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高校一流學科怎麽建?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

王勝昔 發布時間:2020-08-21 14:13:00來源: 光明日報

  讓科技和知識造福人民

  ——河南大學寫(xie) 好一流學科“服務社會(hui) ”大文章

  高校一流學科怎麽(me) 建?河南大學的回答是,“雙一流”建設不僅(jin) 要有一流的育人質量,一流的學術成果,還要有一流的社會(hui) 貢獻。

  2017年,河南大學生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河南大學秉承學術創新、回饋社會(hui) 的初心,以堅定信念和專(zhuan) 業(ye) 水準寫(xie) 好“服務社會(hui) ”這篇大文章,努力踐行讓科技和知識造福社會(hui) 、造福人民的重要責任。

  科技與(yu) 教育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

  “張教授,俺今年種的20多畝(mu) 西瓜,如今都賣完了,一畝(mu) 地收益近萬(wan) 元……”前不久,在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的興(xing) 旺農(nong) 場裏,西瓜種植戶羅貴媛正高興(xing) 地跟河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張海燕聊著瓜地裏的收成。

  在夏邑縣,西瓜種植戶多達上萬(wan) 戶,每年西瓜產(chan) 業(ye) 的總收入達10億(yi) 元以上。預防西瓜枯萎病、防治西瓜重茬死苗,僅(jin) 依靠當地的科技力量是難以啃下這些“硬骨頭”的。今年4月,河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wei) 20個(ge) 脫貧攻堅任務重的縣,專(zhuan) 項選派博士服務團成員到基層一線掛職服務,有著多年植物內(nei) 生細菌等研究經驗的張海燕便成了合適的人選之一。

  “貴媛,西瓜地該深翻了,土壤消毒一定要到位,可以加點氰胺化鈣。”“我給你免費提供咱們(men)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製的微生物菌肥,你可以用它抑製土壤中的病害病菌。”到夏邑兩(liang) 個(ge) 多月,張海燕在田間地頭一直沒閑著,前後去過數十家瓜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搜集了不少瓜果種植的相關(guan) 信息,還跟不少西瓜種植戶成了“熟人”。她瞄準貧困地區存在的短板,促進產(chan) 學研合作對接,為(wei) 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同樣是為(wei) 農(nong) 民西瓜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在通許縣豎崗鎮前付村的農(nong) 田裏,衣著樸素、頭發花白的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瓜課題組教授李國申,忙得不亦樂(le) 乎。自2018年起,他便開始以開封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支援前付村扶貧工作。從(cong) 西瓜種子催芽開始,一步步指導瓜農(nong) 開展育苗、移栽、授粉、吊蔓、收獲和水肥管理等精細工作,李國申用責任和熱情把科研論文寫(xie) 在農(nong) 田大地,也寫(xie) 進了勞動人民的心靈深處。

  不僅(jin) 僅(jin) 是西瓜種植,河南大學還充分利用學科和人才優(you) 勢,在南美白對蝦和擬穴青蟹養(yang) 殖、高端紅薯品種推廣、特色油菜種植和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等領域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技術支持與(yu) 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積極為(wei) 開封各縣區經濟發展盡責盡力。

  每年一到三四月間,河南省嵩縣城關(guan) 鎮跨湖大橋、疊翠山油菜種植區便成了花的海洋,粉紅的桃花、櫻花和金黃的油菜花交相輝映。春風環繞,花香撲鼻,引來大量遊客觀賞遊玩,景區周邊的“農(nong) 家樂(le) ”、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售賣也逐漸成為(wei) 農(nong) 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從(cong) 2018年起,河南大學在河南固始、羅山、光山、商城、嵩縣、新蔡、汝南、襄城、伊川縣、原陽縣、鶴壁市、新密等地陸續建立油菜種植示範基地16個(ge) ,累計示範麵積達10萬(wan) 畝(mu) ,輻射帶動麵積60餘(yu) 萬(wan) 畝(mu) ;同時聯合河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赴嵩縣、固始等示範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10餘(yu) 次,有力推動了示範區油菜生產(chan) 水平的穩步提升。

