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多舉措破解假日汽車充電難

發布時間:2023-10-12 09:12:00來源: 經濟日報

  隨著電動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假日出行充電難成為(wei) 人們(men) 新的煩惱。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台數據顯示,中秋國慶8天假期,接入平台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量達3895萬(wan) 千瓦時,創曆史新高。由於(yu) 電動汽車跨省份長距離出行明顯增加,“搶樁”、長時間排隊充電等現象在一些地區再度出現。不少車主表示,節假日高峰開電動汽車長距離出行,心裏根本沒底。小小的充電槍,已成為(wei) 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問題。

  電動汽車早在100多年前就已問世,但由於(yu) 自身性能、配套基礎設施方麵的短板,未能得到廣泛應用。而便捷高效的石油產(chan) 品在交通領域深度滲透,讓人類的活動半徑迅速擴大,貿易進一步繁榮。走得更遠、更快,成為(wei) 工業(ye) 革命以來人們(men) 的不懈追求。“雙碳”目標下,電動汽車重新迎來發展機遇期,消費者購買(mai) 電動汽車的熱情高漲。隻有建成更加便捷高效的充換電體(ti) 係,才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補能需求,支撐新能源汽車進一步大規模推廣應用。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2年底,累計國內(nei) 車樁比達到2.5∶1。從(cong) 供給總量看,我國充電樁規模、車樁比已達世界領先水平。近2輛車就擁有1台充電樁,為(wei) 何還會(hui) 出現充電難?這是因為(wei) 充電設施結構不合理,現有充電樁多為(wei) 自充自用的私人樁,公共樁依然短缺。目前,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服務半徑已與(yu) 加油站相當,但城市周邊、城市之間的充電設施覆蓋仍然不足。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具備充電條件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達到4289個(ge) ,約占服務區總量的65%。但據統計,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約為(wei) 1.8萬(wan) 台,僅(jin) 占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的0.8%。碰到節假日紮堆出行,自然“一樁難求”。

  隨著新能源汽車長途出行需求不斷增長,高速公路服務區成為(wei) 充電重要場景。破解充電難,要在目前已建成充電線路的基礎上,以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主骨架為(wei) 重點,加快補齊重點城市之間路網充電基礎設施短板;拓展高速公路網充電基礎設施覆蓋廣度,加密優(you) 化設施布局點位;新建高速公路服務區同步建設和既有充電設施改造並重,打造有效滿足新能源汽車中長途出行需求的城際充電網絡。

  破解充電難不能僅(jin) 靠多建樁,還要考慮經濟性。目前,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服務區普遍存在平日充電樁利用率低、節假日無法滿足充電需求的矛盾。據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統計,日常高速公路充電樁的整體(ti) 利用率僅(jin) 為(wei) 22.5%,但節假日期間出行需求集中釋放,整體(ti) 利用率會(hui) 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下,如果盲目增加充電樁數量,發展不可持續。

  在保證經濟性的同時,滿足人們(men) 的充電需求要用巧勁。今年“黃金周”期間,為(wei) 增強高峰時段高速公路充電樁的承載能力,在蘇州市陽澄北湖服務區內(nei) ,電力部門通過安裝組合式、可移動充電樁,為(wei) 車主提供臨(lin) 時性充電服務,解決(jue) 高速公路服務區“潮汐”充電問題。在不新建充電樁的情況下,根據不同時段新能源車輛分布特點,適度投放移動充電基礎設施,對移動充電樁進行統調,通過讓樁“動”起來,解決(jue) 核心流量節點充電難題,是短期提高充電樁利用率的巧辦法。

  長期來看,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車主們(men) 的裏程焦慮,還要依靠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加大快充技術研發推廣,是縮短充電時長、提高利用率的核心措施。當前,大功率快充車載電氣平台、大倍率補電動力電池、充電冷卻和冬季低溫速熱等技術基本成型,有望實現“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充電體(ti) 驗。現有換電技術則更加成熟,還能作為(wei) 新型儲(chu) 能電站參與(yu) 需求側(ce) 響應,獲取額外收益。下一步,應加快既有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改造,新增設施盡可能采用大功率充電技術,並在具備條件的加油(氣)站配建換電設施,強化路網關(guan) 鍵節點充電服務能力。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cong) 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能源安全、達成“雙碳”目標的關(guan) 鍵一環。隻有持續完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ti) 係,方能鞏固和擴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優(you) 勢,引領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