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推動高等教育事業邁上新台階

發布時間:2020-12-02 13:5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教育是民族振興(xing) 、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基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高等院校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謀劃好高校改革發展路徑,推動高等教育事業(ye) 邁上新台階。

  適應新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係在一起,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服務,為(wei) 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服務,為(wei)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改革發展,必須順應社會(hui) 發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同向同行。要從(cong) 國家戰略需求出發,結合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謀劃新發展,聯合企業(ye) 和科研機構等進行協同創新,為(wei) 突破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提供豐(feng) 厚的原始創新積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高校要鼓勵教學科研人員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機遇。回顧中外高等教育發展史,所有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高校,無一不是抓住了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曆史機遇。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將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麵對國內(nei) 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高校要以戰略思維審視全局,胸懷兩(liang) 個(ge) 大局,增強機遇意識。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不斷深入,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質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與(yu) 之相比,我國優(you) 質高等教育供給依然不足,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有待提高。麵向未來,高校要在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抓住新機遇,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有效路徑。

  創造新成果。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表現,就是不斷在學生培養(yang) 、科研項目、人才工程等方麵創造新成果,這離不開科學的內(nei) 部治理結構支撐。目前,我國高校內(nei) 部治理結構大多分為(wei) 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國際交流等多個(ge) 板塊。高校要堅持係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打破分割式管理格局。可以人才培養(yang) 、科研成果培育為(wei) 牽引,優(you) 化內(nei) 部治理結構,注意點麵結合、係統推進,通過凝聚合力、尋找創新突破口來謀劃學校發展的新方向、新重點、新舉(ju) 措。例如,圍繞國家和社會(hui) 急需領域進行創新性人才培養(yang) 的探索與(yu) 改革,圍繞國家戰略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進行重大項目攻關(guan) ,圍繞社會(hui) 思想文化方麵引領性課題進行研究探索,等等。

  破解新難題。“十四五”時期是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men) 將麵臨(lin) 更多棘手的難題,比如,如何繼續推進“雙一流”建設;如何打破傳(chuan) 統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製約,創造有利於(yu)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如何解決(jue) 教育評價(jia) 導向不科學問題;如何更好應對信息互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chuan) 統高等教育的衝(chong) 擊;等等。這一係列新情況、新變化、新課題,都需要高校既有直麵的勇氣,又有突圍的策略、解決(jue) 的方法。在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關(guan) 鍵時期,高校必須充分釋放活力,破除製約自身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真正成為(wei) 國家創新發展的排頭兵,更好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作者為(wei) 南京財經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2日 09 版)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