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麵完成陸海生態分區
本報北京電 (記者孔德晨)《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試行)》近日發布。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是中國海洋生態分類分區的最新成果,未來將在國土空間規劃、海洋生態監測布局、海洋生態保護修複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這標誌著中國全麵完成陸海生態分區。
據專(zhuan) 家介紹,海洋生態分類分區是在全麵梳理生態係統類型和自然地理特征基礎上,將海洋按照不同尺度劃分為(wei) 若幹等級的生態空間單元,並進行更加係統準確的描述,是現代海洋管理的基礎模式。
今年5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將全國陸域(不含港澳台地區)生態係統在不同區域尺度上劃分為(wei) 一級生態區6個(ge) 、二級生態區47個(ge) 、三級生態區233個(ge) ,為(wei) 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複、生態監測評價(jia) 預警等工作提供國家統一的基礎性框架。
此次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依據緯度帶和地理輪廓,將中國近海劃分為(wei) 3個(ge) 生態一級分區;在一級分區基礎上,依據水深和水團分布,劃分了22個(ge) 生態二級分區;在二級分區基礎上,進一步依據一級地貌類型,輔以水體(ti) 特征劃分了53個(ge) 生態三級分區。此外,還劃分了132個(ge) 生態四級分區。
自然資源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海洋生態分類分區深化了人們(men) 對海洋生態係統的認識,在遵循生態係統內(nei) 在科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係統地分類描述和區域劃分,構建統一的標準,形成較為(wei) 科學和規範的整體(ti) 體(ti) 係。目前,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成果已在海洋生態製圖、生態問題清單編製、生態狀況評價(jia) 等工作中開展試點應用。例如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黑河流域、塔裏木河流域等生態區建設了14個(ge) 自然資源與(yu) 生態綜合觀測站,提升了區域生態觀測、監測、探測能力,為(wei)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製定一區一策策略提供了分區依據,探索開展了中國生態安全風險評估分析,形成一批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