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匯智聚合力 畫好“同心圓”

發布時間:2023-11-13 09:11:00來源: 西藏日報

  “丹增,去喝甜茶咯!” “哦拉索(藏語意為(wei) ‘好嘞’)!”

  紮囊縣德吉新村村民丹增,剛忙完家裏的雜活兒(er) ,上午的“約茶”時間也到了。村頭的茶館裏,茶友們(men) 陸續到齊,喝甜茶、曬太陽成了農(nong) 閑時節當地人最愜意的事。

  一身黑氆氌藏裝,頭戴“次仁金果”(金絲(si) 帽),操著一口地道的紮囊方言,要不是村裏人介紹,誰也看不出丹增其實並非“藏族大叔”。

  今年59歲的丹增原名張積成,祖籍青海。20歲那年,他跟著施工隊來到紮囊。“那時候條件艱苦,但工地上大夥(huo) 兒(er) 不分民族相互照應、親(qin) 如一家,後來在工地上認識了我的藏族媳婦,就在這兒(er) 紮下根啦!”丹增回憶說,過去這麽(me) 多年,村裏人互幫互助的情誼沒有變,民族團結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延續,村裏民族通婚家庭更多了。

  德吉新村多民族大家庭的日益融合,是紮囊縣“各民族相親(qin) 相愛,猶如茶與(yu) 鹽巴”的真實寫(xie) 照。前不久,西藏日報社全媒體(ti) 采訪組走進“氆氌之鄉(xiang) ”紮囊縣,在社區村落、機關(guan) 學校、產(chan) 業(ye) 項目地蹲點采訪,看到團結之花處處綻放、民族團結源遠流長,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更加緊密地抱在一起……

  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桑耶寺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訴說著藏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紮瑪止桑遺址,傳(chuan) 頌著金城公主入藏、漢藏聯姻的佳話……山南是藏文化的發祥地,而紮囊縣人文勝跡眾(zhong) 多,民族團結的曆史底蘊尤為(wei) 深厚。

  位於(yu) 桑耶鎮最繁華地段的金城街,正是以金城公主進藏曆史為(wei) 主題打造的一條商業(ye) 步行街。在這條步行街上,藏、漢、回等民族商戶經營的門店種類繁多,大家相處非常融洽,沿街路燈和牆體(ti) 上,用藏漢“雙語”書(shu) 寫(xie) 的民族團結標語格外醒目。每當民族節日來臨(lin) ,這裏的慶祝活動更是豐(feng) 富多彩。

  “通過深挖曆史資源,我們(men) 把金城街打造為(wei) 全縣民族團結示範點工程,將群眾(zhong) 日常生活與(yu)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結合,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既‘潤物細無聲’,又可學、可看、可感。”桑耶鎮副鎮長達瓦頓珠說。

  共育團結之花,功夫重在平時。走進桑耶社區居委會(hui) 大院內(nei) 的社區村史館,社區老支書(shu) 索朗次仁正在向參觀人員介紹陳列的舊物件。

  索朗次仁年近六旬,卸任村“兩(liang) 委”職務後,當上了社區講解員。不論是為(wei) 群眾(zhong) 宣講,還是給工作組介紹情況,他都能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娓娓道來。

  “民族團結是頭等大事!”索朗次仁說,社區要發展進步,不做好民族團結的教育引導,啥都幹不成!

  索朗次仁告訴記者,桑耶社區的《居民公約》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wei) 最重要的內(nei) 容,貫穿社區各項工作中。“每年春節和藏曆新年,邀請外地務工人員一起吃‘古突’、過新年的社區居民不在少數呢!”他說。

  桑耶鎮作為(wei) 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映照了紮囊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新成效。近年來,紮囊縣建成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居)1個(ge) 、模範鄉(xiang) (鎮)1個(ge) 、多民族和諧街道(社區)1個(ge) ,全縣還命名215個(ge) 單位和家庭為(wei) 縣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模範家庭。

  用心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紮囊縣各族群眾(zhong) 守望相助已經蔚然成風。

  宣傳(chuan) 教育全覆蓋,培根鑄魂凝聚思想共識

  今年迎來50周年校慶的紮囊縣中學,作為(wei) 山南市縣域中學中的佼佼者,其升學率在山南市乃至全區都小有名氣。

  今年紮囊縣中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校慶主題,將這場具有紀念意義(yi) 的活動,變成了一堂全校師生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課堂”。“越是在重要的節慶或者場合,越要把民族團結放在首位。”談起校慶活動的主題,學校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瓦旦增如是說。

  近年來,在紮囊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全縣教育係統大力實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好班級”“好宿舍”“好學生”等創建行動,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我們(men) 的節日”等活動,實現了在校學生全覆蓋。

  在學校課堂之外的農(nong) 牧區,以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以前別說是村民,就連我們(men) 的村幹部都講不好普通話,成為(wei) 大家學習(xi) 政策、落實工作中的最大短板。”德吉新村村委會(hui) 主任羅布索巴的一番話,道出了過去基層幹部群眾(zhong) “難過語言關(guan) ”的苦惱。

  為(wei) 此,紮囊縣充分發揮駐村幹部、第一書(shu) 記、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深入群眾(zhong) 的優(you) 勢,不斷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力度,僅(jin) 今年,全縣就開展村(居)學習(xi) 培訓694場次、受益群眾(zhong) 5704人次。“現在,村幹部用普通話交流學習(xi) 、開展工作,已經是很平常的事了!”羅布索巴自豪地說。

  同時,全縣紮實推進“五個(ge) 認同”增進工程,通過開展主題宣講、共度民族節日等活動,進一步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基層基礎。敏珠林寺以全區宗教界深入開展“三個(ge) 意識”教育為(wei) 契機,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教育基地,引導僧眾(zhong) 踐行愛國愛教優(you) 良傳(chuan) 統。

  共住共學共事,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位於(yu) 雅江北岸的藏草萬(wan) 畝(mu) 植物種苗繁育基地,是紮囊縣引進的自治區重點生態產(chan) 業(ye) 。該項目落地以來,在促進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麵成效顯著。

  來自內(nei) 蒙古的喬(qiao) 佳星,是該基地的技術指導員,負責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提供苗木種植、養(yang) 護方麵的技術指導。看著前來務工的群眾(zhong) 都能熟練掌握樹木栽植、樹苗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喬(qiao) 佳星覺得成就感滿滿。

  “在工作上我給他們(men) 技術指導,但在生活中,當地的幹部群眾(zhong) 給了我很多關(guan) 照。”喬(qiao) 佳星說,當地群眾(zhong) 平日裏帶到工地上的點心茶水總會(hui) 有他一份,大家知道他的家鄉(xiang) 內(nei) 蒙古也有賽馬傳(chuan) 統,輪著邀請他參加各村的望果節觀看賽馬活動,這樣的民族情誼讓喬(qiao) 佳星覺得紮囊就是他的第二故鄉(xiang) 。

  為(wei) 增進與(yu) 援藏省市的交往交流,近年來,紮囊縣依托對口援藏資源,加強與(yu)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組的對接,采取兩(liang) 地雙向互動交流方式,深入開展了“友好對接一批”“就業(ye) 援助一批”“專(zhuan) 業(ye) 培訓一批”工作計劃。截至目前,全縣各族幹部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赴區內(nei) 外學習(xi) 12次,進一步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心手相牽,團結奮進。民族情就像滋潤雅礱河穀的雅魯藏布江,讓“氆氌之鄉(xiang) ”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