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科素養 深化教考銜接
編者按:高中各科課程標準提出了許多教學改革新理念,這些新理念在高考試題中是如何體(ti) 現的,高考命題考查方式有何變化?給高中的教學和複習(xi) 備考帶來什麽(me) 樣的啟示?本期我們(men) 約請部分學科的專(zhuan) 家和一線教師,結合2022年高考的一些典型試題進行“解剖”式分析。
2019年底,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原教育部考試中心)製定以“一核四層四翼”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中國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2020年高考首次出現新高考卷。隨著新高考省份的逐年增加,2022年新高考I、II兩(liang) 套卷已經覆蓋10個(ge) 省份,原有三套課標卷縮減為(wei) 全國甲、乙兩(liang) 套卷。這一調整並不等於(yu) 課標卷就代表傳(chuan) 統題型,而試題創新隻能出現在新高考卷中。目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全國已基本完成全覆蓋,基於(yu) 課程標準的命題考試,理應是所有試卷的追求。
語文閱讀素材多樣化,引導開展任務群教學
事實上,命題技術的創新,並不隻反映在新高考卷中。2022年全國語文甲卷,古詩文閱讀首次出現兩(liang) 首詩的對比閱讀,試題所選歐陽修與(yu) 文同的兩(liang) 首詩作,都與(yu) 畫眉相關(guan) ,但一詩是通過對畫眉的直接描寫(xie) 來寫(xie) 人,另一詩是通過寫(xie) 鳥鳴表現詩人之閑暇。試題讓考生分析這兩(liang) 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不同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相似內(nei) 容進行比較辨析,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這一“解題”過程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方法的體(ti) 現,要求扣住中心意象,比較同題文章,發現其表現方法的不同,深化對不同風格作品的認識。這類試題對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首先要把握文本關(guan) 鍵內(nei) 容,其次要適度跳出文本,發現文本之間的聯係,從(cong) 文本鑒賞走向分析、綜合,相應地,教學需要考慮群文閱讀、專(zhuan) 題閱讀等方法的運用。同一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選擇了兩(liang) 個(ge) 文段,都是“長征”主題,一為(wei) 小說,一為(wei) 紀實文學,內(nei) 容相近但文體(ti) 不同,因此藝術表現存在差異,試題讓學生比較並簡要分析。按說紀實類作品是非虛構文本,並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文學類文本,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這道題雖然仍是之前課標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但對應語文的關(guan) 鍵能力則已經調整為(wei) “文學性閱讀”,即:並不是從(cong) 閱讀對象上來圈定閱讀材料類型,而是聚焦審美,引入多樣化素材,形成對“文學性”的認識。這一變化是新的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相關(guan) 導向在語文學科中的落實。
2021年新高考八省份模擬卷,文學類文本就曾同時選了小說與(yu) 評論——金克木的《國文教員》小說後又附了一則小文,為(wei) 作者對其創作的自評。評論性文章以呈現觀點為(wei) 目的;小說塑造人物,寫(xie) 出對那一個(ge) 時代的記憶。兩(liang) 則材料相互印證,文後的問題指向“傳(chuan) 統小說的特點”以及文學短評寫(xie) 作,體(ti) 現出閱讀材料、閱讀方法、思維品質的綜合,學生答題以形象思維為(wei) 基礎,相應能力卻反映在富有理性思維的文字表達輸出。開展“文學閱讀與(yu) 寫(xie) 作”任務群的教學,就再不隻是文體(ti) 中心的教學,更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感受,可以關(guan) 聯更廣泛的材料,教師應以多樣化的閱讀策略讓學生親(qin) 近經典作品,深化對文學關(guan) 鍵知識的理解,提升對某一類現象的認識。這類試題已經改變了將文本作為(wei) 學習(xi) 終極目標的現象,引導學生從(cong) 一篇文本走向一類現象,與(yu) 語文學科任務群教學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ang) 等多方麵、多層次綜合效應的導向是一致的。
曆史試題注重史料分析,涵育家國情懷
全國甲卷文科綜合的曆史材料題,給出了涉及明朝、清朝以及新中國三個(ge) 曆史時段有關(guan) 海軍(jun) 的三則材料,總分值25分的三道大題,分別為(wei) “簡析明朝的海上實力”“說明中國海軍(jun) 實力從(cong) 晚清到現代的變化”“概括影響中國海軍(jun) 實力的主要因素”,考查的不隻是史料知識,但必須以史料為(wei) 基礎,學生需要知道特定史實與(yu) 特定時間和空間的聯係。曆史有變化也有延續,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事物進行判斷時需要將認識對象置於(yu) 具體(ti) 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查。這三則材料體(ti) 現了中國海軍(jun) 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折射出中國在近現代發展過程中實力的不斷提升,尤其是當前對科技驅動發展的重視。一係列材料的組合與(yu) 問題設計深化了學生對曆史的理解,涵育了家國情懷,體(ti) 現出學科核心素養(yang) 高度綜合性、整合性的特點。
數學物理突出綜合分析和知識應用能力考查
