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元:努力開創漢語言文字研究新局麵
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標識之一,是中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其源遠流長的曆史是中華民族智慧不斷凝聚、文明不斷發展的生動體(ti) 現。因此,漢語言文字研究對於(yu)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近年來,隨著新材料不斷湧現、理論創新不斷推進、研究方法不斷更新,漢語言文字研究取得顯著進展。進一步開創漢語言文字研究新局麵,需要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下更大功夫。
以材料更新開辟研究空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應該以我們(men) 正在做的事情為(wei) 中心,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漢語言文字研究者要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挖掘新的語言文字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漢語言文字研究的理論體(ti) 係。材料是學術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是由於(yu) 新材料的不斷湧現和整理出版,漢語言文字研究才能不斷開辟新的空間。
這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從(cong) 傳(chuan) 世文獻向出土文獻擴展。傳(chuan) 世文獻特別是中古之前的傳(chuan) 世文獻存在數量較少、文體(ti) 單一、多為(wei) 書(shu) 麵語、經曆代傳(chuan) 抄難以保真等問題,因此,漢語言文字研究不能局限於(yu) 傳(chuan) 世文獻。近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大量整理出版並形成曆時的完整序列,漢語言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豐(feng) 富材料,具備了前人無可比擬的有利條件。這裏所說的出土文獻,包括商代和西周甲骨文、商至漢代銅器銘文、春秋戰國玉石文獻、戰國至魏晉簡牘文獻、漢代以後的石刻文獻、魏晉以後的紙質文獻等。二是從(cong) 國內(nei) 文獻向國外文獻擴展。國外文獻首先是指傳(chuan) 統漢文文獻。古代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地區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而使用漢字,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漢文文獻,包括傳(chuan) 統的經典文獻、訓詁材料、辭書(shu) 、漢語字詞匯抄、漢語教科書(shu) 等,有抄錄者,也有改編者,其中有很多是中國失佚資料。其次是指西方傳(chuan) 教士文獻。包括漢字漢語辭書(shu) 、漢字漢語研究著作等。這些國外文獻的湧現是對國內(nei) 文獻的有益補充,為(wei) 漢語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更多材料支撐。三是從(cong) 通語文獻向方言文獻擴展。通語(即當時通行的語言,比如漢語普通話)是漢語言文字研究最為(wei) 重要的資料。近年來,研究者們(men) 密切關(guan) 注方言文獻,開展有針對性的係統研究,有力拓展了通語與(yu) 方言的研究範圍。此外,還包括從(cong) 紙麵文獻向口頭文獻、從(cong) 傳(chuan) 統文獻向特色文獻擴展等。近年來,新材料新文獻無論在種類上還是數量上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wei) 漢語言文字研究開辟了廣闊研究空間。
以理論創新引領研究方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ti) 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不僅(jin) 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而且解決(jue) 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漢語言文字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從(cong) 漢語言文字材料本身出發,不斷構建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是漢語言文字研究發展的必由之路。也隻有如此,中國漢語言文字研究才能為(wei) 人類語言文字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引進了很多西方理論。這些理論的引入對深化漢語言文字研究而言不能說沒有益處,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於(yu) 在世界語言文字中,漢語言文字獨樹一幟,曆史悠久且承續至今,直接使用任何緣起於(yu) 其他語言文字的理論來研究漢語言文字,其結果必然是方枘圓鑿、削足適履。目前,我國語言文字研究領域使用西方理論時還存在兩(liang) 種需要改進和改正的現象:一是簡單地把西方語言學理論介紹進來,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進;二是借鑒西方理論來研究漢語,卻沒有深入探索漢語言文字自身的規律。
