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年輕的“白楊”們將論文寫在華北大地

馬愛平 發布時間:2020-10-23 16:05:00來源: 科技日報

  5:00測定黎明前葉水勢,了解毛白楊是否口渴了。

  16:00協作測定土壤水分,及時了解毛白楊的生長環境。

  3:00一天工作結束,與(yu) 楊樹林依依惜別。

  ……

  這是獲得“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活動三等獎作品——《林業(ye) 人的十二時辰》展示的北京林業(ye) 大學毛白楊人工林可持續經營與(yu) 管理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毛白楊團隊”)紮根科研基地的日常一天。該作品由中國林學會(hui) 選送。

  這支由教師、博士後、博士、碩士、本科生等40餘(yu) 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風作詞,葉作曲,為(wei) 森林譜出花香鳥語:水為(wei) 墨,根為(wei) 筆,將論文寫(xie) 在華北大地。

  奉獻:辛苦著、努力著、重複著

  4:00習(xi) 慣了此時起床采樣,去看黎明前的楊樹林。13:00飯後討論下毛白楊的最新狀態。22:00測定毛白楊枝條和根係導水率。

  ……

  在視頻中,毛白楊團隊研究人員淩晨4點就要起身前往毛白楊林地進行采樣、設置試驗、測定各項指標,並及時對試驗數據分析、討論,夜間的試驗、監測有時還要持續到第二天淩晨。

  “作為(wei) 新的林業(ye) 人,在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也會(hui) 發揮林業(ye) 人甘於(yu) 奉獻,熱愛祖國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我們(men) 的團隊中,數名同學參加過城市森林資源調查,他們(men) 利用自己的節假日等空閑時間,走出校園,穿梭於(yu) 多個(ge) 城市裏大大小小的街道小巷,利用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來對城區內(nei) 樹木和林分的種類及分布做一個(ge) 清查工作。”團隊教師席本野說。

  團隊中的楊紅青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guan) 鍵時期,主動請纓成為(wei) 一名小區誌願者,在寒風中為(wei) 一方居民守得平安。同樣團隊中很多同學都有過作為(wei) 誌願者的經曆,焦馬倩曾經兩(liang) 度成為(wei) 國際馬拉鬆的誌願者,為(wei) 參賽選手提供方便。

  求實:“5”還是“8”一定要弄清

  10:00監測葉片物候,及時掌控毛白楊的生長發育情況。14:00微根管拍照,觀察毛白楊根係的生老病死。15:00一起討論新鮮出爐的數據。

  ……

  視頻展現了毛白楊團隊求實、創新的科學家精神。

  5月的高唐,驕陽似火。團隊成員李玲雅和嶽宗偉(wei) 還在14米高的升降機上做物候試驗。

  他們(men) 在十幾米的高空,忍受著炙烤,嫻熟有序地進行著試驗。經過一上午的測量,物候試驗終於(yu) 完成了,回到基地後嶽宗偉(wei) 也沒顧上吃飯,就把海量的原始數據往電腦上錄,但是在錄原始數據的過程中,嶽宗偉(wei) 發現其中一個(ge) 數值寫(xie) 的不是太清楚,即像“5”也有點像“8”。

  嶽宗偉(wei) 稍加思索地說:“那我再去試驗地裏量一下這個(ge) 葉號的數據,如果耽誤了,那這片葉子這一次就沒有了數據,會(hui) 影響到我們(men) 數據的整體(ti) 質量。”說著,他拿起遊標卡尺,騎著車就奔向了試驗地。

  正是秉持著這樣求實嚴(yan) 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研精神,毛白楊團隊在楊樹人工林綠色集約栽培技術、人工林SPAC(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ti) )係統水分傳(chuan) 輸過程與(yu) 機製等研究方麵,取得一係列創新研究成果。現已發表論文100餘(yu) 篇,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梁希林業(ye) 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獎勵。

  “早晨你披著彩霞,傍晚你吻著夕陽。年輕的白楊,你好像對我講,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

  走進毛白楊團隊,這歌聲仿佛更加嘹亮。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