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三川書院:青海曆史上的第一座書院

發布時間:2023-02-17 15:25:00來源: 青海日報

  書(shu) 院是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場所,主要開展教書(shu) 、讀書(shu) ,兼及藏書(shu) 、修書(shu) 、辯論等活動,書(shu) 院產(chan) 生於(yu) 唐代,成熟於(yu) 宋代,普及於(yu) 明清,止於(yu) 清末,它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與(yu) 官府也有千絲(si) 萬(wan) 縷的關(guan) 聯,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

  書(shu) 院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傳(chuan) 承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中國最早的書(shu) 院是唐玄宗時期洛陽的麗(li) 正書(shu) 院,正式的書(shu) 院教育製度則是由朱熹創立,形成、發展於(yu) 宋代。

  青海地區書(shu) 院的曆史比較短,規模也相對較小。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的冬天,時任西寧道僉(qian) 事的楊應琚在大通衛白塔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關(guan) 鎮)創辦三川書(shu) 院,開青海地區興(xing) 辦書(shu) 院的先河。楊應琚是青海地區很有作為(wei) 的官員,後任陝甘總督、雲(yun) 貴總督。青海地區是他從(cong) 政的起始地,他在青海創辦書(shu) 院,編纂方誌,向西寧周邊移民開墾,政績卓著。

  乾隆三年(1738年),楊應琚參考白鹿洞書(shu) 院的管理製度擬定了《大通三川書(shu) 院學約九條》,遵循“敦延名師,晝夜惟勤,寒暑無間”辦院理念。要求學生行“聖賢之法”,求“詩書(shu) 之經義(yi) ,明忠孝之大端”,提倡“閉門潛修,同人砥礪”的學風。針對當時大通地區不重視文化教育、“文教不興(xing) ”的狀況,勸民讀書(shu) ,規定“一家三子,擇俊秀者一人入學肄業(ye) ”,一戶人家有三個(ge) 孩子的,要選擇一個(ge) 孩子去書(shu) 院讀書(shu) 。“氣秉孱弱,力不能勝任稼穡者,尤宜讀書(shu) 勤學,奮誌青雲(yun) ”,身體(ti) 不夠強壯,不能幹莊稼活的孩子,尤其適合去讀書(shu) 做學問。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衛改為(wei) 大通縣,縣城設在白塔城。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大通地區又相繼創辦了大雅書(shu) 院、崇山書(shu) 院、泰興(xing) 書(shu) 院等書(shu) 院。

  道光九年(1829年),當時的大通知縣張於(yu) 淳,在縣城東(dong) 關(guan) 修建上房5楹,講堂3楹,齋房40餘(yu) 間,前後3院,共有房舍50餘(yu) 間,創辦了大雅書(shu) 院。鹹豐(feng) 二年(1852年),知縣哈甸豐(feng) 和地方紳士孔廷俎、馬廷偉(wei) 等人對大雅書(shu) 院進行了修繕。同治四年(1865年),大雅書(shu) 院毀於(yu) 戰火。

  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時的大通知縣,湖南湘鄉(xiang) 人黃仁治多方籌款,派地方紳士董侯選、教諭梅魁、貢生張錦文、附生張海鯉等人,在大雅書(shu) 院的舊址上重新修建書(shu) 院,並更名為(wei) 崇山書(shu) 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崇山書(shu) 院毀於(yu) 戰亂(luan) 。第二年,知縣史文光籌款,統帶祥子營、何得彪捐資,重建了崇山書(shu) 院,後又被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時的知縣,福建侯官人萬(wan) 鍾騄申請公款,在大通縣城西關(guan) 創辦了泰興(xing) 書(shu) 院,先後聘請大通縣貢生梅汝賡和西寧舉(ju) 人蔡廷基為(wei) 主講,嶽樹聲擔任書(shu) 院訓導。

  在大通三川書(shu) 院的影響下,青海地區又相繼創辦了8所書(shu) 院,有今西寧城區的湟中書(shu) 院、五峰書(shu) 院,湟源的海峰書(shu) 院,樂(le) 都的鳳山書(shu) 院,循化的龍支書(shu) 院,以及大通的大雅書(shu) 院、崇山書(shu) 院和泰興(xing) 書(shu) 院。大通也成為(wei) 青海曆史上創辦書(shu) 院最多的地區。這些書(shu) 院具有明顯的官學印記,書(shu) 院的負責人叫“山長”,由官府委任。書(shu) 院的辦學經費除地方鄉(xiang) 紳募集以外,主要由官府撥款支付。

  清代是青海地區學子參加科舉(ju) 考試最多的時代,據研究者賈偉(wei) 和李臣玲統計,清代青海東(dong) 部地區參加殿試、鄉(xiang) 試的舉(ju) 人有432人,其中西寧城區最多,有274人,但大都出自外來官宦人家,其次就是大通縣,有66人,占到總人數的七分之一,這都得益於(yu) 大通縣先後創辦的這些書(shu) 院。

  1905年,盛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ju) 考試廢除,清政府實行“廢科舉(ju) 、興(xing) 學堂”教育改革,書(shu) 院全部改為(wei) 新學堂,大通縣泰興(xing) 書(shu) 院也改為(wei) 大通縣高級學堂,1911年建立民國後改為(wei) 大通縣第一高級小學。西寧市區的湟中書(shu) 院到1906年改為(wei) 新式學堂,成為(wei) 青海地區最後一個(ge) 書(shu) 院,當時湟中書(shu) 院的山長是大通縣人謝以剛。因此青海地區的書(shu) 院教育開端於(yu) 大通之地,終結於(yu) 大通之人。

  書(shu) 院教育注重道德修養(yang) ,將知識傳(chuan) 授、學術研究與(yu) 品性修養(yang) 、人格完善有機結合在一起,它對學風士氣、民俗風情的培植,國民思維習(xi) 慣、倫(lun) 常觀念的養(yang) 成等都具有積極意義(yi) 。書(shu) 院教育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清代文教晚開的青海地區學不加進、業(ye) 不加修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提倡文化教育的風氣逐漸流行,對培養(yang) 人才和引導社會(hui) 文明風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不會忘記

    這裏,正在進行青海省委省政府首次記大功獎勵頒授儀式——表彰為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王光謙、史培軍兩位同誌。 [詳細]
  • 青海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突出貢獻獎

    2月15日,記者從青海省教育廳了解到,在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執行委員會公布的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名單中,青海省作為全國僅入選的4個賽區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