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張網” 上海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
中新社上海5月27日電 (王子濤)讓數據代替人來“跑路”,讓智能輔助人來決(jue) 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這“兩(liang) 張網”已成為(wei) 上海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牛鼻子”。
2018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上海率先提出實施“一網通辦”改革。兩(liang) 年多來,上海“一網通辦”不斷迭代升級,從(cong) “能辦”不斷邁向“好辦”,它所提出的“進一網、能通辦”“隻跑一次、一次辦成”理念,已在上海全市廣泛落地。
針對企業(ye) 和群眾(zhong) 關(guan) 注的“一件事”進行業(ye) 務流程再造,上海“一網通辦”今年提出實現“一件事一次辦”。“目前在第一批清單中,將繼續推進14件事,包括企業(ye) 納稅繳費一件事、創新創業(ye) 一件事,公民出生一件事、醫療付費一件事等。”上海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朱俊偉(wei) 表示。
電子證照是推動“一網通辦”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上海已歸集377類高頻證照。朱俊偉(wei) 認為(wei) ,拓展長三角地區各類電子證照應用場景,推動電子證照長三角區域廣泛應用,能有效提升企業(ye) 跨區域辦事的便利度。
作為(wei) “一網統管”的基本載體(ti) ,上海城運係統利用智慧公安建設成果和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ge) 專(zhuan) 題應用,圍繞5個(ge) 維度直觀反映城市運行宏觀態勢,初步實現“一屏觀上海,一網管全城”。
在上海“一網統管”平台上,有一張實時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圖,實時采集157個(ge) 水位監測點和550個(ge) 雨量監測點等數據信息,共享了公安、建交等部門近1000個(ge) 點的視頻監視信息等係統數據。
“防汛泵車的預先部署和高效調度曾是防汛處置工作的痛點。”上海市水務局信息中心主任黃士力說,往年上海汛期,因為(wei) 道路積水導致交通不暢,泵車受堵,等到了現場水已退去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今,借助“一網統管”的大數據支持,泵車不僅(jin) 能夠提前布置在易積水地區,還可以根據氣象預報、道路積水發生情況實時響應,由指揮中心第一時間以最優(you) 路線進行調度。
基層社區治理上,普陀區的“智聯普陀”在上海率先建成了區級“城市大腦”。其中包含了獨居老人服務、電梯運行和高空拋物監測、垃圾處置等46類應用場景,部署了11萬(wan) 個(ge) 物聯傳(chuan) 感器。
上海市普陀區委書(shu) 記曹立強介紹說,未來推進的智聯普陀3.0,將重點打造人口信息管理、平安建設、服務經濟3大特色板塊。平安建設板塊將把視頻探頭、人臉識別等設備全部接入,為(wei) 城區安全運行精準畫像。服務經濟板塊抓好數據歸集、共享和應用,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支撐。這些特色板塊也將同步下沉街鎮試點推廣,不斷創新提高實戰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