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華中最大棚戶區“變身記”:不再擔心老鼠家裏打架

萬淑豔 發布時間:2020-09-28 10:55:00來源: 中新社

  (中國減貧故事)華中最大棚戶區“變身記”:不再擔心老鼠家裏打架

  中新社武漢9月28日電 題:華中最大棚戶區“變身記”:不再擔心老鼠家裏打架

  作者 萬(wan) 淑豔

  “往日工人村,像個(ge) 大破窯。雨天一身泥,晴天還返潮。”近日,遙想棚戶區舊貌,家住湖北武漢青山區青和居社區的79歲老人吳傳(chuan) 發唱起了“湖北慢板”:“國家出錢建高樓,把棚戶區來改造。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光纖接到戶,天然氣更環保。”

  從(cong) 一家六口擠住18平方米的棚戶區小屋,到住進寬敞明亮的兩(liang) 室一廳新居,新中國第一代鋼鐵工人吳傳(chuan) 發直言趕上了好時代。

  武漢市青山區因武鋼而興(xing) ,於(yu) 1955年2月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工程武鋼的興(xing) 建而建區,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wan) 名建設大軍(jun) “先生產(chan) 、後生活”,搭建簡易工棚安家落戶,支援武鋼建設。時光荏苒,這些低矮簡陋的平房和它們(men) 的主人一樣漸漸老去,成為(wei) 武漢市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戶區。

  這裏曾居住著1.37萬(wan) 戶4萬(wan) 多名居民。2007年4月26日,青山老工業(ye) 區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一期從(cong) 2007年至2013年底,涉及棚戶區居民11142戶,占總數的81.3%;二期從(cong) 2014年9月實施,涉及棚戶區居民2518戶,占總數的18.7%。

  青和居社區書(shu) 記桂小妹向記者介紹說,到2016年7月,共建成臨(lin) 江港灣、青宜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馨居5個(ge) 安置房小區,安置房16959套,110.81萬(wan) 平方米,棚改居民全部回遷新居。

  今年73歲的胡昇,1955年跟隨援建武鋼的父親(qin) 從(cong) 廣西來到武漢。後來,胡昇也成為(wei) 武鋼的一員,在20平方米的棚戶宿舍裏。胡昇結婚、生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家人還住過“團結戶”。前些年,他的兒(er) 子也加入了武鋼,與(yu) 自己揮打鐵錘不同的是,年輕一代是在電腦屏幕前操作軋鋼機械。

  棚戶區改造後,胡昇和老伴住上了兩(liang) 室一廳的新房。兒(er) 子也結婚並住上了高層電梯房。一家三代武鋼人,見證著這裏的滄桑巨變,舊貌換新顏。

  在青山綠水紅鋼城新時代展館,胡昇向記者講述了棚戶區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棚戶區的小路彎曲狹窄,房屋低矮破舊且陰暗潮濕,沒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也沒有消防和基礎配套設施。每天早上,公共廁所前排起長龍。一到傍晚,家家生爐子,空氣中全是油煙。下雨時,屋內(nei) 漏水,屋外髒水橫流。刮風時,因電線老化火災頻發。

  有人形象地比喻:住在棚戶區,感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外麵刮大風,屋內(nei) 透小風,外麵下大雨,屋內(nei) 下小雨,外麵下大雪,屋內(nei) 下小雪”。

  如今,改造後的棚戶區高樓林立、配套齊全、交通便利。“居民再也不用擔心晚上老鼠在家裏打架了。”回遷新居有三層外牆保溫,光線充足、南北通透、設計合理,有方便的天然氣、自來水,徹底改變了原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小康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下,伴隨著奮鬥一步一個(ge) 腳印走出來的。”胡昇認為(wei) ,小康不僅(jin) 是解決(jue) 人們(men) 的溫飽問題,更要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宜居、宜業(ye) 、宜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在青山(區)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