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麥兜媽:希望我真實的記錄能給大家帶來力量

張劍 苗劍 發布時間:2020-05-18 08:45:00來源: 武漢晚報

  美麗(li) 的雙塔倒映在湖麵,粉嫩的睡蓮肆意盛放,岸邊的垂柳隨風輕拂……初夏早晨寶島公園的景色和往年別無二致。但貼在公園入口處的健康碼,以及每個(ge) 人都戴著的口罩,卻將人瞬間拉回現實。

  跑步、玩滑板、打扮青春……初次見麵,真看不出來李雪穎已經是一個(ge) 五歲男孩的媽媽。如果不是因為(wei) 這場疫情,日子或如這湖水一般平滑如鏡,偶爾泛起波瀾。但不經意間的舉(ju) 動,讓她著實火了一把:她在2月19日發表在自己公眾(zhong) 號裏的一篇原創文章成為(wei) “爆款”——55萬(wan) 閱讀、1.5萬(wan) 點讚,被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70餘(yu) 個(ge) 公眾(zhong) 號轉載,其中8個(ge) 號的點擊達10萬(wan) +。而在微博等社交媒體(ti) ,這篇文章也成為(wei) 熱門話題。“成績”的取得並非她的本意,她也不承想借此出名,她隻是“希望我真實的記錄能給大家帶來力量”。

  “我屬於(yu) 最幸運的那一撥人”

  和所有新潮媽媽一樣喜歡搞怪,李雪穎給兒(er) 子取的小名叫“麥兜”——一隻粉嫩可愛的小豬。

  為(wei) 了記錄兒(er) 子的成長過程,她在2018年注冊(ce) 了一個(ge) 公眾(zhong) 號“兜爺媽媽不睡覺”,並自稱“麥兜媽”開始原創寫(xie) 作。

  雖然圖文並茂,詼諧生動,下了不少功夫,但在信息海洋中,這個(ge) 公眾(zhong) 號更多的時候是她自娛自樂(le) 的一方天地。

  不知怎麽(me) 的,2020年的這個(ge) 春節,麥兜媽“中招”了。

  1月22日,她感覺到了胸悶。1月23日體(ti) 溫達到37.3℃,然後持續發燒,1月26日最高燒到了39℃。1月27日,她被醫院診斷為(wei)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那段時間,她所在的各個(ge) 微信群,身邊的朋友們(men) 都在討論疫情,“有些人非常恐慌”。自學過心理學的她想著,與(yu) 其一對一安撫身邊的家人朋友,不如索性在公眾(zhong) 號裏寫(xie) 出來,跟大家如實分享自己的抗疫故事,既能幫助大家克服焦慮,也能幫自己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我是輕症患者,屬於(yu) 最幸運的那一撥人,這可能是我能以輕鬆、樂(le) 觀的態度看待這一切的原因吧。”

  “塔子湖方艙‘傳(chuan) 說中的B192’”

  2月2日,是她第一次出現症狀後的第12天。算上這一天,她已經退燒3天,體(ti) 溫一直在36.5℃左右,所有的不適症狀均已消失。“我想我已經戰勝病毒了”,麥兜媽在文章中寫(xie) 道。

  但疾病遠比她想象得更狡猾!沒過幾天,她的核酸檢測結果出來,陽性!於(yu) 是,她從(cong) 居家隔離狀態,轉為(wei) 集中定點隔離。經過香港路某隔離酒店短暫中轉後,2月13日,她“入住” 由塔子湖體(ti) 育中心改造而成的江岸方艙醫院(塔子湖方艙)。

  剛進塔子湖方艙大門,平時就喜歡“立照存證”的她,開始有意識地用鏡頭記錄方艙生活。

  經過6天實地勘察、拍攝和編寫(xie) ,文章開頭所說的這篇圖文並茂,兼具手繪地圖、時間軸的爆款“方艙日記”就此誕生。

  “平時寫(xie) 東(dong) 西,我都會(hui) 反複修改後才推送。那天晚上我急著要刷劇,所以趕緊一推了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醒來,她發現,“不得了,爆了”!

