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發布時間:2022-05-31 11:00:00來源: 青海日報

  青海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必須堅定地扛起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曆史責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堅持一切產(chan) 業(ye) 、經濟活動都必須有利於(yu) 促進生態良性發展,舉(ju) 全省之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這一振奮人心的表述必將激勵全省各族人民更加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奮力譜寫(xi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wei) 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強調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ti) 製,創新運行機製,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要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複,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水土流失,穩固提升水源涵養(yang) 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青海生態保護指明了發展方向、擘畫了宏偉(wei) 藍圖、提供了根本遵循。

  實踐證明,“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是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由之路。

  五年來,全省上下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ge) 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堅決(jue) 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啟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正式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麵完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實施“中華水塔”和地球第三極保護行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效顯著,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發展基礎更加牢固,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每個(ge) 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已成為(wei) 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高質量發展之路展現出廣闊前景。

  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在部署今後五年的任務目標時指出,要深入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青海重要講話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新青海,加快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領會(hui) 黨(dang) 代會(hui) 精神,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扛牢源頭責任,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守護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讓群眾(zhong) 居住的環境更加幹淨、宜居,不斷增強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men) 要做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ti) 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you) 先,用心守護好這片高天厚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wei) 青海的優(you) 勢和驕傲!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聚力建設美麗門源 打造青海北部生態高地

    2021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關於祁連山國家公園雪豹和荒漠貓的兩張照片,一時間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詳細]
  • 雲享雲自然——線上領略祁連山之美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青海省教育廳、共青團青海省委、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開展了“雲享、雲自然——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自然教育雲課堂”係列線上課程活動。 [詳細]
  • 新華全媒+ | 蟲草采挖季:雪域高原的生態饋贈

    比如縣是西藏重要的冬蟲夏草產地,采挖蟲草是當地不少牧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最近又逢蟲草采挖季節,牧民和往年一樣,聚集到然木塘村蟲草采集點,用雙手接受雪域高原的生態饋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