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圖評】從不忘本來中獲得開辟未來的力量
聽,曆史的回聲……
一顆元謀人牙齒化石、一塊藍田人下頜骨化石、一個(ge)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我們(men) 的凝望中,鴻蒙初辟,祖先越過百萬(wan) 年向我們(men) 走來。
吹響一支賈湖骨笛,感應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
打磨一塊紅山玉龍,以蜷曲的姿態孕育早期文明的雛形。
輕撫一片殷墟嵌綠鬆石甲骨,中華文明從(cong) 祖先的心裏流傳(chuan) 到我們(men) 指尖,刻骨銘心。
仰望一棵三星堆青銅神樹,古蜀文明溝通天地的神往,何嚐不是你我仍在追尋答案的“天問”?
描摹一幅人物禦龍帛畫,生而為(wei) 人,死後成仙,生死之間,禦龍而行,一筆一畫中,讀懂楚人的生死觀。
閱讀三萬(wan) 七千多枚裏耶秦簡,平民小吏見諸尺牘,看到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和時光。
攜一方“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錦護臂,佇(zhu) 立沙海古道,遙望東(dong) 風和西風在此相遇,吹拂至今。
臨(lin) 寫(xie) 王羲之《蘭(lan) 亭序》神龍本,雅集會(hui) 稽山陰,一觴一詠,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懷抱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旁觀李白醉吟慨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展開文徵明《前後赤壁賦卷》,登上蘇軾的扁舟,夜遊赤壁,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馱一隻元代青花鳳穿牡丹紋罐,隨馬幫穿行茶馬古道,登上雪域高原,安放於(yu) 布達拉宮大殿之上。
撫摩《天妃靈應之記》碑,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見證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崛起。
拂去圓明園十二生肖獸(shou) 首銅像上的塵埃,回望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歲月,直麵“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深刻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動因。
雲(yun) 遊南湖紅船,見證百年大黨(dang) 從(cong) 建黨(dang) 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今天帶領人民創造著舉(ju) 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引領千秋偉(wei) 業(ye) 的壯闊航程奮勇向前。
博物館,曾經的繆斯神廟、宮闈禁苑,如今的公共空間,從(cong) 權貴私藏走向大眾(zhong) 共享,披沙瀝金,鉤沉拾遺,抖落曆史的塵埃,守護古老文明,解讀文物遺跡,服務社會(hui) 大眾(zhong) ,釋放博物館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形卻深遠的。
自1905年張謇創辦江蘇南通博物苑以來,中國博物館事業(ye) 走過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曆程。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liang) 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全國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yi) 人次增長至12億(yi) 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yi) 人次。可以說,逛博物館,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新時代,如何更好地釋放博物館的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一個(ge) “活”字,說透了方法。
隨著數字技術在博物館策展和展陳中的應用與(yu) 迭代更新,本文開篇中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體(ti) 驗正在逐漸成為(wei) 可能。打開全國“數字博物館地圖”,可以用街景視角對全國1400多家博物館進行智慧搜索和遊覽路線設計;三星堆考古發掘全程直播,“火鍋”“憤怒的小豬”“奧特曼”“諸葛亮”“機器狗”,每次“上新”開“盲盒”,總能“火出圈”;5G+AR技術的應用,實現了“人在古人畫中遊”的夢想,一場《唐宮夜宴》舞、一場“絲(si) 路美地”數字敦煌展,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幾可亂(luan) 真;AR、VR、三維影像製作等技術的加持,再現了宋朝人的“慢生活”,文人雅集、呼朋引伴……數字化創新讓博物館更容易接近和參與(yu) ,人們(men) 在博物館裏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觸手可及的曆史與(yu) 文明。
進一步思考,酷炫技術包裝、“爆紅出圈”固然是必要的,但隻有持續提升博物館的受眾(zhong) 意識、服務意識,深入挖掘展品背後的文化價(jia) 值和曆史內(nei) 涵,才能幫助參觀者從(cong) “看熱鬧”變成“看門道”。博物館是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戰略夥(huo) 伴,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包括人類社會(hui) 文明的傳(chuan) 承和延續,在這方麵,作為(wei) 曆史文化載體(ti) 的博物館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ou) 勢和力量。
還記得巴米揚大佛嗎?21年前,一聲巨響,化為(wei) 灰燼。為(wei) 避免再遭厄運,一批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珍藏文物被送出國,顛沛流離。2017年至2020年,這批珍寶在中國多地巡展,“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絲(si) 路秘寶——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珍品”“器服物佩好無疆——東(dong) 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文明的回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北京、敦煌、成都、南京、鄭州、深圳、長沙、香港等地接力守護。2021年,故宮博物院還公布了《關(guan) 於(yu) 共同推動保護阿富汗文化遺產(chan) 的倡議書(shu) 》。我們(men) 看到,兩(liang) 個(ge) 古老的文明惺惺相惜,用文明的力量守護文明。
綿延交錯的時空中,博物館靜靜矗立,示意來處,遙指去向。置身“活起來”的曆史,思接千載、視通萬(wan) 裏,我們(men) 總能得到“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啟迪,從(cong) 不忘本來中獲得開辟未來的力量。踏上新征程,我們(men) 需要充分釋放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與(yu) 可及性創新、通過教育進行社區建設的力量,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wei) 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新利平台 文/李元梅 圖/許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自主申報+推薦 快來參加首屆全國博物館誌願服務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動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日,首屆全國博物館誌願服務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動在北京會場啟動。[詳細] -
讓文物說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詳細] -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在武漢舉行
5月13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8日在位於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開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