備受關(guan) 注的數學,在2022年新高考I卷中也再次出現熱議試題。選擇題“從(cong) 2至8的7個(ge) 整數中隨機取2個(ge) 不同的數,則這2個(ge) 數互質的概率為(wei) ()”,本題一度被認為(wei) 計數煩瑣、考查能力單一,但如果放在整張試卷中看,隻有數學思維敏銳、靈活的學生才能在麵對本題時氣定神閑。從(cong) 道理上說,我們(men) 需要先列出所有的數目組合(排列組合公式是高中數學的基礎知識),再寫(xie) 出滿足條件的數來算百分比,這像是“列舉(ju) 法”的典型運用,但實際上,如何在列舉(ju) 時不重複且不遺漏不煩瑣,需要有條理地計數(例如相鄰數、與(yu) 質數相比等規則),學生需要把握問題關(guan) 鍵,篩選最優(you) 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培養(yang) 學生抓住數學本質條分縷析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此外,更便捷的方法是發現分母是21之後即能迅速排除掉選項A、C,而7個(ge) 整數中僅(jin) 質數有4個(ge) ,互質數已有6組,再加上相鄰數,足以讓我們(men) 快速判斷互質概率一定大於(yu) B選項數值三分之一,頭腦靈活的學生能迅速得出答案D。這種化繁為(wei) 簡的能力對一個(ge) 人來說,是終身受益的,遠比記住一個(ge) 公式重要。
試卷中還有其他情境性、應用性的試題,如取材於(yu) 南水北調工程的一道題,以我國的重大建設成就南水北調工程為(wei) 背景,題幹稍長,學生讀題時要能迅速抓住關(guan) 鍵信息,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關(guan) 係,如水位高度和相應水麵麵積之間、單位之間的關(guan) 係,試題要求學生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分析,解決(jue) 實際問題,強化了對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包含了豐(feng) 富的內(nei) 涵。這類試題在其他學科中也多有出現,如物理學業(ye) 水平考試(北京卷)選擇了我國首座國際標準跳台滑雪場地“雪如意”材料,題幹對運動員跳台滑雪的四個(ge) 階段做了詳盡描述,試題讓學生對四個(ge) 現象做正誤判斷,意在考查學生聯係生活實際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能力。如果教學中學生隻是被動聽講,從(cong) 來沒有運用過知識去主動解決(jue) 真實問題,就很難應對這類試題。
創新題型設計引導教學,促進素質教育正向發展
新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高考命題如何體(ti) 現核心功能,如何更好地發揮引導教學的作用,還需要在考查內(nei) 容及考查方式上進行更多紮實的基礎研究。學科中的必備知識、關(guan) 鍵能力、學科素養(yang) 和核心價(jia) 值是有機的整體(ti) ,四方麵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相互融通的一個(ge) 整體(ti) ,在分析與(yu) 整合思維的統一下,需要進行較為(wei) 科學的框定,最終落實在命題中。
試題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回應素質教育怎樣考的問題,在紙筆測驗中,則以關(guan) 鍵能力落實命題,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靈活、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中的學業(ye) 質量標準以各學科核心素養(yang) 及其表現水平為(wei) 主要維度,分項列出了不同水平學習(xi) 結果的具體(ti) 表現。高考改革與(yu) 課程改革已經走向“雙向融合”。新高考實施以來,包括課標卷在內(nei) 的各套試題都在通過創新題型設計、優(you) 化試卷結構及確定難度調控策略來引導教學,如語文多次出現關(guan) 聯式的群文閱讀,考查、界定現代文閱讀的關(guan) 鍵能力為(wei) 信息性閱讀與(yu) 文學性閱讀;英語取消往年短文改錯,新增“讀後續寫(xie) ”任務,閱讀理解分值加大,完形填空題量和分值變小,體(ti) 現出試題的應用性與(yu) 綜合性。各學科試題中都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與(yu) 設問,培養(yang) 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學科課程標準都強調在內(nei) 容設計上注重課程的整體(ti) 性和素養(yang) 的綜合性,能力並非割裂,知識要為(wei) 實現課程整體(ti) 目標服務。不強調這個(ge) 前提,教學中隻羅列知識點,或者基於(yu) 課標中的水平表現做分項測試、備考,就有可能引起素質教育實施的偏差(一線備考已經大量出現按原有雙向細目表的思路簡單羅列素養(yang) 表現的複習(xi) 取向)。當然,試題也需要進一步在典型任務的創設上下功夫,包括前述一些富有創新性的試題,其實從(cong) 答題角度,也並非沒有應試策略,一些選擇題注重答案辨識,而不是基於(yu) 現象權衡證據,形成思路,產(chan) 出觀點。高考命題應落實國務院相關(guan) 文件“加強情境設計”“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等要求,將高考評價(jia) 體(ti) 係中的“四翼”考查要求整合落實到以關(guan) 鍵能力為(wei) 主要表征的考查內(nei) 容之中,最終實現“考—教—學”全流程各環節無縫銜接、良性互動,促進素質教育的正向發展,為(wei) 基礎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係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教師資格考試報考人數10年翻66倍 業內人士:應理性看待
教師資格考試報考人數10年翻66倍,“教資熱”話題再次引發關注。10月27日,針對教資考試為何這麽“熱”、如何看待“教資熱”、取得教師資格證後就業前景等話題。[詳細] -
多地明確2022下半年教資考試(筆試)延期舉行
2022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將於10月29日舉行。記者了解到,受近期疫情影響,寧夏、青海、河南、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多地考試院明確下半年中小學教資考試(筆試)推遲舉行。 [詳細] -
2023年國考今起報名 全國計劃招錄3.71萬人
10月25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正式開啟,共計劃招錄3.71萬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