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巴旦:站在藏北草原望遠方

發布時間:2022-11-14 09:58:00來源: 西藏日報

  “你去過南京嗎?”最近,這句話成了巴旦的口頭禪,逢人就要問上一遍。

  他的小兒(er) 子格桑昂久考上了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馬上就要去上學了。

  巴旦到處跟人打聽南京,並且總忍不住站在草原向遠方眺望,就仿佛他踮起腳尖就能看到南京似的。

  這樣的眺望,其實早已開始。

  2018年,巴旦的大兒(er) 子桑傑赤列考上了黃岡(gang) 職業(ye) 技術學院。

  送兒(er) 子上學時,巴旦去了趟黃岡(gang) 。

  “黃岡(gang) 很漂亮,學校非常好,老師同學也熱情!”回來後,巴旦在草原上碰見親(qin) 戚朋友,就忍不住指著遠方跟人聊黃岡(gang) 。有時碰上幾個(ge) 牧民,大家也聊得很熱烈:紮西家的二女兒(er) 在成都上大學,多布傑的侄子去年考上了上海的西藏班,旺姆的外甥今年要到拉薩上高中,格桑江措家最厲害,7個(ge) 孩子出了6個(ge) 大學生,聽說小兒(er) 子還準備到北京工作……牧民們(men) 感歎著、羨慕著,那些本來陌生的城市在一次次訴說中變得越來越熟悉,如同一抬頭就能眺望到的星星。

  他們(men) 的腳下是藏北草原,草原上是成群吃草的牛羊,牛羊偶爾也會(hui) 抬頭看向草原深處,但卻聽不懂草原人話語裏的興(xing) 奮與(yu) 希望。

  “唉,可惜我們(men) 沒趕上好時代!這些孩子以後肯定比我們(men) 有出息啊!”分別時,巴旦一邊跟大家互道“次仁”(藏語“再見”的意思),一邊又忍不住用這句話收尾。

  其實,巴旦一直覺得自己比周圍的牧民幸運多了!

  無他,隻因為(wei) 19歲時一次大膽的嚐試。

  今年52歲的巴旦出生在安多縣帕那鎮申格卡崗村,有9個(ge) 兄弟姐妹,一家人以放牧為(wei) 生。小時候,因為(wei) 家中條件困難,他沒上過一天學。19歲那年,巴旦偶然得知縣裏正在征兵,便萌生了去當兵的想法。可是,父母並不支持,還是覺得在家放牧最好。

  不想錯過這次機會(hui) 的巴旦,第二天一早偷偷離開了家。

  正值寒冬,草原上的冷風吹得犛牛都站不住,巴旦卻一路攀爬過山、蹚過冰河,硬生生走了4個(ge) 小時,穿著一身破舊的藏袍,走到了安多縣武裝部的院子。

  那個(ge) 時刻讓他至今都記憶猶新:“我就是想當兵,想看看外麵的世界!”

  於(yu) 是巴旦離開了安多,踏入綠色軍(jun) 營。3年的部隊生活成為(wei) 他至今最難忘的日子:他學會(hui) 說普通話,學會(hui) 寫(xie) 簡單的漢字,還學會(hui) 了駕駛技能,更重要的是養(yang) 成了樂(le) 觀豁達、堅韌不拔的性格,無法上學的遺憾也得到了彌補。

  格桑昂久今年也是19歲,相比父親(qin) 當年的勇敢抉擇,他的生活顯得輕鬆又愜意。高考結束後,他就和同學們(men) 在拉薩看電影,在那曲踢球,在網上聊天,就是在草原上待不住。

  “唉,我退伍後就回到安多幹各種工作,後來成了一個(ge) 老駕駛員,但歸根到底還是個(ge) 草原人。現在的孩子們(men) 太幸福了,方方麵麵條件都太好了,不願意回來就不回來吧,反正現在用手機視頻也很方便!”巴旦的手機裏全是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在外地的照片和視頻,他每天都要翻看好幾遍。

  這些年,巴旦把所有收入都用來資助親(qin) 戚朋友的孩子上學,一聽到有孩子不願上學或因生活困難上不了學,他就去勸解幫忙;一聽到有孩子考上理想的學校,他就送上真誠祝福,順便聊聊那個(ge) 學校所在的遙遠而親(qin) 切的城市。

  上海,北京,杭州,成都……一個(ge) 個(ge) 城市承載著藏北學子的青春與(yu) 夢想,寄托著無數父母省吃儉(jian) 用、努力工作的動力和期盼,也是巴旦每天遙想和眺望的遠方。

  11月初,藏北草原的草已經蒼黃,有時會(hui) 連著下幾天的雪。因為(wei) 疫情原因,格桑昂久隻能獨自去南京報到上學,這讓一直想送孩子去南京的巴旦有些失落。

  黃昏時分,他走到安多縣城外的一處山坡,順著車流,向遠方望去。33年前,他的母親(qin) 也曾站在家門口的申格裏貢山上眺望他當兵的地方。如今,兒(er) 子去了遠方,老母親(qin) 在家等他吃飯。

  “沒事的,草原黃了總會(hui) 變綠,孩子總要長大。”巴旦望著遠方喃喃自語,他知道,孩子們(men) 的未來比藏北草原更廣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