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西藏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職教改革發展方向,強調要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wei)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傳(chuan) 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職責。西藏要抓住機遇、趁勢而上、直麵挑戰、深化改革,為(wei) 高質量發展鍛造更多生力軍(jun) 。
發展職業(ye) 教育是改善西藏自治區勞動力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及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鍵途徑,也是實現西藏職業(ye) 教育現代化和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的應有之義(yi)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培養(yang) 更多理工農(nong) 醫等緊缺人才,著眼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未來市場需求辦好職業(ye) 教育,科學設置學科,提高層次和水平,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技能型實用人才。”這一重要講話,為(wei) 西藏職業(ye) 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職業(ye) 教育發展迅速,目前共有職業(ye) 教育學校14所(包含中職和高職院校),全區下轄的6個(ge) 地級市和1個(ge) 地區均有職業(ye) 教育學校分布,基本做到了地區間的統籌兼顧。有了基礎設施,就可以讓職業(ye) 教育“活起來”,但想真正實現“大發展”,提升辦學關(guan) 鍵能力是基礎。
長期以來,人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有著“差生教育”的刻板印象,認為(wei) 選擇職業(ye) 教育並沒有什麽(me) 前途。究其原因,是職業(ye) 教育辦學質量不夠高、教師能力不夠強、學生就業(ye) 渠道不夠寬,如何解決(jue) 這些問題,成為(wei) 提升職業(ye) 教育吸引力的關(guan) 鍵。
職業(ye) 教育是與(yu) 經濟產(chan) 業(ye) 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ye) 教育的發展質量關(guan) 係著未來人才的就業(ye) 質量。隨著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不斷鞏固,在經濟社會(hui) 的各個(ge) 領域所需要的一線從(cong) 業(ye) 人員不斷增多。電子商務、網紅直播、康養(yang) 旅遊、光伏工程、高原生物、綠色工業(ye) 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西藏正悄然興(xing) 起,隻有深化產(chan) 教融合,讓教育和產(chan) 業(ye) 互補互融、共生共長,才能增強職業(ye) 教育的適應性,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人才,讓學生就業(ye) 更有奔頭。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chan) 力,推動教師發展就是推動學校發展。要培養(yang) 出“大國工匠”,老師首先需是“能工巧匠”。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組織知名專(zhuan) 家、業(ye) 界精英和優(you) 秀教師,結合西藏特色產(chan) 業(ye) 和發展需要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you) 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把新方法、新技術、新標準等引入教育教學實踐,讓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新、畢業(ye) 用得上。
教育辦得好不好,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是檢驗的重要標準。提高職業(ye) 教育質量,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打通職業(ye) 教育學生上升通道,西藏職業(ye) 教育將大有可為(wei) 。(新利平台 文/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破解就業難 拉薩市積極推進高校畢業生區外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市人社局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直積極探索先培訓後就業、先見習後就業的就業服務模式,通過創新實施高校畢業生格桑花開就業創業特訓營。[詳細] -
優化定位拓新局——2022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回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再次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表決通過並正式施行;中辦、國辦發布《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改革的意見》。[詳細] -
期待新職業打開更精彩的就業空間(縱橫)
今年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1076萬人,規模首次突破千萬人。教育部預計,明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1158萬人,將同比增加82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職業的湧現可以為廣大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