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生在行走中解碼大自然
開學前夕,一群華東(dong) 師大的學生急匆匆地從(cong) 野外實習(xi) 基地返回上海報到。他們(men) 是華東(dong) 師大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丈量美麗(li) 中國》課程團隊的師生,專(zhuan) 門訪海島,解碼大自然這本“天書(shu) ”,大學生活過得頗有價(jia) 值。
“這次野外實習(xi) 將會(hui) 為(wei) 我們(men) 今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2020級生態學專(zhuan) 業(ye) 學生伍若熙是《丈量美麗(li) 中國》課程團隊的一員,師生們(men) 此前曆經14天,從(cong) 福建漳州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東(dong) 山島,再到浙江舟山衢山島、東(dong) 極島,走過兩(liang) 個(ge) 省份的海岸帶和海島,在環境迥異的生態係統中留下了探索的足跡。
下一步,同學們(men) 會(hui) 選擇自己感興(xing) 趣的方向聯係專(zhuan) 業(ye) 教師,繼續深入完成各自的課題研究。
8月18日,該校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2020級生態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在院長陳小勇,任課教師閻恩榮、張健、斯幸峰等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丈量美麗(li) 中國》野外實踐課程。張健認為(wei) ,生態學專(zhuan) 業(ye) ,隻有走近自然、認識自然,才能解碼大自然這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shu) ”。
在漳江口,他們(men) 調研紅樹林植物的生長、生態適應特征,調查周邊海堤的入侵植物種類和群落學特征,探究紅樹林與(yu) 光灘兩(liang) 種生境類型的底棲動物和魚類群落差異,辨別紅樹林、林地、農(nong) 田和魚塘中鳥類多樣性的變化;在東(dong) 山島,他們(men) 調查木麻黃防風林森林群落,圍繞沙灘和基岩植被以及海岸防風林,調研海岸生態係統的保育與(yu) 修複;在衢山島,同學們(men) 第一次獨立完成了係統性群落樣方調查,建立了4個(ge) 動植物配套的海島長期固定觀測樣地,探索島嶼生物地理學特征。
14天4站總行程1800多公裏的野外實習(xi) 中,師生每人每天野外步行1.5萬(wan) 餘(yu) 步,總共采集了生物標本100餘(yu) 份,拍攝圖片記錄陸地和海洋生物分布信息1200餘(yu) 張,完成了30多個(ge) 植物樣方的采樣和樣方調查。
據悉,《丈量美麗(li) 中國》課程發端於(yu) 華東(dong) 師大的“五育並舉(ju) ”實踐,於(yu) 2019年啟動策劃和籌備工作,前期籌備曆時兩(liang) 年。它針對特定的生態學問題,帶領學生前往我國最具生態特色的地區開展野外調查、測量和研究。具體(ti) 實習(xi) 線路由生態學專(zhuan) 業(ye) 多位老師精心設計、提前踩點與(yu) 聯絡。
去年暑期,這門課首次開課,同學們(men) 前往我國物種多樣性最為(wei) 豐(feng) 富的雲(yun) 南省,丈量七彩雲(yun) 貴,成果豐(feng) 碩。
選樣地、拉樣線、測高度、估蓋度……同學們(men) 不僅(jin) 在實踐中鍛煉了專(zhuan) 業(ye) 技能,還錘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下過灘塗,上過通量塔,爬過野山,淋過暴雨,感受過海風拂麵,也體(ti) 會(hui) 過烈日暴曬,餓了席地就餐,累極了倒地而睡……這些野外經曆讓同學們(men) 對生態學有了更加直觀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處變不驚和隨機應變都是生態人應該具備的素養(yang) 。”令楊世豪同學印象深刻的是,8月19日上午,他們(men) 在對漳江口紅樹林植被的整體(ti) 分布狀況進行踏查時,經曆了六場大雨,“狂風暴雨和陽光炙烤在短短幾小時中交替出現,那天我們(men) 還做了樣方調查,頻繁的降雨給我們(men) 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大家麵對多變的天氣都做到了處變不驚。”
伍若熙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師的協助下救助了一隻粉紅燕鷗的亞(ya) 成體(ti) 。8月22日,在東(dong) 山島,他們(men) 發現這隻小鳥的時候,它在晚風中耷拉著腦袋、瑟瑟發抖,旁邊有流浪狗虎視眈眈。鳥類學專(zhuan) 家斯幸峰老師給它進行了初步檢查,未發現明顯的外傷(shang) 。他們(men) 將小燕鷗帶回旅店悉心喂養(yang) 了兩(liang) 天。24日,這隻掉隊的粉紅燕鷗重新展翅飛翔。
野外實習(xi) 間隙,師生們(men) 會(hui) 聚到一起舉(ju) 行學術討論會(hui) 。同學們(men) 就野外實踐的所見所聞提出疑問和思考,比如漳江口灘塗和紅樹林的底棲動物多樣性對比、入侵物種的危害和概念界定、天氣變化與(yu) 植物響應的關(guan) 係、如何恢複沙灘生態係統等,老師們(men) 的回答則給予同學們(men) 更多的靈感和啟發,進一步思考自然現象與(yu) 生態學知識之間的聯係。
“這次野外實習(xi) ,我感受到了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豐(feng) 富和美麗(li) ,但也看到被無數水管分割的沙灘、一片一片的入侵物種,這讓我無比痛心。改變這些現狀,建設美麗(li) 中國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楊世豪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小學生牽手大學生 “混齡組團”共成長
安徽省阜陽市西湖鎮大許村的留守兒童們度過了一個豐富的暑期。手工、繪畫、趣味遊戲、安全教育……來自合肥師範學院的大學生哥哥姐姐們變著法子為他們上好每一堂課。 [詳細] -
在矢誌奮鬥中譜寫青春之歌
匯聚引領青年的磅礴力量、寫就拚搏奮進的精彩篇章、構築服務成長的堅實堡壘……近年來,共青團甘肅省委圍繞中心大局、緊扣青年實際,不斷提升共青團的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展現青年風采、...[詳細] -
硬科技創新風口到來 大學生創業者怎樣“接招”
“為什麽飛行器都是一些傳統飛行器的組合或變體,我們能否讓飛行器站起來自旋飛行?”起初覺得“好玩”,懷揣著聽起來“天馬行空”的想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李澤波創辦了“旋鷹科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