  扶貧先扶智,教育當先行。2019年冬天,河南大學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教育培訓班在欒川縣潭頭鎮開班。賈鵬,正是河南大學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題帶頭人、農(nong) 民教育培訓班的學員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賈鵬組織鄉(xiang) 親(qin) 們(men) 籌集10萬(wan) 斤大蔥,用兩(liang) 輛大貨車連夜運抵武漢市蔡甸區,給正處於(yu) 疫情防控膠著期的武漢人民送去了溫暖。

  從(cong) 西瓜種植、建立油菜示範基地到農(nong) 民培訓,河南大學不斷探索科技與(yu) 教育扶貧的新方式。2020年6月14日,河南大學現代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研究院祥符區半坡店鄉(xiang) 藜麥基地正式揭牌,標誌著河南省唯一一個(ge) 藜麥試驗基地試種成功,正式拉開了河南大學藜麥科研團隊研究成果推廣、產(chan) 業(ye) 鏈保障的序幕。

  正如同藜麥這種“超級穀物”在中原大地紮根結果一般,河南大學扶貧助農(nong) 工作的“根脈”也深入到了中原大地的多片土壤,讓人們(men) 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用知識回饋社會(hui)

  讓科普教育遍地開花

  “推己及人”是對河南大學社會(hui) 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發展至今的最好概括。最開始,這個(ge) 活動隻是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們(men) 帶著孩子到校內(nei) 進行參觀。生物學入選“雙一流”學科之後,生命科學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東(dong) 保本著服務社會(hui) 的想法,在原有基礎上申請了省級、市級科普教育基地,擴大活動服務對象,讓更多人能夠觀察生物種類,感受生命科學的魅力,進一步回饋社會(hui) 。

  隨著服務範圍的擴大,學校也麵臨(lin) 著新挑戰。活動剛開始舉(ju) 辦時,負責為(wei) 參觀者講解的都是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師。為(wei) 了提高活動質量,學校鼓勵學科教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也積極投入到這項活動中來,讓他們(men) 也站上講台,講解生命科學知識,鍛煉自我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2019年,河南大學不僅(jin) 在校內(nei) 開展培訓活動,還同汴京公園合作,在汴京公園內(nei) 設立展板。“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生物知識。”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輔導員藺玲玲說。

  細菌采集、科學講座、植物觀察、標本製作,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河南大學誌願者團隊設置了不同的科普內(nei) 容,想辦法調動學生們(men) 的參與(yu) 積極性。

  小學生無法進行複雜操作,學校就采用更加直觀的方式——觀察菌落。科普教育實踐活動一般在周四,但是誌願者們(men) 周一就會(hui) 去小學采集學生手上的細菌,提前處理。等到他們(men) 參加活動時,細菌就已經長成了肉眼可見的菌落,這樣就能更好地培養(yang) 學生們(men) 的衛生意識。對於(yu) 中學生,誌願者設置了難度更高的琥珀標本製作等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yu) 到活動中,感受生命科學的奧妙。

  在這一項項活動背後,是誌願者團隊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杜春蘭(lan) 是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普教育實踐活動誌願者團隊中的一員。為(wei) 了做好一場講解,她前後至少要排練4次。而為(wei) 了保障參與(yu) 學生的人身安全,每一次活動都至少有20名研究生時刻緊跟著團隊,進行服務。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研究生胡岩坦言:“有時候,活動時間難免和課程衝(chong) 突,一次活動下來也不輕鬆。但是,通過參加活動,我更加理解小朋友們(men) 的想法,自己也收獲了很多。”

  讓更多的中小學生感受科學的奧妙,讓生命科學真正走進生活,讓生物學科的一流建設成果普及到社會(hui) ,這是生命科學學院科普實踐活動一直以來的目標。

  據反饋,截至目前,生命科學學院所進行的科普實踐活動,效果好、認可度高。小學生通過聆聽講解和參與(yu) 實踐,不僅(jin) 能夠把基本的衛生常識落到實處,而且還對生物學科有了很大的興(xing) 趣與(yu) 熱情。與(yu) 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的學校也給出積極反饋,十分認可他們(men) 的活動,甚至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hui) 。

  對這個(ge) 公益性的社會(hui) 科普項目,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不願止步於(yu) 此,有著更為(wei) 長遠的目標與(yu) 規劃。按照計劃,學院的初步目標是,每年普及1500人左右。比如上半年側(ce) 重於(yu) 小學生的科普,下半年將有計劃地開展實施中學生和幼兒(er) 階段的科普項目。

