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三江源,美麗中國的青海樣本

發布時間:2022-10-19 10:58:00來源: 青海日報


宛如星星海的濕地。 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

  千山堆繡、百川織錦,亙(gen) 古蒼茫匯聚山宗水源,壯闊神奇任由萬(wan) 物生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千古奇觀——三江源。世界上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個(ge) 地方,匯聚了如此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難再找出三條大河,它們(men) 是如此相近,血脈相連。

  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位列中國首批,成為(wei) 青海省第一個(ge) 國家公園。

  時隔一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迎來一周歲生日。回顧來路,總結經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成功經驗,得益於(yu) 青海深入領會(hu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部署,按照試點方案要求,將頂層設計與(yu) 基層創新相結合,先行先試,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治理模式。

  三江源位於(yu) 青海省南部,地處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平均海拔4500米,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自然稟賦、生物多樣性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yi) 的保護價(jia) 值。

  20世紀末,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三江源湖泊減少、冰川萎縮、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yan) 重威脅。進入新世紀,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於(yu) 2003年1月24日,正式批準青海建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5年11月,青海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關(guan) 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下,青海牢記國家使命,履行源頭責任,積極探索實踐,組織實施了一係列原創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彰顯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ti) 製創新之路。

  2021年,國務院正式批複《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方案》,明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總體(ti) 格局為(wei) “一園三區”,“一園”即三江源國家公園,“三區”為(wei) 長江源(可可西裏)、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ge) 園區,涉及12個(ge) 鄉(xiang) 鎮,總麵積19.07萬(wan) 平方公裏。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中,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引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治理修複工程,不斷提升三江源生態價(jia) 值、品牌價(jia) 值,走出了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作為(wei) 三江源的“水源核心區”和“中華水塔”的發源地源頭,長江源園區湖泊總麵積約占三江源湖泊總麵積的一半以上,濕地總麵積2.32萬(wan) 平方公裏。根據三江源生態氣象分中心衛星遙感監測研究數據顯示,1990年至2021年,長江源園區典型湖泊總麵積顯著增加1040.24平方公裏,平均每年增加32.11平方公裏。

  青海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yu) 牧民充分參與(yu) 、精準脫貧、增收致富相結合,多措並舉(ju) 實施生態保護設施建設,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1.72萬(wan) 名牧民持證上崗,實現了生態、生活、生產(chan) “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麵。

  2018年初,雜多縣昂賽鄉(xiang) 獲三江源國家公園授權,啟動昂賽大峽穀自然體(ti) 驗特許經營試點。國內(nei) 外的自然愛好者通過預約報名的方式參與(yu) 活動,獲得許可後進入園區,入住當地接待家庭,在牧民向導的帶領下尋找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觀賞自然和文化景觀、體(ti) 驗牧區生活。

  牧民雲(yun) 塔,家住昂賽鄉(xiang) 年都村二社,這裏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核心區域,是青藏高原發育最完整的白堊紀丹霞地質景觀,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陡崖,千姿百態的地貌形態讓這裏與(yu) 眾(zhong) 不同。依托自然體(ti) 驗,雲(yun) 塔及村裏的其他生態體(ti) 驗家庭守護自然的同時,賺得“綠色”收益,綠水青山成為(wei) 了牧民的金山銀山。

  三江源之變,有目共睹。2021年,青海省成為(wei) 全國惟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100%的省份。青海省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遊穩定輸送近600億(yi) 立方米Ⅱ類以上的優(you) 質水,濕地麵積躍居全國首位。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蓋度、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80%以上。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顯著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普氏原羚從(cong) 300多隻恢複到2700多隻,祁連山雪豹突破百隻。三江源頭碧波蕩漾,重現千湖美景,“中華水塔”日益堅固豐(feng) 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