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這裏就是我們的家”——昌都市第二兒童福利院見聞

發布時間:2023-11-23 10:52:00來源: 西藏日報

  穿過昌都市區進入214國道,記者來到了位於(yu) 昌都市卡若區俄洛鎮曲尼村的昌都市第二福利院。

  進入福利院的大門,一陣陣嬉鬧聲不絕於(yu) 耳。

  昌都市第二兒(er) 童福利院院長解軍(jun) 鋒詳細介紹道:“我們(men) 昌都市第二兒(er) 童福利院是2017年投入使用的。目前,全院共有幹部職工76名,收養(yang) 孤兒(er) 443名,其中,集中收養(yang) 230名、寄養(yang) 213名。院內(nei) 設施齊全,有室外遊樂(le) 場、活動室、閱覽室、舞蹈室、電教室、宣泄室、理發室等各類設施,全方麵地保障我們(men) 院兒(er) 童的身心健康”。

  記者走進了孩子們(men) 的宿舍,每套房子都設計得別具一格,並且運用“8+1”的形式,讓一名“媽媽”照看8名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兩(liang) 室一廳的房子搭配濃濃的藏式裝修風格,讓每個(ge) 孩子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men) 福利院的孩子學習(xi) 成績普遍很好,好像他們(men) 憋著一股‘勁’用在學習(xi) 上,你看這些獎狀都是孩子們(men) 在學校時得到的。”解軍(jun) 鋒指著宿舍牆上滿滿的獎狀自豪地說。

  這些獎狀,宿舍的每個(ge) 孩子都有。孩子們(men) 身著幹淨的藏裝,並排坐在一起,略帶羞澀地看著解軍(jun) 鋒介紹。

  在滿牆的獎狀中,卓瑪次仁的數量最多,他的各類榮譽證書(shu) 更是擺滿壁櫥。據了解,卓瑪次仁是3年前來到昌都市第二兒(er) 童福利院的,6年前家裏的父母相繼病逝,那時的卓瑪次仁尚且年幼,他的叔叔便把他接過去照看。在照看期間,叔叔無意間知道了福利院的事情,經過多方谘詢,了解了福利院的情況。而且他自己本就育有一子,經濟情況並不樂(le) 觀,決(jue) 定將卓瑪次仁送到福利院,他覺得在那裏,卓瑪次仁一定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經過叔叔的勸導,卓瑪次仁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zheng) ,最終來到了昌都市第二兒(er) 童福利院。“剛開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讓我無時無刻不想回叔叔家。但是,‘阿媽’次仁卓瑪每天會(hui) 開導我,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這讓我又一次有了家的感覺。現在,我就想待在這裏,這就是我的家,這裏有我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現在的我很幸福。”卓瑪次仁真摯地說。

  “我以後要幫助更多像我們(men) 這樣的孩子。”“我要當兒(er) 科醫生,幫助更多小孩擺脫病魔的困擾。”“我要當曆史學家,到全國各地旅遊和學習(xi) ,然後把我學到的知識教給福利院的弟弟妹妹們(men) 。”孩子們(men) 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此刻的他們(men) 無比快樂(le) 。

  臨(lin) 別之際,解軍(jun) 鋒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men) 一批又一批地升學畢業(ye) ,我也總有一天會(hui) 退休回老家,我希望他們(men) 記得我,希望他們(men) 記得養(yang) 育他們(men) 的‘媽媽’,記得兒(er) 時的玩伴,相互扶持,希望他們(men) 永遠記得,這裏是他們(men) 的家,要常回來看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