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圖評】西藏曆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賦能鄉村振興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中華曆史文脈浩浩湯湯,西藏曆史文脈亦是包含其中的瑰寶遺珍。
6月11日是第17個(ge)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主題為(wei) “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西藏曆史文脈如何相接相融於(yu) 現代生活?
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
“一個(ge) 城市的曆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千年古城拉薩如何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煥發新的生命力?
“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要結合自己的曆史傳(chuan) 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nei) 凝聚人心。”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拉薩探索著一條時代共進、人民共享的文保之路。
文物古跡隻有融入現代社會(hui) ,融入當下生活,才能在曆史與(yu) 時代的互動中獲得重生。在這個(ge) 過程中,城市規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拉薩市先後頒布實施了《拉薩市城市總體(ti) 規劃(2009—2020)》《拉薩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拉薩市老城區保護條例》《拉薩市八廓街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使文物保護工作有了科學、規範、具體(ti) 的依據。西藏和平解放71年來,黨(dang) 和國家投入資金17.87億(yi) 元,先後實施了4次古城保護工程,修訂曆史城區保護範圍、進行特殊維修維護、拆除與(yu) 曆史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實施古城道路、供暖、電力、給排水管網改造工程,完善消防、環衛設施,修建城市文化景觀、塑造城市文化品位,使古城基礎設施、居民居住環境、古城特色風貌和曆史文化街區得到有效保護和提升。此外,拉薩古城的活態文化氛圍,遺產(chan) 和人鮮活的關(guan) 係,以及浸潤在遺產(chan) 空間中人的精神特質是這座古城吸引世人的遺產(chan) 價(jia) 值,認識和延續這一價(jia) 值是今後拉薩古城保護的關(guan) 鍵。
如今,俯瞰拉薩,巍峨壯麗(li) 的布達拉宮、佇(zhu) 立如初的大昭寺、見證千年漢藏“歡好之念永未沁絕”的唐蕃會(hui) 盟碑、威嚴(yan) 肅穆的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時空交融的古建大院,與(yu) 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並肩而立。漫步八廓街,百年老店“夏帽嘎布”、老光明崗瓊甜茶館、瑪吉阿米藏餐吧、第七意識藏服體(ti) 驗館……4195家各民族百姓經營的商業(ye) 網點,分布在35條四通八達的街巷中,“常青樹”與(yu) “雨後春筍”比鄰而立;居民、商販、遊客、傳(chuan) 承人、創業(ye) 者、朝聖者……人流如織、生機湧動,世俗與(yu) 信仰和諧相融,人們(men) 為(wei) 更加美好的生活奮鬥奔波的景象蘊藏著古城拉薩千年跳動的脈搏。
非遺傳(chuan) 承:文脈賡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蘊藏著相當豐(feng) 富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而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傳(chuan) 統鄉(xiang) 村。”非遺項目與(yu) 其根植之地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化共生關(guan) 係,西藏如何弘揚和“盤活”傳(chuan) 統文化,在賡續文脈的同時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為(wei) 非遺項目點讚,彰顯黨(dang) 中央對傳(chuan) 承發展非遺的高度重視和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關(guan) 懷期望,鋪展開新時代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畫卷。《關(guan) 於(yu) 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通知》《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意見》的印發,為(wei) 今天和未來的非遺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內(nei) 涵,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目標。
近年來,西藏非遺活態傳(chuan) 承與(yu) 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及村民致富。2019年,“文香故裏”尼木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項目全麵啟動,著力構建以“一個(ge) 中心、五大體(ti) 係”為(wei) 架構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ti) 係;截至2021年,西藏唐卡年產(chan) 值已突破2億(yi) 元,西藏自治區非遺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唐卡之都畫院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累計培養(yang) 超過百名來自基層的貧困戶子女;每年“藏戲演出季”,龍王潭公園成了西藏非遺活態傳(chuan) 承與(yu)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窗口”,也成為(wei) 西藏153支民間藏戲隊向往的舞台;“至真至味、回歸自然——拉薩鄉(xiang) 村旅遊體(ti) 驗之旅”“非遺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人文+生態+產(chan) 業(ye) 遊”“紅色愛國遊”“紅色研學之旅”等一係列旅遊產(chan) 品,拉動西藏旅遊經濟內(nei) 循環。截至目前,西藏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00項、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668個(ge) 、非遺工坊121家,2021年,非遺工坊直接帶動就業(ye) 2000餘(yu) 戶3000餘(yu) 人,人均月收入達3000餘(yu) 元。一係列生動的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創新實踐,激活一池春水,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新動力。
曆史是一個(ge) 傳(chuan) 承積累的過程,現在與(yu) 未來都是對曆史的延伸。新時代,需要在文物保護上做到與(yu) 時代共進、為(wei) 人民共享,在非遺傳(chuan) 承中實現文脈賡續,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千年古樹”一般根深葉茂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生發出熠熠生輝的“新芽”,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新利平台 文/李元梅 圖/許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小西圖評】銘記為夢想奮進的青春 書寫精彩的人生答卷
伏案苦讀,十年寒窗,一朝功成。2022年1193萬莘莘學子迎來高考這場人生大考,為夢想奮力一搏。 [詳細] -
【小西圖評】為更加美好的中國打拚 好青年為新時代作答
從古至今,無論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情懷,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讚歎,亦或是“少年強則國強”的時代定律,都是中華民族不變的信念。 [詳細] -
【小西圖評】讓青春之花綻放新時代
青年有理想、青年有活力,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朝氣的一部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