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蘭:產業振興讓村民攢下"小銀行"
盛夏時節,在一場蒙蒙細雨的洗禮中,地處柴達木盆地腹地的錦繡都蘭(lan) 更顯滿目蒼翠,放眼望去千裏沃野生機勃勃,水泥油路通村達戶,村前院後花草芬芳……
沿著109國道一路向西,穿過香日德鎮,上柴開村就在國道東(dong) 北側(ce) 。嶄新的油路直通村裏,路燈矗立在道路兩(liang) 旁,“別墅”式民居規劃整齊,道路兩(liang) 旁布滿綠植、花開正豔,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新村就這樣呈現在眼前。
在村西頭,村民李成良家的兩(liang) 層別墅盡顯高大顯眼,客廳裏新式沙發一字排開,茶幾上排放著時令水果,大電視掛在牆上,豪華大氣感撲麵而來。“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這輩子能住上這麽(me) 好的房子,屋裏自來水、網絡都通了,咱鄉(xiang) 下人也過上了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61歲的李成良對如今的生活讚不絕口。
圖為(wei) 無人機航拍都蘭(lan) 縣滿目蒼翠。 郭曲太 攝
白文軍(jun) 是上柴開村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早些年前,他流轉了村裏300畝(mu) 土地,種起了藜麥,一年下來就能掙50多萬(wan) 元。經過多年打拚,不但自己走上了致富路,更是通過種植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共同富裕。
白文軍(jun) 說,近年來,上柴開村結合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積極配合鎮政府抓環境規劃,投入抓環保設施建設,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大大提高了。村裏的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也達到了100%,主要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了90%,前些年更是評上了“全國生態文化村”。
如今,走進上柴開村,道路兩(liang) 旁整齊的草坪、花園,家家戶戶的院落各有特色,響著清脆音樂(le) 聲的垃圾清運車,每天挨家挨戶流動清理生活垃圾,村子裏的公共場所和主要道路還有定期保潔,上柴開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隨著村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村裏越來越美,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更是越來越好了。”都蘭(lan) 縣夏日哈鎮夏塔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有才談起村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時也無比自豪。
夏日哈鎮夏塔拉村一直以來缺乏支撐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2020年,村委會(hui) 利用中央財政扶持資金50萬(wan) 元在村子裏建起了夏塔拉村夏榮菜籽油榨油坊。
今年已經68歲的郭田壽沒辦法出去打工,生活一直很困難。榨油坊一建成,他就成了榨油房的工人,“在家門口一個(ge) 月就能掙3000塊錢,不但能照顧家,還能掙上錢,我很滿足現在的生活。”
行走在夏塔拉村,花紅柳綠,處處充滿著勃勃生機,當地村民們(men) 對榨油坊的建設也很是讚同,還說“榨油坊讓村民攢下‘小銀行’,也讓村民端上了‘金飯碗’”。
為(wei) 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銜接,近年來,香日德鎮上柴開村還充分挖掘上柴開村紅色旅遊資源,借助109國道區位優(you) 勢發展鄉(xiang) 村特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打造集生態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園、農(nong) 家樂(le) 、牧家樂(le) 等為(wei) 一體(ti) 的特色鄉(xiang) 村旅遊品牌。目前商業(ye) 一條街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創收8.2萬(wan) 元。
“我們(men) 在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的同時,還整合資源,通過集體(ti) 土地流轉,扶持資金入股分紅、草山租賃等方式壯大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群眾(zhong) 創收。截至2021年年底,我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累計達238萬(wan) 元,群眾(zhong)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000餘(yu) 元。”白文軍(jun) 說。
近年來,都蘭(lan) 縣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以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鄉(xiang) 村美、農(nong) 民富。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都蘭(lan) 縣結合“四地建設”,扶持特色村寨試點先行,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全域提升,堅持整村規劃,加快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建設。
都蘭(lan) 縣農(nong) 牧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李庭權表示,“下一步,我們(men) 將通過健全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做好易地搬遷後續幫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ye) ,加強扶貧資產(chan) 管理,推動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壯大等措施來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柴達木盆地崛起生態家園
德令哈市環境空氣優良率為95.3%,PM2.5平均濃度13微克/立方米,“海西藍”經常被市民組成“九宮格”打卡朋友圈;監測斷麵水質達標率為100%,河流水域成為越來越多水鳥、魚類棲息的家園。[詳細] -
青海計劃3年完成國土綠化麵積1305萬畝
9日,記者從青海省林草局獲悉,青海計劃3年完成國土綠化麵積1305萬畝,其中營造林553萬畝、草原治理752萬畝。 [詳細] -
“中華水塔”青海:河湖“四亂”減少,農牧區供水保障能力提升
中新網記者10日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青海全省水利係統聚焦興利、除害、保護、治理“四大使命”,聚力生態安全、資源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工程安全“五個安全”,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