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三訪巴青縣,感受新變化
最近,我看到一則有關(guan) “巴青縣全力推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報道,不由得想起過去三訪藏北巴青縣,感受新變化的往事。
2021年,我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高原撿拾車誌願服務組一行,來到闊別多年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東(dong) 三縣之一的巴青縣,向牧民群眾(zhong) 發放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巴青縣,最大感受莫過於(yu) 對這片土地所發生巨大變化的無比驚喜!
巴青縣隸屬於(yu) 那曲地區(現那曲市),位於(yu) 藏北高原東(dong) 部,怒江上遊。這裏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巴青,在藏語裏意為(wei) “大帳篷”,是因這裏曾搭建過一頂可容納數百人的大牛毛帳篷。
如今,走進巴青縣,看到的已不再是人們(men) 印象裏的騾馬道上的泥巴路,而是一條平坦而寬闊的柏油公路。
但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巴青縣沒有一裏公路,一輛汽車,交通運輸全靠人背畜馱。
西藏和平解放後,修通了那曲經巴青縣到昌都的公路(即黑昌公路),從(cong) 此結束巴青沒有公路的曆史。
驅車前往巴青縣的公路上,我看到,這裏硬化的柏油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偏遠牧區。在公路兩(liang) 旁,一棟棟藏式新建築拔地而起,一輛輛打扮得花花綠綠的私家汽車、拖拉機和眾(zhong) 多的摩托車不時從(cong) 眼前掠過……
這是“草原英雄”布德故居(唐召明提供照片)
我最早了解巴青縣是從(cong) “草原英雄”布德開始的。那是1988年1月15日至23日,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hui) 在拉薩召開。在采訪中,我認識了一直戴著墨鏡的布德,並被他的事跡深深感動。
時間追溯到1959年1月6日,一夥(huo) 叛匪包圍了藏北草原的紅旗林場,敵眾(zhong) 我寡,形勢危急,青年工人布德突圍出去給解放軍(jun) 送信,不幸落入叛匪魔掌。英勇的布德被叛匪捆綁著,他一低頭,把藏在胸前的情報嚼進嘴裏。叛匪一無所得,便活生生挖去布德的兩(liang) 隻眼睛……
這是布德生前與(yu) 家人合影照(唐召明翻拍照片)
西藏民主改革後,布德擔任過巴青縣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等職務,多次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等多位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親(qin) 切接見,曾被中央軍(jun) 委授予“草原英雄”榮譽稱號。
1990年,我第一次來到“草原英雄”布德的家鄉(xiang) 。那是因為(wei) 1989年11月26日至1990年4月的150多天時間裏,藏北草原4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連遭126場大雪襲擊,那曲地區的巴青、嘉黎、那曲、比如、班戈、文部等地在內(nei) 的八個(ge) 縣(處)有16萬(wan) 多人被大雪圍困,近400萬(wan) 頭(隻)牛羊掙紮在死亡線上。滿山遍野躺滿了各類牲畜的屍骸,僥(jiao) 幸活下來的牛羊,在它同類的屍骸上,吃力地啃著凍得硬邦邦的皮肉。曾幾何時,牛羊也變成了食肉動物。
這是巴青縣一位牧女在雪災中為(wei) 饑餓的幼畜進行補飼,以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唐召明1990年攝)
隨著牲畜一隻隻倒下,寄托著牧民希望的牛羊頃刻間化為(wei) 烏(wu) 有,牧民的心碎了……
從(cong) 災區傳(chuan) 來一封封特急電報,火速送到那曲、拉薩、北京,通過廣播、報紙,雪災的消息傳(chuan) 遍全國。
旋即,首都北京來電,中央派運輸機救災空投物資。3月27日,銀鷹展翅藏北高原,給被大雪圍困的牧民投下了糌粑、青稞、燃料、衣物和雪鏡等必需品。不幾日,中央又電令兩(liang) 架“黑鷹”直升飛機投入到緊張的抗災救災工作中。
這是救援的直升飛機正在降落災區巴青縣(唐召明1990年3月26日攝)
我作為(wei) 新華社西藏分社的一名攝影記者,乘坐其中一架“黑鷹”直升飛機從(cong) 拉薩飛赴到巴青縣災區采訪,並去看望了“草原英雄”布德。
布德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心卻是明亮的。據說,他住在村裏,平日裏騎一匹神奇的馬,從(cong) 村裏到縣裏上班,從(cong) 未迷過路。村前有一條河,河上沒有橋,布德自己出錢架了一座橋。除了一頂鴨舌帽和一副墨鏡,布德和普通牧民沒什麽(me) 區別。
1997年,我第二次來到“草原英雄”布德的家鄉(xiang) 。那是因為(wei) 我受《www.easyfundingllc.com》雜誌社之邀,前往西藏為(wei) “62項援建工程” 拍攝畫冊(ce) 圖片,其中就包括巴青縣水電站的建設工程。
20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和全國各省市在繼80年代的43項援建工程後,又一次進行了62項援建工程,再次使藏北乃至整個(ge) 西藏奏響現代經濟建設的華彩樂(le) 章。
回顧62項工程,不得不提及藏北高原巴青、申紮和聶榮的三座縣水電站建設。這三座水電站的建成,不僅(jin) 結束了當地群眾(zhong) 祖輩依靠酥油燈照明的曆史,更重要的是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
