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雲南迪慶:“非遺”黑陶薪火相傳促發展

發布時間:2023-09-01 10: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我兒(er) 子拉茸肖巴大學畢業(ye) 後,執意回家燒製黑陶,現在他的技術超過我了。”29日,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市尼西鄉(xiang) 的藏族黑陶(下稱“黑陶”)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當珍批初如說是。

  迪慶州位於(yu) 雲(yun) 南、四川、西藏交匯處。當珍批初家所在的尼西鄉(xiang) ,曾是茶馬古道進藏的必經之路。該鄉(xiang) 以燒製黑陶而聞名,2008年,陶器燒製技藝(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名錄。


圖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當珍批初為(wei) 胚體(ti) 塑形。 黃興(xing) 鴻 攝

  當珍批初介紹,他是家族裏第七代黑陶燒製師,7歲從(cong) 藝,至今53歲一直從(cong) 事該職業(ye) 。每月燒製一批約70件器物,包括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爐、酥油燈等。

  出生於(yu) 1992年的拉茸肖巴,9歲開始跟爺爺格瑪定主學習(xi) 燒製黑陶,2012年他考入雲(yun) 南民族大學讀書(shu) ,畢業(ye) 後決(jue) 定回家與(yu) 黑陶打交道。“家人當初希望我考公務員或留在大城市發展,不過後來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拉茸肖巴介紹,他從(cong) 小就喜歡黑陶,上大學後打開了眼界,想通過創新讓黑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


圖為(wei) 拉茸肖巴在精心打磨杯子胚體(ti) 。 黃興(xing) 鴻 攝

  傳(chuan) 統的黑陶製作主要分選料、加工、燒結三大步驟。原料是當地的紅土,胚體(ti) 塑形主要使用木製工具拍打完成,之後將曬幹的紅泥胚置於(yu) 空地上用柴火燒至黑亮如漆。

  “柴燒成品率約75%,我也嚐試用電燒、氣燒,成品率可達95%。”拉茸肖巴介紹,他不斷改進原料,使黑陶成品更為(wei) 潤滑;不斷豐(feng) 富器型,使其集實用性、觀賞性、工藝性為(wei) 一體(ti) ;加入體(ti) 驗項目,滿足遊客的需求。

  “十幾年前,尼西一帶僅(jin) 有少數幾戶人家燒製黑陶,現在有超過90戶在燒製。”拉茸肖巴解釋,這與(yu) 黑陶成為(wei) 國家級“非遺”產(chan) 品及當地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密不可分。


圖為(wei) 遊客參觀尼西黑陶產(chan) 品。 黃興(xing) 鴻 攝

  隨著遊客的增多,拉茸肖巴等黑陶從(cong) 業(ye) 者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去年,拉茸肖巴收入十餘(yu) 萬(wan) 元,今年旅遊複蘇來了不少遊客,全年收入預計達30萬(wan) 元。拉茸肖巴表示,他會(hui) 不斷鑽研黑陶燒製技藝,積極拓展市場,並申請評選“非遺”傳(chuan) 承人。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達摩魯卓介紹,迪慶州的黑陶、藏香、唐卡等“非遺”產(chan) 品,與(yu) 藏族民眾(zhong)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有不錯的市場基礎;隨著“旅遊+非遺”的興(xing) 起,進一步推動這些“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亦讓從(cong) 業(ye) 者實現增收,良性循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