  在疫情期間,生命科學學院還在微信公眾(zhong) 號平台推出《科學防疫》等多篇推文,運用專(zhuan) 業(ye) 知識,聯合編寫(xie)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介紹,為(wei) 公眾(zhong) 答疑解惑,提供防護建議,讓更多人了解疫情、積極麵對。

  投身科研不言苦

  服務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標誌著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為(wei) 黃河相關(guan) 議題的研究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河南大學作為(wei) 黃河之濱的高等學府,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從(cong) 未停止將自身發展與(yu) 保護黃河緊密相連。河南大學以學術與(yu) 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肩負起高等教育服務社會(hui) 的職責,盡力護佑著這條大河的歲歲安瀾。

  2019年7月,依托河南大學建設的桃花峪灘塗係統研究站在滎陽市廣武鎮張莊村桃花峪揭牌成立,成為(wei) 學校黃河生態保護與(yu) 研究事業(ye) 進程中的又一件大事。

  研究站負責人、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第二層次特聘教授韓士傑介紹:“桃花峪位於(yu) 黃河南岸,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擁有森林(天然林和次生林)、草地、濕地、農(nong) 田、水體(ti) 和河嫩灘等多樣性生態係統類型。在此建立灘塗係統研究站,是開展灘塗係統綜合研究的理想基地。”

  在這樣理想的研究基地從(cong) 事野外實驗觀測是什麽(me) 樣的情形?韓士傑教授課題組成員、在讀博士生餘(yu) 炎炎深知其中的甘苦。

  暑假的一天,餘(yu) 炎炎一如往常,扛著20多斤重的儀(yi) 器,身著捕魚人穿的膠皮連體(ti) 衣,蹚過及腰的深水,走過泥濘的田野,步行40分鍾後到達桃花峪灘塗實驗地點。日頭漸高,又潮又熱,一上午的實驗觀測猶如在蒸籠裏悶著。晌午頭,在灘塗毫無遮擋的烈日下,餘(yu) 炎炎帶著課題組的年輕人,蹲在地上就解決(jue) 了午餐,接著又是一下午的忙碌。晚上8點收工,回到住處後吃飯、洗澡,接著又開始整理分析一天的野外觀察數據,直到10點多,才結束這一天忙碌而滿足的工作。

  黃河灘塗環境艱苦、風沙漫天,三伏天的黃河灘地麵溫度高達40攝氏度,大如牛虻的蚊子隔著衣服就能叮進皮膚。野外監測時,餘(yu) 炎炎他們(men) 經常蹲在火辣辣的沒有一點陰涼的灘塗上,幾乎要被“曬哭了”。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科研工作對於(yu) 一個(ge) 女孩子來說,實在是太辛苦了。然而,對於(yu) 一點點走近科研、愛上科研的餘(yu) 炎炎而言,連續幾個(ge) 小時的實驗監測給她帶來的快樂(le) 與(yu) 收獲卻遠遠多過辛苦。

  “河南大學生物學科是‘雙一流’建設學科,老師們(men) 都特別拚。”餘(yu) 炎炎透露,疫情期間坐飛機不方便,已年過六十的導師韓士傑教授便自己開車17小時從(cong) 沈陽老家來到位於(yu) 信陽的實驗基地。兩(liang) 周兩(liang) 趟,來回就是4個(ge) 17小時。在餘(yu) 炎炎看來,一位60多歲的老人都有這樣的吃苦精神,作為(wei) 年輕人無論如何也不能虛度光陰。

  2020年6月,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到研究站調研時,對桃花峪灘塗係統研究站的建設發展寄予很高期望,並要求研究站要把握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曆史機遇,緊緊依靠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加強市校合作,積極響應社會(hui) 需求,擴展研究領域,推動解決(jue) 實際問題,在促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聚焦‘雙一流’發展重任,同時站在學科發展的高度積極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餘(yu) 炎炎及其導師韓士傑教授團隊秉持著這樣的初心和動力源,在這片茫茫灘塗精耕細作,砥誌研思,不知疲倦。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