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發展采訪見聞:用生態“底色”描繪“綠色”畫卷
【潮湧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采訪見聞:用生態“底色”描繪“綠色”畫卷
當下在皖蘇交界的石臼湖,一群群候鳥在湖麵飛翔,成為(wei) 秋冬時節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因為(wei) 環境變好了,所以這些年到這裏過冬的候鳥越來越多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副區長郝甲林開心地說。
石臼湖的環境提升,得益於(yu) 其周邊皖蘇四個(ge) 縣區的協同共治。在這裏,保護環境,已成為(wei) 村民之間無需多說的默契,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為(wei) 長三角一體(ti) 化的“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態綠色”既是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底色”,也是發展的“底線”。10月12日至17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chuan) 播局主辦的“潮湧長三角·共建進行時”活動期間,記者走進皖江多個(ge) 城市,切身感受長三角地區“同飲一江水,共護一江水”的生動畫卷。
一張“藍圖”繪到底
“湖與(yu) 元氣運,煙波浩難止”,這是唐代詩人李白遊覽石臼湖後,寫(xie) 下的千古名句。
作為(wei) 長江中下遊地區少有的通江湖泊之一,石臼湖被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當塗縣以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四縣區環繞。
在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水產(chan) 養(yang) 殖的發展,湖泊被成百上千的竹排和圍網所覆蓋,導致水生植物種類大幅減少,水鳥種類和數量隨之下降。
“在長江大保護的理念下,2017年環湖四縣區簽定《石臼湖共治聯管協議》,並建立輪值牽頭執法機製開展聯合執法。博望區拆除了區域內(nei) 40萬(wan) 米圍網,拆解了419艘住家船、1504艘生產(chan) 及輔助船。”郝甲林說。
隨著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石臼湖的生態治理,從(cong) “輪值”走向“共治”。
2019年10月,環湖四縣區又簽署了《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共繪生態一體(ti) 化“藍圖”。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與(yu) 環境汙染聯防聯治,構建石臼湖生態環保共商、共治、共享的一體(ti) 化發展格局。
在石臼湖畔,記者看到一塊按月統計的水質檢測情況公示牌。數據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石臼湖每個(ge) 月水質都穩定在Ⅱ類水平。
郝甲林堅信,在長三角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共治下,石臼湖將再現李白筆下的詩意景象,讓昔日不見蹤影的候鳥重返家園。
一片“綠色”是底色
長三角三省一市,依江而興(xing) ,相融相生。守護好長江母親(qin) 河,就是守住了長三角區域蓬勃發展的命脈。
在安徽省安慶市,長江岸線占“八百裏皖江”的五分之二,這裏一直是江豚的“樂(le) 園”。為(wei) 了保護江豚,眾(zhong) 多退捕漁民自發成立了長江江豚管護隊,從(cong) “捕魚人”變成“守護者”,協助漁政部門開展巡護等行動。
今年55歲的張賢敏就是其中一員,他是2017年第一批長江江豚管護隊隊員之一。用他的話來說,“上半輩子長江哺育了我,下半輩子我就要守護長江。”
每天早上七點開始,張賢敏穿上救生衣、戴上望遠鏡、踏上快艇,開始巡護176公裏的長江安慶段。下網捕撈、錨鉤錨魚、亂(luan) 扔垃圾等,都是他們(men) 在巡護中要製止的行為(wei) 。
“江豚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很高,經過整治,現在日常巡護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麵的身影。”安慶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漁業(ye) 漁政辦公室副主任宋祿山說。
他打開手機裏的“江豚管家”智能軟件,今年已經有100多次江豚活躍記錄。江豚在長江的頻繁現身,見證著長江生態的綠色成長。
為(wei)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安慶市近年來實施長江大堤造林綠化工程,長江岸線15公裏範圍內(nei) 新增人工造林7980畝(mu) ,排查整治沿江“散亂(luan) 汙”企業(ye) 1664家,用實際行動守護好一江碧水。
一本“紅利”惠民生
置身於(yu) 滁州市來安縣雷官鎮的池杉湖濕地公園,一株株蒼翠的池杉矗立水中,偉(wei) 岸挺拔,鳥兒(er) 或站立枝頭,或群起盤旋,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遊客漫步於(yu) 水邊的觀景步道,一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這要歸功於(yu) 來安和南京市六合區兩(liang) 地合作共建,共同開展保護修複,才能有這樣的如畫美景。”雷官鎮鎮長朱曉軍(jun) 說。
池杉湖濕地公園總麵積5800畝(mu) ,其中來安縣2200畝(mu) 、六合區3600畝(mu) 。2016年,池杉湖濕地正式加入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圍繞基礎共建、資源共保、功能互補、發展共贏等理念,皖蘇兩(liang) 省探索跨省協商共建模式,共同實施退耕退漁還濕、疏通水係,攜手保護生態環境。
人不負青山綠水,青山綠水定不負人。
如今,美麗(li) 的池杉湖不僅(jin) 是候鳥天堂,也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新晉“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給附近的蘇皖居民帶來了工作機會(hui) ,提供了1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
“濕地公園建起來後,我們(men) 那邊很多鄉(xiang) 親(qin) 都來安徽務工、上班。”在池杉湖濕地公園,家住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的導遊小倪每天跨省上班,帶領遊客暢遊公園。據了解,在這裏上班的工作人員,安徽人和江蘇人各占一半。
“緊扣一體(ti) 化、生態綠色、高質量關(guan) 鍵詞,夯實綠色發展的基礎,然後做到新經濟和好風景的融合,努力實現我們(men) 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優(you) 勢,讓百姓享受到生態紅利。”總結多年來的工作,朱曉軍(jun) 說道。
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住一江碧水邊。隨著長三角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共治不斷向縱深推進,長三角正在碧水煙波中奏響生態綠色的協奏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