事實上,任何一種理論的形成,都有其產(chan) 生的原因和背景、遭遇的困境和突破、構想的目的和思路等決(jue) 定性因素。對這些因素,理論創立者不一定言明,研究者隻有對其理論進行全麵了解和分析才能獲得,而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因此,簡單照搬西方理論、機械套用舶來品是錯誤的。舉(ju) 例來說,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嚴(yan) 格區分曆時語言研究與(yu) 共時語言研究的理論,對中國語言學界一些研究者產(chan) 生了較大影響。所謂曆時研究是對語言文字現象發展脈絡、發展規律的研究,是動態現象研究;所謂共時研究是平麵係統的描寫(xie) 和分析,是靜態現象的研究。雖然具體(ti) 目的不同,但宏觀地看,二者隻不過是對同一現象的縱橫切分而已。曆時發展中,語言文字現象的消長轉化主要是不同共時平麵製約和抉擇的結果,而所謂共時平麵也隻能是對曆時過程的橫向剪取。所以,離開曆時追索和解釋,很難準確地進行共時描寫(xie) ;脫離共時觀照,也難以恰當地理解曆時演化。但國內(nei) 不少研究者已習(xi) 慣於(yu) 曆時、共時的對立,把研究的問題首先框定在曆時或共時範疇,然後進行隔絕式的探討,曆時研究隻分析縱向發展、共時研究不考慮曆時因素成了固化的理念。這種固化的理念並不利於(yu) 開展漢語言文字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應當打破西方理論窠臼、突破縱橫界線,使曆時與(yu) 共時融合,這樣才會(hui) 有質的飛躍。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漢語言文字研究必須跳出西方理論的束縛,紮根本土、深耕實踐。把研究重點聚焦到漢語言文字本身,依據科學的思路構建自己的理論體(ti) 係,才是漢語言文字研究的正路。基於(yu) 此,國內(nei) 不少研究者紮根本土,在提出自己的理論上不斷加力,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有的研究者進行多元融合創新,依托社會(hui) 學、哲學、生態學、計算科學等多個(ge) 學科領域進行跨學科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論,進而不斷推動漢語言文字研究向縱深發展。
以方法創新激發研究動能
方法是學術發展的另一核心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學術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觀點、新理論,揭示事物內(nei) 在規律,都離不開科學的方法。漢語言文字研究要繼續得到長足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始終堅持正確的方法。
在對漢語言文字文獻進行學術解讀時,要堅持正確的方法,首先離不開正確的立場。解決(jue) 好研究立場問題,需要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掌握曆史唯物主義(yi) 、辯證唯物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隻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jue) 漢語言文字研究中的各種理論和實際問題。
以方法創新激發研究動能,一個(ge) 十分重要的方麵就是注重貫通。從(cong) 學科上看,漢語言文字研究縱向分成了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近年又有人分出“當代漢語”;橫向分成了漢字、語音、語法、詞匯、方言等。這樣的學科分類自有產(chan) 生的原因和現實意義(yi) ,但從(cong) 學術研究來看,研究者如果僅(jin) 專(zhuan) 注於(yu) 某一個(ge) 領域,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對學科整體(ti) 發展而言弊端頗多。事實上,做好漢語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學科過於(yu) 細分的製約。中國古代學術研究講求貫通,“文史哲”不分家,因為(wei) 研究對象往往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以《左傳(chuan) 》為(wei) 例,我們(men) 很難區分它是史學著作、哲學著作還是文學著作,因為(wei) 它既較為(wei) 全麵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學思想,又是優(you) 美的文學作品,還是十分重要的漢語研究材料。突破界限、融合發展應成為(wei) 漢語言文字研究的一個(ge) 努力方向。從(cong) 大的方麵說,不論是曆史、哲學、文學還是語言文字,都是對同一文獻材料的研究,而這同一文獻本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它的各個(ge) 組成部分是彼此依存的;從(cong) 小的方麵說,無論是漢語還是漢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據一定的結構規則構成的,是有著內(nei) 在嚴(yan) 密邏輯的係統,係統內(nei) 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把某個(ge) 方麵、某類要素孤立成單一對象進行研究,難以對其有深層次的認識,更不可能做到全麵把握。因而,推動漢語言文字研究向縱深發展,需要廣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核心研究領域的前提下,致力於(yu) 實現學科內(nei) 部縱橫的貫通和相鄰學科的貫通。隻有以貫通的方法推進漢語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學術增長點。
(作者王貴元,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上海交通大學:在青年學子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
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一角,錢學森圖書館好比一座大地上的豐碑,講述著這位人民科學家的偉業和情懷。[詳細] -
數字複原技術讓圓明園“重現”
郭黛姮認為,在喟歎建築奇跡的同時,更要重視其背後的文化傳承:“和園林一個個具體的實體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更值得重視。”[詳細] -
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將在長沙舉行
2020年10月23日,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20)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薑恩來主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