  在塔子湖方艙,絕大多數醫護人員都看過麥兜媽的文章,她卻隻認識寥寥數人。她知道大家在談起她時,都說她是“傳(chuan) 說中的B192”。對,是她的床號。

  “我們(men) 都是抗疫的一分子”

  武漢是從(cong) 2月5日晚開始正式啟用方艙醫院,2月13日才“入艙”的麥兜媽不算最早那批。但那段時間,卻是方艙醫院“傳(chuan) 說”最多的時候。

  方艙到底能不能治病?條件是不是很差?很多患者心存疑慮和誤解。“那時,網上有些對方艙裏生活條件的討論,我看了有點緊張。”所以,理工科出身,自詡客觀理性的她,為(wei) 自己的隔離生活做足了準備,除了一切能想到的生活必需品外,還包括打發時間的筆記本電腦以及一大堆零食。

  但通過麥兜媽的“方艙日記”,方艙並不是想象中那樣。

  免費發放的個(ge) 人生活物資,細致到眼罩耳塞、接線板、保溫壺和小台燈。2月15日那天氣溫陡降,方艙裏還提前發了大棉襖。每天的正餐都是三葷一素外加一個(ge) 湯或者水果,不夠吃還能再要一份,偶爾還有零食。閑暇時間,大家也能各得其樂(le) 。

  就連早期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景,到了後期基本都得到了解決(jue) 。方艙裏可以做CT和核酸檢查,天津援漢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guan) 照無微不至。

  感動於(yu) 這一切,方艙裏的患者開始像在自己家一樣主動參與(yu) 到日常環境維護。

  “勒裏滴開水是接到謔滴,不是洗口用滴,洗口到外麵克洗。把個(ge) 水潑到地哈到處是滴,黑死個(ge) 人滴。再說一遍,這裏不緊潑水,要洗到外頭克洗!”

  詼諧幽默的漢味表達,加上大媽誌願者拿著喇叭派頭十足的照片,讓人看了不禁笑中含淚。

  麥兜媽坦言,方艙的生活肯定沒有家裏方便,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有這樣的條件已經很不容易了。“不是每個(ge) 人都要成為(wei) 英雄,但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抗疫的一分子。”

  當信息不對等時,“傳(chuan) 言”或者片麵的聲音特別容易被發酵。麥兜媽未承想,她的“方艙日記”讓多少人看到了真實的方艙,又讓多少即將“入艙”的患者放下心防,燃起“重生”的希望。

  “為(wei) 了這永不忘卻的記憶”

  3月8日,經過近一個(ge) 月的集中隔離治療和觀察,麥兜媽回家了。

  在家又自我隔離14天,並複查了CT、核酸,還通過獻血漿發現產(chan) 生抗體(ti) 後,自1月23日把兒(er) 子“麥兜”送走,母子終於(yu) 重新團聚,正常的日子回來了。

  細碎生活之餘(yu) ,麥兜媽依然筆耕不輟,關(guan) 於(yu) 孩子、關(guan) 於(yu) 家庭,更關(guan) 於(yu) 她對疫情的思考。

  她寫(xie) 道:等待是漫長的,在漫長的堅守中,將目光拉回到當下,我能夠做的是什麽(me) ?哪怕再微小,也重要。疫情的結束需要時間,社會(hui) 恢複正常的運轉也需要時間,而我們(men) 自己的心靈更需要時間。

  “我沒有經曆過生死的考驗,所以我的‘重生’可能不是那麽(me) 典型。”但在麥兜媽看來,自己的這些記錄,便是自己能做的,撫慰自己和他人心靈的一件“小事”。

  4月30日,她收到一個(ge) 從(cong) 天津寄來的大包裹,裏麵裝著滿滿的天津土特產(chan) 。寄件人是她在方艙結識的,從(cong) 天津北辰中醫醫院馳援塔子湖方艙的護士田怡。“武漢是個(ge) 好地方,就連風都是溫柔的。”田怡說。

  這讓她的思緒一下子又被拉回到幾個(ge) 月前: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張瑾、天津第二附屬醫院高新星、天津大港醫院張寶娥、天津西青醫院暢紅……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湧上心頭。

  5月12日護士節,麥兜媽給天津的她們(men) ,送去了節日祝福。她在當天的文章中寫(xie) 道,雖然有些感情就想一直默默地放在心裏,不需要對人訴說,但還是決(jue) 定在這個(ge) 特別的日子裏寫(xie) 下這些,是為(wei) 了這永不忘卻的記憶。

  這些文字和影像,也許捱不過時間,終究會(hui) 散失。但麥兜媽認為(wei) ,在當下,這麽(me) 做是有意義(yi) 的,因為(wei) 她與(yu) 那些人和事的聯結曾是如此真實而強韌。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