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番茄事業幹到底”
“我要把番茄事業(ye) 幹到底”(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人物小傳(chuan)
李景富,1943年8月生,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cong) 事番茄育種、番茄種質資源和番茄生物技術方向的科研工作,育成番茄係列新品種27個(ge) 。他深入農(nong) 村第一線,致力於(yu)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使東(dong) 農(nong) 係列番茄品種推廣到20多個(ge) 省份。
時至深秋,哈爾濱的街頭已是寒風瑟瑟,在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番茄研究基地,大棚內(nei) 依然熱浪湧動。一位77歲的老人正在連排的番茄秧架內(nei) 踱步,他須發皆白、身體(ti) 微顫,一雙布滿褶皺的大手,在顆顆番茄間忙個(ge) 不停。他的背影略顯疲態,但從(cong) 正麵看,他盯著番茄的雙眸炯炯有神……
他是李景富。番茄種植大棚,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枝頭的每一顆番茄,都是他的心頭至寶。雜交授粉、田間管理、接種鑒定……他在番茄大棚裏度過了一個(ge) 個(ge) 春夏秋冬。
“咱們(men) 自己研發的番茄品種越來越多,令人欣慰”
“嚐嚐看,味道甜得很!”大棚裏,李景富摘下一顆成熟的新品種番茄,遞給記者。回憶起幾十年前的艱苦,他有太多感慨。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番茄生產(chan) 與(yu) 栽培主要依賴進口,李景富暗下決(jue) 心:一定多培育我國自己的番茄品種!研究之初,條件簡陋:沒有恒溫箱,他把番茄種子放在自家炕頭讓它發芽;沒有隔離袋包裹種子,他用向日葵葉子代替;地裏沒有灌溉設施,他自己一天挑三四十擔水。為(wei) 了趕科研進度,李景富經常淩晨3點起床,4點到實驗基地,直到深夜才離開,好幾次都累倒在地頭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東(dong) 農(nong) 702、704兩(liang) 個(ge) 番茄品種研製成功,具有早熟、抗病、豐(feng) 產(chan) 等特點,可以取代昂貴的進口品種。“現在到市場上看一看,咱們(men) 自己研發的番茄品種越來越多,令人欣慰!”近年來,李景富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番茄新品種27個(ge) ,他的科研成果也走向大江南北……
50多年來,李景富的頭腦中似乎沒有“休假”的概念。有一年冬天,他到外地進行科學考察,入住當地賓館,發現旅客特別少。賓館工作人員給他拜早年,讓連日奔波的他恍然大悟:原來馬上就要過年了。今年春節,正巧到了番茄培育期,李景富大年初三便返校開工。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團隊成員無法到崗,他帶著4個(ge) 本地成員,承擔原本由幾十人進行的科研任務。
李景富唯一一次休息,是他患了急性闌尾炎,不得不立即手術。而住院8天裏,他用5天時間完成了研究生教材《高級蔬菜育種學》其中一章的撰寫(xie) 。
“科研隻有服務於(yu) 農(nong) 民,我們(men) 的研究才有價(jia) 值”
“我出生在農(nong) 村,小時候家裏窮,讓鄰裏鄉(xiang) 親(qin) 吃上便宜又營養(yang) 的新鮮蔬菜,是我最大的追求。”李景富說,1962年,他把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唯一高考誌願。
大學畢業(ye) 後,李景富留校,並開始推廣大棚番茄種植。但在當時,蔬菜大棚裏主要種植黃瓜,大多數農(nong) 民對種植番茄一無所知。“這番茄是新品種,在大棚裏種能比黃瓜多賺不少錢呢!”李景富帶著滿腔熱情,一次次上門勸說。
“大夥(huo) 兒(er) 一直都種黃瓜,沒見過種西紅柿的。讓你在這裏做實驗,萬(wan) 一賠錢咋辦?”村民們(men) 向李景富潑冷水。為(wei) 了打消大夥(huo) 的顧慮,李景富與(yu) 村民簽訂協議,承諾如果種番茄的農(nong) 戶收入低於(yu) 同期種黃瓜的農(nong) 戶,差額由他全額補償(chang) 。盡管如此,也隻有10戶人家同意試試看。
