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高原牧民丹增培楚:行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發布時間:2023-02-02 10: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圖為(wei) 丹增培楚。劉冉陽 攝

  46歲的丹增培楚將花白卷曲的長發整齊地束在腦後、戴上雷鋒帽,黑色緞麵藏袍外穿了一件皮衣,腰間橙色的綢緞腰帶與(yu) 刻有龍紋的金色刀鞘十分醒目。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他手腕上最新款的智能手表,衣兜裏的對講機。

  正值寒冬,丹增培楚牽著騾馬隊從(cong) 香格裏拉高原牧場的群山之間緩緩走來,馬幫的銅鈴發出叮叮當當的樂(le) 章。

  丹增培楚的家在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尼汝村。藏語中,“尼汝”意為(wei) 太陽照耀的地方,是127戶640餘(yu) 人賴以生存的家園。這個(ge) 古老的藏族村落也是“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chan) 自然奇觀標誌性提名地之一,每年各地“驢友”慕名前來。

  和村裏大多數家庭一樣,丹增培楚和妻子次仁央宗過著半農(nong) 半牧的傳(chuan) 統生活——央宗常年在高山牧場照顧牛羊,丹增培楚在村裏家中耕種田地。兩(liang) 人育有一雙兒(er) 女。女兒(er) 小央宗已經成家,兒(er) 子紮西正在讀高中。


圖為(wei) 丹增培楚(左一)裝卸生活物資。劉冉陽 攝

  在村民們(men) 眼中,丹增培楚很能幹。他繼承了父親(qin) 的木匠手藝,還會(hui) 焊接、修電器、打獸(shou) 藥、飛無人機……雖然隻讀到小學三年級,他仍能工整地寫(xie) 出比較複雜的漢字,普通話也說得不錯。因此,遊客到來時,他會(hui) 和村裏的年輕人給遊客做向導,為(wei) 家庭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綿延數代的半農(nong) 半牧生活,也逐漸加入許多現代元素。丹增培楚家的夏季牧場與(yu) 冬季牧場都位於(yu) 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這裏不通公路,沒有手機信號。為(wei) 解決(jue) 通信問題,丹增培楚在上世紀90年代用1800元人民幣購買(mai) 了村裏第一副對講機。此後,牧民們(men) 便通過無線電波聯係方圓十裏的鄰居,尋找牛羊、購買(mai) 物資、互通有無。

  牧場房屋大都臨(lin) 水而建,丹增培楚多年前把水力發電機用馬馱運至牧場。伴隨著潺潺水流,發電機規律震動,給牧場的電燈、牛奶分離機、電視機等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冬季河水流量減少,丹增培楚便在屋頂架上太陽能電板,兩(liang) 手準備。

  “唰唰唰………”央宗正用木桶製作酥油茶招待客人。丹增培楚說,這個(ge) 酥油茶桶也是他製作的,茶色的桶壁上雕刻了栩栩如生的立體(ti) 龍,還刻有藝術化的“香格裏拉”四個(ge) 字。


圖為(wei) 丹增培楚在牧場使用對講機。劉冉陽 攝

  2022年,丹增培楚成為(wei) 尼汝村購買(mai) 無人機的第一人,用於(yu) 尋找牛羊,“可以少走很多路。”丹增培楚說,可惜他自學的操控技術還不熟練,無人機不久就意外墜落,他正學習(xi) 維修。

  在村中,丹增培楚開辟出兩(liang) 畝(mu) 土地種植羊肚菌,他搭建了大棚、安裝了水肥一體(ti) 化滴灌設備。今年的羊肚菌剛種下不久,他已鋪好肥料包,希望有個(ge) 好收成。

  家裏的農(nong) 活和牧場的大小事都由丹增培楚和央宗兩(liang) 人承擔,隨著年歲漸長,兩(liang) 人感覺有些吃力。按照傳(chuan) 統,丹增培楚的兩(liang) 個(ge) 孩子中應該有一個(ge) 回村“當家”,繼承家中傳(chuan) 承五代的牧場和房子,並為(wei) 他們(men) 養(yang) 老。但丹增培楚也尊重孩子們(men) 的意願,同意他們(men) 在城市生活。為(wei) 此,他和央宗計劃60歲“退休”,轉賣牧場,在村裏養(yang) 老。

  開春後,丹增培楚想在南寶牧場新建一間接待遊客的小木屋,為(wei) 家庭增加一份收入;還想換個(ge) 更好的發電機、修好摔壞的無人機,讓牧場的生活更加便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