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複原技術讓圓明園“重現”
前朝後寢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圓明園中最為(wei) 宏偉(wei) 美麗(li) 的建築方壺勝境;巴洛克風格與(yu) 中式風格結合的西洋樓建築群……10月20日,一組組經3D複原的圓明園建築群出現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的屏幕上,令觀眾(zhong) 歎為(wei) 觀止。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jun) 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持續數日,絕世奇景終被付之一炬,成為(wei) 中國近代史上一處無法磨滅的傷(shang) 疤。160年後,著名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84歲的郭黛姮通過其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的數字複原技術帶領線上線下近80萬(wan) 觀眾(zhong) 重返圓明園,領略萬(wan) 園之園全盛時期的風采。
郭黛姮認為(wei) ,在喟歎建築奇跡的同時,更要重視其背後的文化傳(chuan) 承:“和園林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實體(ti) 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jia) 值更值得重視。圓明園等古建築研究讓人重新思考我們(men) 民族的想象力,現在的年輕一代要敢於(yu) 想象。”
用數字複原詮釋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可讀性
圓明園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為(wei) 四皇子胤禛的賜園開始營建,到胤禛(雍正)即位,始作為(wei) 皇帝禦園,曆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feng) 150餘(yu) 年的經營,成為(wei) 萬(wan) 園之園。1860年後,曆經戰爭(zheng) 浩劫,成為(wei) 曆史之痛,其真容已逐漸湮沒,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提議複建圓明園。
郭黛姮反對全麵實物複建:“文化遺址是曆史信息的載體(ti) ,圓明園被毀也是曆史信息的重要部分,若是隨意更改就違反了保護文物的法則。”她認為(wei) 數字複原更便於(yu) 詮釋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可讀性。為(wei) 了讓圓明園在虛擬世界“重現”,自1999年起,她帶領團隊開始全麵研究圓明園。
“造園三分匠人七分主人。”首先是探尋圓明園的“甲方”,也就是皇帝的審美思想。郭黛姮團隊通過查閱《起居注》等文獻,發現從(cong) 雍正到鹹豐(feng) 五朝皇帝皆以圓明園為(wei) 治國理政的場所,地位不亞(ya) 於(yu) 紫禁城,從(cong) 圓明園開始建設時的總體(ti) 布局就反映了帝王的治國理想。正大光明、九洲清晏、萬(wan) 方安和等景點均體(ti) 現了雍正的政治理想。乾隆時期,圓明園建設進入巔峰。在各類景觀中,最多的是反映皇帝關(guan) 心稼穡的農(nong) 業(ye) 景觀,各類木結構建築代表了圓明園設計的最高成就,而公眾(zhong) 熟悉的大水法等西洋樓建築群不過才占比2%。
真實性、準確性和盡量完整是圓明園數字複原工作的首要原則。郭黛姮及團隊注重實地勘查、測繪,關(guan) 注考古發掘新成果,同時深入挖掘史料,對照樣式房遺存圖紙、《圓明園內(nei) 工則例》《內(nei) 務府奏銷檔》《帝王穿戴檔》《起居注》《乾隆禦製詩》和以《圓明園四十景》為(wei) 代表的相關(guan) 書(shu) 畫作品等圖文檔案,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針,采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手法,從(cong) 曆史文化、山水環境、建築藝術、園林植物、室內(nei) 裝飾、人物故事等各方麵推斷其場所空間特質。
郭黛姮介紹,目前由其團隊精確複原的景區已達圓明園全園總量的60%。10000餘(yu) 件曆史檔案,4000幅複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曆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80餘(yu) 位專(zhuan) 業(ye) 人員十餘(yu) 年的不懈努力,使圓明園數字複原工程的多項數據指標創下世界園林遺址研究之最。
複原研究過程好似偵(zhen) 探破案
林徽因曾說:“將來如果有一天我們(men) 有相當的把握寫(xie) 部建築史時,那部建築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偵(zhen) 探小說。”
探尋圓明園真麵目的曲折過程,讓郭黛姮感歎確實似偵(zhen) 探破案。
西洋樓的蓄水樓用什麽(me) 動力裝置來驅動噴泉一直是團隊好奇的,後來在國際會(hui) 議中與(yu) 研究巴洛克建築的一位意大利教授合作,他從(cong) 馬普藝術史研究院的圖書(shu) 館查到了設計者傳(chuan) 教士蔣友仁給朋友的信,發現蔣友仁曾經使用的是一本水利機械書(shu) 籍所載的圖,這張機械圖與(yu) 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上有扇半開的窗戶露出的給水裝置“中心軸”的樣子相同,通過這一點線索,推測蔣友仁用的可能正是這樣的水利機械。但這位意大利教授仍存有疑問,不知中國當時是否有這種圖,他又來到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找到了傳(chuan) 教士查閱的18世紀法文水利書(shu) 籍,在那本書(shu) 的圖上,還有鉛筆畫的痕跡和備注,由此推斷蔣友仁當時參考此圖做了設計。
從(cong) 蓄水樓通往噴泉,管道如何鋪設?在故宮博物院,團隊找到了諧奇趣的樣式房平麵圖,上麵畫有紅線,曾隨從(cong) 梁思成研究《營造法式》多年的郭黛姮知道紅線在古建圖紙中表示水路,於(yu) 是大家按圖用探地雷達實地探測,結果發現地底下還有管道,前年考古發掘時,挖出了曆經近三百年仍保存完好的銅水管。根據這些線索,團隊才成功數字複原了蓄水樓的動力裝置。
古建築讓人重新思考“想象力”的價(jia) 值
在研究過程中,郭黛姮發現圓明園所代表的中國園林在18世紀對歐洲園林藝術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觀念史學家洛夫喬(qiao) 伊認為(wei) “中國園林是歐洲浪漫主義(yi) 的起源之一,它推動和促成了浪漫主義(yi) 的轉向”。雨果說:“在世界的某個(ge) 角落有一個(ge) 世界奇跡,這個(ge) 奇跡叫圓明園……一個(ge) 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chan) 生的成就盡在於(yu) 此。”這些評價(jia) 讓郭黛姮對圓明園、對中國園林有了新的認識。
“從(cong) 圓明園、趙州橋、天壇等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人的想象力非常豐(feng) 富,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領先世界的成就。了解古人的想象力,為(wei) 現代建設提供借鑒,正是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意義(yi) 所在。”郭黛姮表示。
這位讓“萬(wan) 園之園”得以在虛擬世界重生的老人說,對圓明園的研究會(hui) 一直進行下去,同時數字圓明園也為(wei) 國內(nei) 外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開發項目提供了參考,目前團隊已經決(jue) 定將數字複原文化遺產(chan) 項目的範圍擴大至北京三山五園區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將在長沙舉行
2020年10月23日,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20)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薑恩來主持。[詳細] -
提醒!多地“三僑生”高考加分政策有調整
歸僑學生、歸僑子女、華僑子女和台灣省籍考生,從2023年高考起,在考生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4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詳細] -
網絡招聘有“陷阱”,當心!
記者從人社部網站了解到,今年3月20日至6月30日,人社部發起實施“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208萬家用人單位發布崗位信息2761萬人次,勞動者投遞求職簡曆近2000萬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