到了當年6月中旬,黃瓜早賣成了現錢,可大棚裏番茄還沒成熟,看起來又青又澀。農(nong) 戶急了,對李景富多有責備。李景富依然每天從(cong) 學校跑到幾十公裏外的郊區大棚,按部就班地和村民一起摘苗、修枝。
一周後,番茄紅了。10戶人家一天就摘下1300斤番茄,產(chan) 量和價(jia) 格都遠高於(yu) 黃瓜。“大家樂(le) 開了花,還向我道歉。很多村民要求加入種番茄的隊伍中來。”李景富說。
50多年來,李景富始終堅持走家串戶,給農(nong) 民普及新品種和栽培技術。他走遍了黑龍江各地,還去過內(nei) 蒙古、山東(dong) 等省份。他和很多農(nong) 民成為(wei) 摯友,他的電話號碼也成了“24小時熱線”。“科研隻有服務於(yu) 農(nong) 民,我們(men) 的研究才有價(jia) 值。”李景富說。
“對待學生,要全力引領和幫助,讓他們(men) 都能成才”
除了科研攻關(guan) ,李景富還是一位受人愛戴的教師。“科研成果可以充實教學內(nei) 容,教學內(nei) 容又可以從(cong) 科研一線獲得檢驗,兩(liang) 者互相促進。”李景富說。目前,77歲的他仍堅守教學一線;他培養(yang) 出的學生,很多已成為(wei) 蔬菜領域的專(zhuan) 家。
王傲雪是李景富的第一位博士生,如今是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的院長。他說:“李老師的家國情懷、奉獻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也堅定了我用農(nong) 業(ye) 科技報效國家的信念。”
“對待學生,要全力引領和幫助,讓他們(men) 都能成才;否則,老師會(hui) 失去一個(ge) 好學生,國家會(hui) 失去一份建設力量!”李景富說。
“無論何時何地,李老師總是充滿熱情。有時壓力大得讓人想放棄,可看到李老師還在堅持,我們(men) 年輕人又有什麽(me) 理由不努力呢!”薑景彬從(cong) 2011年開始在李景富的課題組做研究,有一個(ge) 場景曾深深震撼了他:一年夏天,哈爾濱向陽基地的番茄大棚被暴雨襲擊,為(wei) 了搶救棚內(nei) 的種苗,年逾古稀的李景富沒有絲(si) 毫猶豫,脫下鞋襪,蹚進泥濘的地裏……
學生們(men) 說,李老師敬畏課堂,堅持站著授課。有時學生心疼他,為(wei) 他搬來椅子,他都會(hui) 笑著說:“上課是我最開心的事,坐著講課是對學生的不尊重。”
50多年來,李景富先後承擔國家各類重大重點項目40餘(yu) 個(ge) ,先後撰寫(xie) 專(zhuan) 著及教材9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yu) 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以及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等獎項和榮譽稱號。
“國家給我的榮譽,公眾(zhong) 對我的讚譽,讓我深感忐忑。”李景富說,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我要把番茄事業(ye) 幹到底,培育出更多優(you) 良品種和農(nong) 業(ye) 人才。這樣我才能在這些榮譽麵前略感心安。”
熱愛,所以執著堅守(記者手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個(ge) 番茄新品種的育成需要6—10年。其間,不僅(jin) 要辛勤勞作,還要反複進行雜交試驗,每年1500個(ge) 品種組合中,能選出兩(liang) 種做試驗便是“好運氣”。
在蔬菜育種科研過程中,不少人中途放棄,李景富卻不一樣。科研條件差,農(nong) 民不信任,新品種又酸又澀……無論何時,他都不言放棄。他心無旁騖,在反複試驗中品味科研成果的芬芳,也獲得了奮鬥前行的精神滿足感。盡管這條道路上充滿艱辛,但他身處其中不覺其苦,一直堅守。對他來說,科研是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和畢生的追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