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更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張曄 發布時間:2020-05-27 09:16:00來源: 科技日報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亂(luan) 了整個(ge) 經濟社會(hui) 的運行秩序,但是南京大學固體(ti) 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卻始終保持高節奏的科研步調。

  “過去做基礎研究,剛取得一點進展就要忙著發論文,現在反倒是不著急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領銜的“麵向光子芯片研發的核心材料及關(guan) 鍵技術基礎”,入選江蘇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zhuan) 項後,“有了方向、經費甚至評價(jia) 的自主權,能心無旁騖地做科研,集中精力攻克铌酸鋰晶體(ti) 元器件”。

  在今年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基礎研究再次引起代表委員的熱議。在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提下,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如何建立對基礎研究的科學評價(jia) 體(ti) 係成為(wei) 關(guan) 注重點。

  對未來的投資不能省

  “在政府要過‘緊日子’的情況下,沒想到對基礎研究仍然穩定支持。”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dong) 委員看到政府工作報告時,第一反應就是非常激動也很振奮。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代表說:“基礎研究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穩定支持基礎研究也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表現。我們(men) 必須杜絕浮躁,杜絕急功近利,沉下心來,假以時日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

  “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men) 圍繞病毒結構功能、發病機製、疾病防治等關(guan) 鍵難題,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型冠狀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礎研究’專(zhuan) 項32項。”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代表向記者報出一連串數字:全省每年實施1000多項基礎研究項目;2019年,江蘇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295項,國撥經費超20億(yi) 元;“十三五”以來,獲國家科技獎勵超過200項……

  王秦表示,這些都離不開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下一步,江蘇將按照“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要求,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基礎研究不能攤大餅

  “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政府過“緊日子”,基礎研究也不能攤大餅、灑香油、遍地開花,必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有所不為(wei) 才能有所為(wei) ,我認為(wei) 要進行精挑細選地研究。”熊思東(dong) 說,過去對有所為(wei) 講得比較多,而有所不為(wei) 常被淡化。他建議,基礎研究一定要緊貼國際科學技術的前沿,緊貼國民經濟的主戰場,緊貼在未來若幹年影響社會(hui) 發展、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一些重大的基礎理論性領域。

  王秦告訴記者,江蘇近年來一直堅持加強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比如針對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在納米技術、人工智能、未來網絡、合成生物學、幹細胞等前沿科技領域,以及圍繞半導體(ti) 、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超前部署。

  過去,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在評價(jia) 體(ti) 係中的權重比例一直較高。近年來,部分科研機構已經展開有益嚐試,對一些量化性指標進行弱化或修訂。但是,“破五唯”之後到底應該怎麽(me) 評價(jia) ,仍然眾(zhong) 說紛紜。

  近期,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guan) 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jia) 導向的若幹意見》,對此給出了方向。

  “基礎研究的評價(jia) 維度並不多,破除‘五唯’並不是說不要論文了,而是要推行代表作製度,更看重研究的質量和影響。”南京工業(ye) 大學校長喬(qiao) 旭委員建議,要推行小同行評議,變量化評價(jia) 為(wei) 共識評價(jia) 。

  平台和青年科學家應成主角

  “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在號稱“改革開放以來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20個(ge) 字的分量沉甸甸。

  “從(cong) 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平台必須有幾個(ge) 特點。”熊思東(dong) 說,一是平台要足夠高,站在國際學術前沿引領創新;二是平台足夠寬,使不同學科不同興(xing) 趣的人能在一起進行交叉複合研究;三是需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夠容忍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機製在這個(ge) 平台並存。

  “現在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主要還是項目的形式,並不能很好地體(ti) 現‘持續’和‘穩定’,要對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平台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對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給予更多支持。”喬(qiao) 旭認為(wei) ,要探索以平台為(wei) 主體(ti) 落實經費“包幹製”,打通部門數據孤島,杜絕項目申請“一稿多投”現象。

  熊思東(dong) 表示,基礎研究關(guan) 鍵還是靠人,要建設一支高水準並且有遠大理想的研究隊伍。“青年才俊是基礎研究的未來,他們(men) 在開拓創新中無所畏懼,通常做的是0到1的工作,所以我們(men) 的注意力和扶持政策要多向他們(men) 傾(qing) 斜。”

  王秦透露,以江蘇為(wei) 例,通過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zhuan) 項”,累計資助了400名省傑青、230名省優(you) 青和7446名青年科研骨幹,其中30歲以下的占1/3。今後,每年還要立項支持1000名以上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創新研究。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