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樣躬身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在圖書(shu) 館、培訓教室、公共自習(xi) 間,我們(men) 的身邊不經意間出現越來越多學習(xi) 者的身影。他們(men) 有的立誌做“斜杠青年”,有的將“活到老,學到老”作為(wei) 座右銘,帶著不服輸的韌勁,帶著競爭(zheng) 的憂患意識,帶著對知識的熱情和渴望,他們(men) 不斷為(wei) 自身“充電”,補充汲取知識養(yang) 料。
“不斷充電學習(xi) 讓我保持對新鮮事物的興(xing) 趣”
北京市某事業(ye) 單位職員 張小明:
2008年本科畢業(ye) 參加工作後的十餘(yu) 年裏,我通過了專(zhuan) 業(ye) 中級、在職研究生和法律職業(ye) 資格等考試,保持學習(xi) 的狀態,不僅(jin) 增長了知識,也給了自己一種正向強化和鼓勵的作用,讓人保持對新鮮事物的興(xing) 趣。2019年我參加了法律職業(ye) 資格考試,備考時間從(cong) 4月初到10月中旬,持續了半年左右。在職備考,比較突出的感受就是當下教育資源非常豐(feng) 富,獲取學習(xi) 資料非常便捷。除了付費課程,很多培訓機構會(hui) 在網站、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免費的課件和測試題目,一些老師也會(hui) 在微博等平台就時事熱點問題發布專(zhuan) 業(ye) 解讀。承載知識的載體(ti) 也越來越豐(feng) 富,在傳(chuan) 統的教材、視頻之外,還有圖解、H5、短視頻等表現形式,有的老師還在抖音開設了賬號,這些都增加了學習(xi) 的樂(le) 趣。
“圖書(shu) 館就是終身學習(xi) 的大學”
首都國際機場工程師(現退休) 李金棟:
我想,一個(ge)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會(hui) 遇到不同的問題,終身學習(xi) 就是要在一生中不斷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我的學習(xi) 可以說基本上是在圖書(shu) 館完成的,圖書(shu) 館對我來說就是終身學習(xi) 的大學。過去自己在工作時不注重身體(ti) 保養(yang) ,退休後待在家裏覺得擁有好身體(ti) 更為(wei) 重要,所以就想涉獵一些老年養(yang) 生的知識。但覺得網上的養(yang) 生知識相對雜亂(luan) ,就想到圖書(shu) 館找書(shu) 籍更係統地學習(xi) 。我對圖書(shu) 館的資源也比較滿意,現在線上資源也很豐(feng) 富,有視頻的、文字的,對我幫助也很大。
“讓更多人加入學習(xi) 的行列”
某證券公司在職人員 李芳(化名):
我是一名證券從(cong) 業(ye) 者,大概每兩(liang) 周就會(hui) 去趟圖書(shu) 館。現在學習(xi) 資源很豐(feng) 富,比如圖書(shu) 館除了紙本書(shu) 籍之外,還有一些數字資源,但可能更多是平時有學習(xi) 習(xi) 慣的人會(hui) 關(guan) 注,可以說資源就“擺在那裏”,它不會(hui) 主動做過多的宣傳(chuan) ,需要讀者主動“走進去”。推動全民終身學習(xi) 不能隻依靠圖書(shu) 館的力量,當然現在也有其他的終身學習(xi) 方式,很多年輕人會(hui) 主動進行自我職業(ye) 提升,但這可能需要比較多的金錢投入。在職讀者可能更希望自己的閱讀能夠對職業(ye) 提升有所幫助,如果能提供更多考證相關(guan) 的資源,應能吸引更多的讀者,讓更多人加入學習(xi) 的行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今天,國家對文物挖掘和保護、曆史研究和傳承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關於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的指示更讓人備受鼓舞。[詳細] -
把握時代要求,培養考古人才
對於考古學者而言,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是探索發現、求得真知的驅動力,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注入強勁動能。[詳細] -
帶著公眾走近考古、“觸摸”曆史
2008年,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率先舉辦了全國優秀中學生夏令營,通過多種活動讓對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學們了解考古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其中苦樂。[詳細]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回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家鑒定出它們是刻有文字的竹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