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青海不會忘記

發布時間:2023-02-17 15:19:00來源: 青海日報

  一場春雪過後,古城西寧陽光明媚,生機勃勃。

  2月16日下午,青海會(hui) 議中心三樓昆侖(lun) 廳燈火輝煌、氣氛熱烈。

  這裏,正在進行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記大功獎勵頒授儀(yi) 式——表彰為(wei) 我省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王光謙、史培軍(jun) 兩(liang) 位同誌。

  會(hui) 場內(nei) 充滿著熱烈的紅色基調。通過屏幕,視頻《十年高原逐夢人》和《援青教育的大先生》,分別以一幀幀濃縮了的畫麵,向與(yu) 會(hui) 人員展現著兩(liang) 位援青校長為(wei) 青海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的辛勤付出。

  ——2013年7月,王光謙接過對口支援接力棒,義(yi) 無反顧地從(cong) 清華大學來到青海,成為(wei) 青海大學的第一位院士校長,他也是青海教育史上的第一位院士校長。以十年之約,王光謙用“青絲(si) 變白頭”,換來青海大學在特色發展、內(nei) 涵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又一個(ge) 耀眼成績。他說:“站在高原,我看得更遠了。”

  “紮根高原,把青海大學建設成中國一流大學”是王光謙的目標。“王院士總會(hui) 把團隊叫到一起,從(cong) 具體(ti) 的事情到頂層的思考,毫無保留、事無巨細的進行分享。雖然現在他回到北京,但我們(men) 會(hui) 繼續留在青海,做好清華大學對口支援工作。”2017年跟隨王光謙一道從(cong) 清華來到青海的裘鈞深有感觸地說。裘鈞現在是青海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懷著敬仰心情的青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博士研究生喬(qiao) 禛,從(cong) 走進會(hui) 場就一直處於(yu) 激動之中。他回想起自己從(cong) 2015年到現在,從(cong) 碩士到博士,一直跟隨王光謙教授從(cong) 清華大學帶來的魏加華團隊做野外試驗。作為(wei) 青海本地學生,喬(qiao) 禛深感榮幸。在他看來,今天能夠見證老師的這一光榮時刻,不僅(jin) 是他做學生的自豪,也更加堅定了他跟隨老師在科研道路上繼續奮勇前進的信心。

  ——“對我來說,最大的榮譽就是當一名人民教師。我喜歡當老師。”2018年,史培軍(jun) 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來到青海師範大學擔任校長。在青海的一千六百多天裏,他夜以繼日搞科研、帶人才、建製度,提升青海師範大學辦學實力與(yu) 核心競爭(zheng) 力,讓學校的全國排名從(cong) 2018年的525位躍升到2022年的259位,躋身地方高校一流行列,實現跨越式發展。

  “花甲之年能來到青海,是我一生的榮譽。我們(men) 就是要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多一些‘鬥爭(zheng) ’,多一些執著和較真。”史培軍(jun) 以他獨有的幽默風趣和謙遜堅定,讓現場師生再一次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青海師範大學地理學院教授劉峰貴說,“史校長已經給我們(men) 打好了基礎,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繼續跟他的團隊合作,錨定青藏高原防災減災工作繼續努力。”

  兩(liang) 位來自北京援青的校長,用他們(men) 對青海大地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的無私奉獻,傳(chuan) 達著黨(dang) 中央國務院對青海各族人民的關(guan) 懷和無限期望。

  一紙證書(shu) 、一枚獎章和一本援青工作紀念相冊(ce) ,亦是青海兒(er) 女為(wei) 兩(liang) 位援青奔赴高原,投身援青教育事業(ye) 的感恩與(yu) 回饋。

  獎勵頒授現場,情深意厚。兩(liang) 位校長以一聲聲致謝、一個(ge) 個(ge) 鞠躬,表達著不舍與(yu) 惦念、飽含著叮嚀與(yu) 囑托。

  頒授儀(yi) 式結束,高校師生紛紛與(yu) 兩(liang) 位校長合影。通過畫麵,定格的是大家對紮根青海、建設青海、奉獻青海的援青幹部人才由衷的感謝,同時也是對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承諾與(yu) 擔當。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