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 高質量發展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青海省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黃河保護治理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短板亟待加強,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高位推動,完善融入國家和區域黃河戰略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chang) 轉移支付機製,探索黃河流域實現生態補償(chang) 的渠道和方式。設立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級預算內(nei) 專(zhuan) 項資金,減輕地方項目配套資金壓力。健全人才引培留用機製,培養(yang) 本土人才、引進外部人才。加強與(yu) 科研機構、高校、企業(ye) 的協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聯合省內(nei) 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為(wei) 黃河保護治理提供科技支撐。全麵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法治建設,提升生態保護法治水平。
二、統籌保護和治理,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向國家爭(zheng) 取適度放寬黃河流域重大生態工程立項條件,減少或取消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地方配套。加快西成鐵路等的工作進展,推進以5G基站等為(wei) 重點的“新基建”項目。加快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推動綠電特區建設,建設國家儲(chu) 能實驗室和幹熱岩研究基地,建設國家清潔能源交易中心。支持沿黃各縣(區)建設“清潔供暖示範縣(區)”。推進湟水流域生態經濟帶和生態廊道建設,實施黃河兩(liang) 岸國土綠化提升行動計劃。
三、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千裏黃河文化走廊。推動在國家層麵舉(ju) 辦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黃河祭祀國家公祭活動,建設國家級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統一規劃而又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主題公園,支持各市州選一個(ge) 縣申報“兩(liang) 山”理論實踐基地。向全國宣傳(chuan) 好“天下黃河青海清”,打出“萬(wan) 山之祖”“河出昆侖(lun) ”的源頭文化旗幟。
四、積極探索“兩(liang) 山論”的實現途徑,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開展自然資源資產(chan) 本底調查和確權登記工作。探索推進碳排放權等抵押貸款業(ye) 務,推動在青海省建立全國性的碳權交易中心。加大對青海省藏羊犛牛等產(chan) 品的宣傳(chuan) 力度,推動“青字號”農(nong) 畜產(chan) 品品牌創建。在省內(nei) 禁止開發區域推廣三江源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政策,實現生態保護和農(nong) 牧民增收雙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美麗的中國,看生機如此盎然
2021年,一群來自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遷移,進入昆明。在當地政府的柔性引導和細心嗬護下,它們終於在外“遊蕩”數月後向南跨過元江,重返家園。 [詳細] -
三江源腹地瑪沁多措施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記者25日從青海省果洛州委宣傳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果洛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瑪沁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陽海濤表示。[詳細] -
青海果洛:黃河文化與格薩爾文化相互融合打造黃河文化長廊
“我們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找準與果洛文化的切合點,把黃河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全國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結合起來,相互融合,打造黃河文化長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