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青藏高原的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讓人魂牽夢縈——
七月的林芝市,森林翠綠,霧靄環繞群山,宛如人間仙境。
而十二月的昌都市則是另外一幅景象,皚皚白雪之中,遠方的犛牛群化作星星點點,儼(yan) 然一幅壯闊的水墨山水畫卷。
這畫卷,正是西藏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累累碩果。
把生態保護置於(yu) 國家戰略高度
作為(wei) 青藏高原的主體(ti) ,西藏境內(nei) 江河縱橫、湖泊密布,被譽為(wei) “亞(ya) 洲水塔”,是我國以及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地區的“江河源”,亞(ya) 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感應器”,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對全球氣候具有重要影響。
“西藏也是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的地區,一旦破壞,修複難度較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說,“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將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置於(yu) 國家戰略高度。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明確提出,西藏要成為(wei) 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工作。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指出,要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目前,這次科考正在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考察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傑說:“國家對西藏生態保護工作的戰略定位和戰略部署,體(ti) 現了國家對西藏生態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為(wei) 西藏生態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奮力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雅魯藏布江是我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被譽為(wei) 西藏人民的“母親(qin) 河”。而受到高原氣候、地質等環境影響,雅江流域曾出現過河灘荒漠化的情況,中遊日喀則市南木林生態示範區也曾經是一片戈壁荒灘。
南木林縣仁歐村村民過去習(xi) 慣到山上砍柴生火,導致土地沙化嚴(yan) 重,村民在家裏喝甜茶,都得涮幾次杯子裏的灰塵,吃盡了苦頭。
2014年至2017年,國家投資1.5億(yi) 元,在位於(yu) 雅魯藏布江中遊的日喀則市南木林生態示範區內(nei) 植樹造林3萬(wan) 餘(yu) 畝(mu) ,2018年至今又種植了1萬(wan) 畝(mu) 的生態林。這條長達50多公裏的“生態綠洲”,成為(wei) 雅魯藏布江沿岸的一道靚麗(li) 風景線。
從(cong) 2016年開始,西藏開展了“兩(liang) 江四河”流域植樹綠化工程。通過集中連片人工造林,保障了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等大江大河沿線生態安全。五年的根植嗬護,首批31萬(wan) 畝(mu) 的防護林已綠樹成蔭,有效防止了高原河流荒漠化。
“十三五”期間,西藏全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全區海拔4300米以下的“無樹村”和“無樹戶”全麵消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47%。
“十四五”時期,西藏將投入18億(yi) 元繼續實施“兩(liang) 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流域造林綠化、防沙治沙等重點工程,推進羌塘、珠峰等國家公園建設,推動自然保護地持續優(you) 化整合。
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人人有責
藏羚羊悠閑覓食,藏野驢奔騰跳躍,雪豹“單槍匹馬”孤獨行走,野狼成群結隊“狼多勢眾(zhong) ”……
這裏是平均海拔4700米的羌塘草原,野生動物生長的地方。
而野生動物自由自在棲息繁衍的背後,是人們(men) 的精心守護。
在位於(yu) 羌塘草原的西藏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次成塔青的身份是野生動物保護員。他定期在保護區內(nei) 巡邏,密切關(guan) 注野生動物生存狀況,並詳細記錄發現野生動物的地點、時間,種群的數量及性別等情況,為(wei) 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研究提供寶貴的第一手數據。
在藏羚羊的交配期,公羊經常為(wei) 爭(zheng) 奪交配權“大打出手”。次成塔青告訴記者,如果發現受傷(shang) 的藏羚羊,會(hui) 為(wei) 它們(men) 提供救助,傷(shang) 勢嚴(yan) 重的還需帶到救助站,待康複後再放歸自然。
目前,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有780名藏北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管護員,投身於(yu) 守護高原生靈的事業(ye) 中。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45%的區域被列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建立了47個(ge) 各類自然保護區,總麵積達41.22萬(wan) 平方公裏,其中包括11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西藏在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期間,已正式發表新物種5個(ge) 、中國新紀錄物種5個(ge) 、自治區新紀錄物種23個(ge) 。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明顯,藏羚羊種群數上世紀最少時隻有7萬(wan) 隻,至今已超過30萬(wan) 隻;野犛牛種群數量上世紀僅(jin) 幾千頭,至今已達到2萬(wan) 餘(yu) 頭;黑頸鶴數量上世紀不足2000隻,至今已過萬(wan) 餘(yu) 隻;滇金絲(si) 猴上世紀末新紀錄時不足600隻,現已達到800餘(yu) 隻;曾被國際社會(hui) 認為(wei) 已經滅絕的西藏馬鹿,由發現時的200餘(yu) 頭,至今已有3500餘(yu) 頭,並且種群不斷擴大。雪豹、盤羊、岩羊等野生動物恢複性增長明顯,野生動物棲息地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狀態。
每當在草原上與(yu) 藏羚羊群邂逅,次成塔青駐足望著“高原精靈”澄澈的雙眸、矯健的身姿,都會(hui) 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量。他說:“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野生動物,也是在守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和生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對西藏積極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最好的回饋。《2020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在良好狀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總體(ti) 保持穩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南水資源保護啟示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詳細] -
青海省生態文明浸校園
青海省西寧市七一路小學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一直以來秉承著“生態立校·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主題活動、校本教材和校園文化建設上進行了一係列探索。[詳細] -
森林草原上的歲月靜好——西藏2021年至今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一瞥
守住森林草原,防火屏障須築牢。近年來,西藏森林消防總隊紮實開展防火執勤,積極與應急、林草、地震和氣象等有關部門協調對接,以“八進入”為主要方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