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校”名額難求 推免生是否搶了考研生“奶酪”
推免比例持續擴大,“雙非校”名額難求——
推免生是否搶了考研生的“奶酪”
作為(wei) 大學專(zhuan) 業(ye) 成績、推免測試的“雙料第一”,南開大學大四學生林悅依將“毫無懸念”地拿下本校推免保研資格。北大、廈大、中科大、暨大的推免報名資料,在她的電腦文件夾中依次排列。
推免保研,即推薦少數優(you) 秀應屆本科畢業(ye) 生免試為(wei) 碩士研究生。
9月,各高校研究生推免工作啟動。10月8日,國家推免係統正式開放,推免生可注冊(ce) 並填報信息,跟蹤錄取情況。
目前,考研人數持續上升,2020年達341萬(wan) 。作為(wei) 研究生遴選的另一條重要通道,高校的推免比例在日益擴大。麵對猛增的考研學生,推免生是否搶了他們(men) 的“奶酪”?推免和統考,哪種製度更有利於(yu) 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升?
推免比例普遍提高,推免生“贏在起跑線”
這個(ge) 推免季,最搶眼的是新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宣布:2021級全日製僅(jin) 招收推免生源,統考階段僅(jin) 招收非全日製定向就業(ye) 生源。
這意味著,考研生將無緣就讀這所國內(nei) 頂尖新聞學院的全日製學位。這次“放大招”,並不是突然襲擊。近些年,一些高校部分專(zhuan) 業(ye) 逐步提高推免生招生比例,僅(jin) 招推免生的例子也不鮮見。
2020年,南京大學部分學院招收推免人數占比超過60%;北京大學理論物理等專(zhuan) 業(ye) 隻招收推免生;蘭(lan) 州大學推免生錄取人數較2015年翻了一倍。2015年開始,教育部施行推免生招生改革,此後,高校推免計劃猛增,“搶奪”優(you) 質生源。
考研學生鄧然“不關(guan) 心”這些話題,對於(yu) 她來說,“想獲得推免資格,困難重重”。
鄧然來自江西一所“雙非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在理工科學校裏讀文科,是弱勢中的弱勢”。在她所在的文科學院裏,推免資格“比黃金還珍貴”——新聞類專(zhuan) 業(ye) 每年隻有一個(ge) 推免資格,新聞班和播音班學生輪流獲得。
按照慣例,學院今年的推免資格在播音班。鄧然自嘲,“可以心無旁騖地埋頭複習(xi) ,參加12月的研究生統考”。從(cong) 3月開始複習(xi) ,鄧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自習(xi) 室度過。即便是暑假,也基本沒離開過學校。
從(cong) 鄧然身上,記者看到了考研群體(ti) 的一些基本特征——高考失利後“再拚一次”,期待提高就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他們(men) 不得不擠上考研這條路。
2020年,考研人數首次超過300萬(wan) ,達到341萬(wan) 。盡管擴招18.9萬(wan) 研究生,仍有200餘(yu) 萬(wan) 人不能通過考試,被研究生教育拒之門外。然而,有些人因為(wei) 推免,提前拿到了入場券,“贏在了起跑線”。
“學分績點3.57”,清華大學大四學生陳藝坦言,“這個(ge) 成績並不算高,班上一半左右的同學準備著手填報推免係統。”她向記者提供一張印有該院係公章的《推免辦法》,上麵顯示,直碩、外推的成績排名要求是前80%。
“硬性規定隻有這一條,其他約束條件可以忽略不計。大部分同學可獲得推免資格,區別在於(yu) 內(nei) 推和外推而已。”陳藝說。
目前,各校對考研推免資格的認定,有的使用學分績點,有的提出在專(zhuan) 業(ye) 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內(nei) 。
林悅依告訴記者,學分績點反映的是整個(ge) 大學前三年的成績,績點要在一定範圍內(nei) ,才有資格入圍推免。“接著還要不停地筆試、麵試,比起考研生來說,也不輕鬆。”此前,她參加的帶有推免預錄取性質的夏令營,“十個(ge) 都不止”。
推免生多來自“雙一流”,學校層次是決(jue) 定因素
沒有人能否認,在推免的賽道上,本科高校的層次決(jue) 定了學生的優(you) 勢。
截至2020年,我國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僅(jin) 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資格。有專(zhuan) 家指出,有推免資格的二本院校數量幾乎為(wei) 零。
在推免政策的具體(ti) 執行層麵,即使是同樣獲得推免資格的學生,由於(yu) 其本科院校“出身”不同,也可能麵臨(lin) 不同的“待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張琳發現,在考研複試中,考官還是習(xi) 慣看考生的“出身”,“十分介意考生的本科學校層次”。
“這麽(me) 一來,學生通過高考考入高校之時,就注定了其可能的碩士推免概率,教育代際不公平效應仍舊存在”。張琳說。
“獲得推免資格之後,學生進入名校的概率會(hui) 大大高於(yu) 統考生。同時,推免並非與(yu) 統考同台競技,而是兩(liang) 條不同的渠道獲得研究生錄取資格。”在張琳看來,這是推免生受到質疑的症結。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目前,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僅(jin) 擁有絕大多數的推免名額,也是各大名校推免生的主要來源。
2019年,北京大學共接收推薦免試碩士生2174名,其中有2061人本科來自於(yu) “雙一流”建設高校,占比高達94.8%。中山大學該比例也達到91%。
2013年,教育部曾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推薦優(you) 秀應屆本科畢業(ye) 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單位招收推免生數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50%,各專(zhuan) 業(ye) 必須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計劃用於(yu) 招收統考考生。
“推免生在該校招生總量中的占比不能超過50%,這是教育部的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各專(zhuan) 業(ye) 、各類型研究生招生都遵循這一條紅線,隻要總量滿足要求即可。換言之,有可能相對冷門的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有更多的比例招收統考生。”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傳(chuan) 毅說,從(cong) 近些年全日製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數量占比逐漸接近50%。
推免生增多,是否擠壓了考研生錄取機會(hui) ?
