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監測到:普氏原羚10年增幅近4倍
8月3日至12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行了2020年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工作,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青海湖周邊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普氏原羚2744隻,比2018年增加了709隻。
據了解,此次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青海師範大學、中科院地理所、清華大學、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共同開展,調查內(nei) 容主要包括繁殖後期水鳥監測、普氏原羚產(chan) 羔期監測、植被監測、遙感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共記錄到鳥種61種6目14科,較2018年增加4種。其中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鳥類2種,二級4種。達到或超過世界種群分布1%的水鳥有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種。61種水鳥中遊禽30種,占比49%;涉禽31種,占比51%,這也是自觀測以來首次涉禽種類超過遊禽種類,相較2018年在水鳥生態類群的構成上2019年的涉禽比例上升了7%。
2019年植被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植被平均高度12厘米,生殖枝平均高度22.2厘米。表明了保護區植被生長的生態環境狀況良好,極有利於(yu) 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以及當地牲畜生存與(yu) 發展。2019年瀕危物種監測結果顯示,普氏原羚在環湖周邊包括哇玉和切吉7個(ge) 分布區,15個(ge) 觀測樣區監測到普氏原羚2744隻,種群數量大幅增加,較2018年增加了709隻、較2010年增加了1996隻,10年間增幅接近4倍。黑頸鶴種群數量為(wei) 80隻,相較2017年(112隻)有所下降。
2019年水生態環境監測結果顯示,青海湖流域的水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總體(ti) 處於(yu) 較好水平,鹽度可能是影響青海湖主湖區水生態健康的主要因子,而高原地區本身物種多樣性也較低,可能會(hui) 影響物種多樣性的結果,但目前主湖區的營養(yang) 狀況仍處於(yu) 較好的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實際行動展現青海的生態責任擔當 ——二論學習貫徹賀信精神奮力開創國家公園建設新局麵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屏障”“地球第三極”,生態報國是青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時代擔當,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實際行動展現青海的生態責任擔當。[詳細] -
世界首個新能源特高壓輸電通道已向河南輸送“綠電”10億度
22日,記者從國網青海省公司獲悉,截至21日,世界首個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大通道——±800千伏青豫特高壓直流工程已向河南輸送“綠電”10億千瓦時,日均送電量超過0.2億千瓦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