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知領域更應以創新思維“開疆辟土”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多年的不懈奮鬥,我們(men) 不僅(jin) 從(cong) 一個(ge) 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成長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擁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也因此走到了一個(ge) 曆史關(guan) 頭:我們(men) 必須超越追趕模式,用創新去開拓新的未來。
我們(men) 通過追趕模式,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與(yu) 技能,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成為(wei) 了世界商品最大供應國。領先者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種確定性,讓我們(men) 知道大概的技術研發方向在哪裏,而不會(hui) 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但創新的核心落腳在“新”上,而“新”便意味著不曾存在。這就是創新與(yu) 模仿之間最為(wei) 本質的差異。因為(wei) 不曾存在而需要我們(men) 去創造,便引出了“未知”這個(ge) 在創新中對我們(men) 最大的挑戰。
培養(yang) 麵對“未知”的勇氣與(yu) 能力
創新的第一個(ge) “未知”,是創新所指向的方向的正確性、合理性與(yu) 可行性的未知。未來是無法基於(yu) 已有的事實用邏輯來嚴(yan) 格論證與(yu) 推演的。
時任日本國鐵總裁十河信二在1955年提出日本第一條高鐵建設計劃時,日本國內(nei) 反對者的一個(ge) 重要理由是:美國已經在大規模拆除鐵路而發展汽車與(yu) 航空運輸,鐵路運輸已經是明日黃花沒有未來。這些人對鐵路運輸未來的這個(ge) 判斷聽起來相當“有根有據”。但是當新幹線日後成為(wei) 了日本驕傲的時候,我們(men) 會(hui) 發現事成之後我們(men) 認為(wei) 的理所當然,在事成之前卻遠不是那樣具有公認的合理性。
創新的第二個(ge) “未知”,是實現創新而應該采取的具體(ti) 方法路徑的未知。人類很早就渴望能夠像鳥一樣自由地飛翔,許多天才為(wei) 了這個(ge) 夢想做過不懈的努力。在最初的階段,人們(men) 采取的技術方法是期望不斷地扇動人造的翅膀,模仿鳥類飛向天空,這條路徑當初顯然沒有能夠走通。後來人們(men) 利用牽引/推動加上固定式機翼的方式,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飛行夢想,開啟了人類的航空時代。而被人類寄予厚望的,或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人類能源問題的受控核聚變,自美國在1951年5月12日成功引爆了第一顆氫彈、實現了不受控的核聚變後,就成為(wei) 了各有核國家持續大量投入研究的課題。時至今日,不論主流還是非主流的技術路線,哪一個(ge) 能夠行得通依然前景不明。
對於(yu) 那些需要落實到實踐中的創新,還存在第三個(ge) “未知”,那就是創新落實的最終具體(ti) 形態的未知。與(yu) 技術相關(guan) 的創新最終大都要以產(chan) 品或服務的形態體(ti) 現出來。即使方向判斷正確,技術路線也沒有問題,那些最終呈現出來的具體(ti) 細節,同樣可能決(jue) 定創新是否會(hui) 修成正果。
微波爐現在是家庭必備的用品。這個(ge) 構想出自美國雷神公司的雷達工程師珀西·斯本塞。微波爐在1947年剛剛誕生的時候,並不是家用的消費品。它被雷神公司設計成了一個(ge) 高近2米、重達340公斤、售價(jia) 3000美元、供飯店等商業(ye) 用戶使用的高科技專(zhuan) 業(ye) 化產(chan) 品,而遲遲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市場。但現在,微波爐已經成為(wei) 現代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極為(wei) 輕便,極大地改變了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這個(ge) 在今天看上去理應長成現在這樣子的產(chan) 品,從(cong) 其誕生到確定下來產(chan) 品合理的具體(ti) 形態並獲得市場的認可,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在這20年中,它的原理與(yu) 技術路線都始終如一,但是產(chan) 品的核心具體(ti) 形態指標——體(ti) 積與(yu) 重量都發生了數量級的變化。這個(ge) 漫長的探索改進過程並不輕鬆。
這3個(ge) “未知”便是技術產(chan) 品與(yu) 服務的創新中對人提出的最核心挑戰。上麵雖然使用的是原始創新的例子,但這個(ge) 道理對於(yu) 那些重大的改進式創新也大體(ti) 適用。
由於(yu) 模仿基本不會(hui) 遇到這3個(ge) “未知”挑戰,所以模仿即便做到了極致的化境,也難以培養(yang) 出麵對與(yu) 解決(jue) 創新的這3個(ge) “未知”的勇氣與(yu) 能力。
創新是一種“質”的跨越
毫無疑問,模仿為(wei) 創新積累了知識、技術等條件。但是模仿是複製“已有”,而創新則是創造“未有”,特別是原始創新更接近於(yu) “無中生有”。模仿與(yu) 創新雖然依賴很多共同的基礎技能技術,但是他們(men) 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特征。創新是對“已有”的否定與(yu) 超越,創新不是在模仿方麵“量”的積累的結果,而是一種“質”的跨越。
長期的模仿,會(hui) 形成一些與(yu) 創新有悖的心理認知上的慣性模式,並逐步形成一些性格特征與(yu) 思維慣性。長期的模仿,會(hui) 導致人們(men) 從(cong) 能力到心理習(xi) 慣於(yu) 應對確定性的跟隨模仿帶來的磨難,並習(xi) 慣於(yu) 去低成本競爭(zheng) ;會(hui) 導致人們(men) 不習(xi) 慣、不適應去接受不確定性的創新帶來的挑戰,本能地回避甚至排斥沒有模仿對象的、在未知領域或方向上的全新探索。追趕模仿所塑造的心理認知模式也會(hui) 帶來的一個(ge) 明顯的社會(hui) 整體(ti) 性問題,而且它幾乎成了大家無意識的本能反應:不是緊跟別人、不是身在潮流中便不自在、沒有安全感。
模仿為(wei) 創新奠定了物質與(yu) 能力基礎,要從(cong) 模仿跨上創新的高度,我們(men) 需要實現精神上的一次質的飛越,勇敢地去麵對不確定的未來。
當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在發展中不再是追隨著一個(ge) 風潮接著一個(ge) 風潮時,而是呈現出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景象時,這個(ge) 產(chan) 業(ye) 就基本實現了從(cong) 模仿到創新的跨越。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正高級工程師評委會(hui) 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