武漢一所211高校研究生院負責人告訴記者,2020年該校推免生比2019年有所增長,占錄取總數12.6%。“我校推免生錄取比例不高,不存在指標擠占的問題。但部分985高校可能會(hui) 有50%,這樣就會(hui) 擠占考研生指標。”
對此,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組成員陳誌文持不同意見,“推免生總量雖然持續增長,實際占總招生量的比例卻在下降。”他介紹,近年來,推免比例基本維持在12%至14%之間。前些年,這一比例最高曾達到15%左右。無論從(cong) 占比還是招生總量上來說,並不存在擠占考研機會(hui) 之說。
因為(wei) 缺乏官方的數據支撐,該說法記者還無法證實。
質量誰高,個(ge) 體(ti) 感知差異明顯,缺乏權威解答
當推免比例日益擴大作為(wei) 一種政策導向出現時,人們(men) 不禁要問,推免生和考研生哪個(ge) 質量更高?哪種製度更有利於(yu) 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升?
《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披露,超過九成的招生單位認為(wei) 推免生的質量普遍高於(yu) 統考生,超過六成招生單位認為(wei) 推免政策對考生來說比較公平。該《報告》來自中國教育在線,其調查樣本量未能公布。
但在記者的調查中,對於(yu) 研究生生源的質量差異,不同地域、學校、專(zhuan) 業(ye) 的教授卻給出了完全相左的結論。在回答哪個(ge) 質量更高的問題時,有人選擇推免生,也有人回答是考研生。對於(yu) 這個(ge) 問題,顯然,教師的個(ge) 體(ti) 感知差異表現得十分明顯。
記者試圖查詢教育部門權威數據,以建立研究生質量高低與(yu) 推免生、考研生之間的某種聯係。截至目前,由於(yu) 教育部門從(cong) 未公布推免生整體(ti) 招生數據及質量跟蹤報告,“推免生質量更高”這一說法,在更大的範圍內(nei) 是否適用,無從(cong) 印證。
從(cong) 2012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主辦的《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每年都會(hui) 對全國研究生開展滿意度調查。記者得到了一份2020年的調查結果,該調查樣本數量超過10萬(wan) 。該項調查顯示,研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中,公開招考生人均發表1篇學術論文,推免生人均發表1.69篇學術論文。若僅(jin) 限於(yu) SCI/SSCI/EI論文,則公開招考生人均發表0.35篇,推免生人均發表0.99篇。
“發表論文隻是考量研究生質量的一個(ge) 方麵,但一定程度體(ti) 現出學生在研究領域的能力和意願。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推免生的質量更優(you) 。”王傳(chuan) 毅給出這樣的判斷。他解釋說,推免是一個(ge) “掐尖”的製度,排名靠前的學生才能獲得推免資格,且除了考察學習(xi) 成績以外,更加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平均水平上,推免生較統考生有顯著優(you) 勢。
王傳(chuan) 毅提醒:“必須看到的是,考研生中有非常優(you) 秀的,推免生群體(ti) 裏也有不太出色的。如果,對於(yu) 擁有同樣學術潛質和能力水平的本科生來說,因其是否獲得推免資格,而導致讀研概率有所不同,則一定程度上有違公平。”
如果像高考一樣,研究生錄取單純依據分數,也不能解決(jue) 問題。“研究生的招生邏輯不等同於(yu) 本科生的招生邏輯。”按照陳誌文的解釋,從(cong) 某種角度看,研究生的培養(yang) 目標是科研人員,要把有研究能力與(yu) 意願的人篩選出來。
“由於(yu) 種種原因,高校已經嚴(yan) 重分層,在研究生推免過程中,相對應的推免比例與(yu) 人數不同是合理的。”陳誌文坦言,是否應該給予所有學校推免資格,或者按照層次,給予某些學校更多的推免資格,都值得研究和探討,“但前提是把推免這個(ge) 蛋糕做大,更大範圍推廣推免製度”。
“推免製度的完善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王傳(chuan) 毅建議,可考慮在既定質量標準的條件下,放寬更多的高校具有推免權及推免名額;嚴(yan) 守錄取高校的推免比例,且密切關(guan) 注不同專(zhuan) 業(ye) 、不同類型之間的推免比例差異,確保所有專(zhuan) 業(ye) 都能給統考生留出機會(hui) ;將推免複試和統考複試並軌,“推免的是初試而非複試,‘免檢產(chan) 品’要和‘普通產(chan) 品’一同接受錄取單位的最後檢驗”。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