,從(cong) 網絡文學到文學名著,盡收眼底。

  王一川(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兼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

  現實題材劇在刻畫當代知行合一的人物形象方麵邁出堅實步伐,堪稱滬產(chan) 劇在全國聲譽卓著的鮮明美學標誌之一。

  這批現實題材劇敢於(yu) 直麵當代生活世界,著力描寫(xie) 對當今時代精神有著敏銳自覺並且及時付諸行動的新型人物形象。如《大江大河》係列再現改革開放時代的波瀾壯闊畫卷,詮釋了一種獨特的“浪淘史觀”。家族題材劇是滬產(chan) 劇的又一重要美學標誌,以當代小家紛爭(zheng) 而透視大家景觀,創造出家國同構的家族形象係列,《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小敏家》《少年派》等以“小”為(wei) 標誌的滬產(chan) 家族題材係列劇,便是其中代表。

  王麗(li) 萍(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著名編劇):

  1999年6月,我作為(wei) 人才被引進到上海,懷揣熱情,擁抱上海。24年過去了,我在上海創作了《錯愛一生》《保姆》《生活啟示錄》《媳婦的美好時代》《歲月如金》《雙城生活》等20多部電視劇作品,作品先後獲得國內(nei) 外大獎,也被傳(chuan) 播到非洲、美洲、歐洲,受到海外觀眾(zhong) 的喜愛。

  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這裏激蕩交融,給了創作者滔滔不絕的創作源泉和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上海每一天都日新月異,創作者如何從(cong) 豐(feng) 富的世界裏找到獨特的視角,特別是滬產(chan) 電視劇的新視角,是值得探尋的。

  李京盛(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hui) 顧問):

  十年來滬產(chan) 電視劇創作的第一個(ge) 特點,是題材的豐(feng) 富性和風格手法的多樣化。現實題材是數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題材類型,占據近一半數量。其中既有以開闊的曆史視野和典型人物的命運來呈現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風吹半夏》《大博弈》《突圍》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為(wei) 內(nei) 容的尋常人家的生活故事。第二個(ge) 特點是對當下都市生活題材的深度開掘,對都市生活景觀的精準呈現和對都市人生存狀態的細膩描摹。《小歡喜》《小別離》《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之作。第三個(ge) 特點是既立足於(yu) 上海又麵向全國,體(ti) 現出上海文化的豐(feng) 富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破曉東(dong) 方》《光榮與(yu) 夢想》《老酒館》《老中醫》《在一起》《慶餘(yu) 年》等一大批作品,代表了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發展的突出成就。

  毛尖(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著名作家):

  影像概念裏的“大上海”正在變成真正的大!上!海!檢索滬產(chan) 電視劇可以看到,大上海把這個(ge) “大”從(cong) 摩天大樓推廣到了“大”江“大”河。回望滬產(chan) 劇十年,我們(men) 看到《三體(ti) 》這樣的科幻劇,看到《功勳》《光榮與(yu) 夢想》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的中國革命史詩劇,看到《三生三世十裏桃花》《慶餘(yu) 年》這些同時拿下各年齡層觀眾(zhong) 的古裝劇,也看到刑偵(zhen) 劇、家庭倫(lun) 理劇、職場劇等。大上海不再是一個(ge) 物理概念,這將是一個(ge) 心理概念,一個(ge) 具有各種時態的人類學概念。有了這十年滬產(chan) 劇打底,上海的“大”就永遠不可能隻是摩天大樓的大,這是被現實和戲劇同時撐開的一個(ge) 三體(ti) 空間。在這個(ge) 空間裏,羅曼蒂克永遠不會(hui) 消亡,但上海,也永遠不會(hui) 止步於(yu) 羅曼蒂克。這個(ge) 魔幻的城市,等著變成未來世界的第一座偉(wei) 大城池。

  傅東(dong) 育(著名導演):

  我理解的“滬派”影視創作是講體(ti) 係、講創作規律、講工業(ye) 流程的。除了工匠精神,還有便是開放和嚴(yan) 謹並行、先鋒與(yu) 踏實同在的創作理念。以創新的敘事方式、多元的題材風格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元素,保持影視工作者的先鋒性和先進性,是上海予以我三十多年的創作滋養(yang) 和我不變的創作追求。

  作為(wei) 一名“滬產(chan) 導演”,我將以《風吹半夏》為(wei) 新的起點,投入創作《安居樂(le) 業(ye) 》《多喜一家人》《追蹤謎案的人》等一批上海題材、上海出品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為(wei) 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貢獻一份我的力量。

  酈國義(yi) (著名文藝評論家、著名報人):

  上海是我國現代出版業(ye) 的重鎮,也是文學傳(chuan) 播的重鎮。上海的文學期刊為(wei) 我國的影視創作提供了眾(zhong) 多改編母本。

  文學是時代精神的折射。遵循現實主義(yi) 的創作精神,尊重名著的精神品質,尊重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延續原著文脈,承襲“文化基因”,努力傳(chuan) 承原著魅力,這是“上海出品”改編名著的踐行理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nei) 心的衝(chong) 突和掙紮。”無論是《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萍、宋運輝,還是《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劉巧珍,以及《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安、少平兄弟倆(lia) ,都是這樣“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人”。

  梁振華(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xie) 作中心副主任、教授,著名影視編劇、製片人):

  上海的先鋒氣質,令其具備了一種超越性的未來感,而滬產(chan) 劇也繼承了這樣的特質。年初熱播的科幻劇《三體(ti) 》,無疑在科幻類型上給了我們(men) 重磅驚喜。

  在海派文化的滋養(yang) 下,上海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曆程中,始終處於(yu) 創新引領的先鋒行列,滬產(chan) 電視劇憑借一部部為(wei) 大眾(zhong) 所喜愛的精品劇集,屢屢掀起行業(ye) 新風。以開放與(yu) 創新之姿,承續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風,是上海賡續至今的文化基因。滬產(chan) 電視劇,無疑是這份文化基因的集大成者,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滬產(chan) 劇,充分展現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品格,已然成為(wei) 上海精神重要的文化具象。

  吳越(著名演員):

  成為(wei) 一名演員對我來說,始終是帶著一些運氣的。高考時,在那一長串誌願表裏,我隻填了一個(ge) ——“上海戲劇學院”,考上了。畢業(ye) 後第一部戲是《北京深秋的故事》,導演是滕文驥,葛大爺、張國立老師,很多明星都來友情幫忙。群星閃耀,而我是女一號。演員的工作是創造美,所以我經常為(wei) 自己是一名演員而感到滿意。

  每個(ge) 時代都會(hui) 誕生自己的藝術,就像每個(ge) 年代都有屬於(yu) 自己的電視劇一樣。真沒想到,年輕時不停出發尋找的,居然在停下腳步的時候,回頭看到了。而那個(ge) 起初除了熱血熱愛之外一張白紙的年輕人,居然成了此刻我最向往和最心生羨慕的!再沒有什麽(me) ,比得到成長更重要的事了,表演如此,藝術如此,做人如此,生命如此。

  (內(nei) 容摘自6月23日新時代優(you) 秀滬產(chan) 電視劇研評會(hu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