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科研人員要麵向產業需求,培育“會下蛋的雞”

崔爽 發布時間:2020-10-29 19:15:00來源: 科技日報

  10月22日,中國計算機大會(hui) (CNCC)開幕,在主題為(wei) “新形勢下的技術創新之道”的CCF 2020 CTO高峰論壇上,中國計算機學會(hui) 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呼籲重視產(chan) 業(ye) 技術的發展。

  “國家強盛的基礎是企業(ye) 。”李國傑表示,經濟學家統計,從(cong) 17世紀到20世紀70年代,改變了人類生活的160種創新中有80%以上都是由企業(ye) 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專(zhuan) 利和2/3的研究開發經費都出自企業(ye) 。

  在他看來,產(chan) 業(ye) 技術是國內(nei) 科學技術發展最薄弱的一環,而企業(ye) 是夯實這一環節的關(guan) 鍵,必須推動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創新的主體(ti) 。

  產(chan) 業(ye) 需求是科學研究的原始動力

  產(chan) 業(ye) 技術的研究開發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很強的拉動力,企業(ye) 與(yu) 大學、科研機構之間應有多層次的互動。

  李國傑強調:“所謂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不是看基礎研究有什麽(me) 新成果,而是看產(chan) 業(ye) 有什麽(me) 研究需求,產(chan) 業(ye) 需求是引導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的原始動力。”李國傑說。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國有企業(ye) 是沒有研究開發活動的“生產(chan) 車間”。由於(yu) 曆史的原因,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產(chan) 業(ye) 技術。因此,“IT企業(ye) 的領導們(men) 要擔起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術的重任,推動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技術創新的主體(ti) 。”李國傑表示。

  產(chan) 業(ye) 技術不能做不下蛋的“公雞”

  一般而言,實驗室技術是突破單項技術,一白遮百醜(chou) 。而產(chan) 業(ye) 技術則不能有明顯短板。

  李國傑表示,實驗室技術也許能解決(jue) 90%的產(chan) 業(ye) 需求,但剩下10%的需求可能要花10倍的精力去解決(jue) ,甚至要把整個(ge) 技術推倒重來。他舉(ju) 例說,機群文件係統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經過三代博士生的努力仍不能商品化,直到其開發人員畢業(ye) 進入公司後按產(chan) 業(ye) 技術的要求又攻關(guan) 了幾年,才形成今天曙光公司的拳頭產(chan) 品Parastor。

  不同於(yu) 實驗室技術,產(chan) 業(ye) 技術必須考慮推出時間、成本、魯棒性、兼容性等約束,在有限製條件下的創新有時比原始創新還困難。

  產(chan) 業(ye) 技術不但要說得清,而且要做得到,不能做不下蛋的公雞。產(chan) 業(ye) 技術人才不能隻做“治學之材”,而應當是“治事之材”。

  研究目標不要追求發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獎

  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曾說:“中國的研究人員對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得到的研究資金數量非常感興(xing) 趣,但我的建議是遠離這些指標,關(guan) 注其他一些更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

  李國傑強調,做科研申請到多大的科研項目,掌握多少科研經費,不是一種目標,而是一種承諾與(yu) 責任。發表了多少文章,獲得了多少獎勵都是中間結果,最終要看對科學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有沒有實實在在的貢獻和影響。

  雖然大學與(yu) 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不必做出可商品化的產(chan) 品,但研究什麽(me) 問題應該考慮產(chan) 業(ye) 界的需求,基於(yu) 不合理的假設寫(xie) 出來的論文將被曆史淘汰。所謂“企業(ye) 是技術創新的主體(ti) ”就是指以發展產(chan) 業(ye) 技術為(wei) 主要目標。

  健康的產(chan) 業(ye) 生態需要企業(ye) 互贏共生

  對中國的產(chan) 業(ye) 技術,網上有自吹自擂的“好得很”派,也有妄自菲薄的“糟得很”派,很多意見以偏概全,對我國的科技真實水平缺乏理性的判斷。

  李國傑直言,發展產(chan) 業(ye) 技術一定要有一個(ge) 健康的產(chan) 業(ye) 生態環境。多年來中國的企業(ye) 隻講競爭(zheng) ,不講互贏共生的企業(ye) 命運共同體(ti) 。信息領域更是盛行“狼文化”和“贏家通吃”,幾乎沒有同行企業(ye) “競爭(zheng) 前的合作”。

  因此,李國傑呼籲:“希望計算機界的企業(ye) 一起構建企業(ye) 命運共同體(ti) 。”從(cong) 關(guan) 注自我的輸贏升華到關(guan) 注整個(ge) 產(chan) 業(ye) 生態的發展,理念上要作重大調整,“為(wei) 中國的IT產(chan) 業(ye) 衝(chong) 出重圍作出曆史性貢獻”。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