我在藏北高原欣喜地看到,許多群眾(zhong) 屋裏的燈亮了,許多地方有了新的文化設施,許多學生搬進了新教室……
據介紹,1994年9月10日,吉林省所援建的巴青縣水電站工程開工,吉林省派出最傑出的施工隊伍,來到巴青縣水電站工地進行施工。
這是巴青縣水電站機房人員在工作。該水電站由吉林省所援建(唐召明1997年攝)
1994年至1995年之交,偏偏又遇上了那曲地區曆史上少有的大雪災,藏北千裏雪飄,冰凍層都在1米以上。為(wei) 保證工期和施工質量,吉林施工隊大膽采用人工加熱和添加防凍劑等工藝,成功打出了合格的混凝土。至今工人們(men) 披風冒雪,奮戰工地的場景,仍深深印刻在當地群眾(zhong) 的記憶之中。
1995年8月,巴青縣水電站竣工。這座電站工期最短,前後隻用了10個(ge) 月,被當地人稱為(wei) “吉林速度”;這座電站造價(jia) 最低,節約原設計資金27.35%,但絲(si) 毫沒有影響質量,又被稱為(wei) “吉林質量”。這座年發電量為(wei) 380萬(wan) 千瓦小時的電站建成後,解決(jue) 了整個(ge) 縣城的生產(chan) 和生活照明用電,為(wei) 巴青縣的經濟振興(xing) 奠定了基礎。巴青縣的財政收入1993年時隻有數千元,電站建好後的1995年當年就躍為(wei) 30多萬(wan) 元,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於(yu) 是人們(men) 又稱之為(wei) “吉林效益”。
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誌願組服務人員在巴青縣指導牧民群眾(zhong) 安裝高原撿拾車(唐召明2021年9月14日攝)
2021年,我第三次來到“草原英雄”布德的家鄉(xiang) 。那是我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高原撿拾車誌願服務組一行,來向牧民群眾(zhong) 發放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
這是巴青縣新建的集貿市場一角(唐召明2021年9月14日攝)
這次我在巴青縣興(xing) 奮地看到,巴青縣近年來結合區域優(you) 勢,立足資源稟賦,把做強巴青犛牛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把做大巴青蟲草作為(wei) 壯大藏醫藥產(chan) 業(ye) 的突破點,同時大力發展手工業(ye) ,走好“以資源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產(chan) 業(ye) 促發展”之路。
目前,巴青縣境內(nei) 有9個(ge) 規劃光伏發電基地,分別為(wei) 巴青縣崗切鄉(xiang) 光伏場址、貢日鄉(xiang) 光伏場址等,計劃總投資250億(yi) 元,規劃總裝機容量為(wei) 5000兆瓦。圍繞“六大產(chan) 業(ye) ”,巴青縣合理布局,優(you) 化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規劃建設一批適合本地的高原特色生物、清潔能源、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綠色工業(ye) 、現代服務業(ye) 、數字經濟等產(chan) 業(ye) ,同時推動牧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做大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
近年來,巴青縣還積極開展道路建設工作,合理布局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建設,使交通通達能力更強,有效推動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十三五”期間,巴青縣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2.7億(yi) 元,10個(ge) 鄉(xiang) 鎮全部建成通鄉(xiang) 柏油路並投入使用,建製村通暢工程累計實施56個(ge) ,其餘(yu) 小型交通項目25個(ge) ,改建公路達505公裏,鄉(xiang) 鎮通暢率為(wei) 100%。
這是巴青縣中學新貌(唐召明2021年9月14日攝)
此外,從(cong) 2003年以來,巴青縣中學年度初中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均在那曲市名列前茅,2019年榮獲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ti) 。為(wei) 促進就業(ye) ,2021年,巴青縣還開展了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1522人次,實現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8465人、增收7206萬(wan) 元,並舉(ju) 辦了2021年巴青縣首屆農(nong) 牧民職業(ye) 技能大賽等活動。
三次探訪巴青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就是一個(ge) 充滿勃勃生機的巴青縣,一個(ge) 充滿希望和活力的藏北草原。(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藏北這片“精神高地”
自30年前我從西藏調到北京,從身體到心靈,一直沒有中斷和西藏的聯係。我先後幾十次進藏,其中一半多時間是來到“世界屋脊的屋脊”藏北高原采訪。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聖湖”納木錯科考日記
自古以來,人們用數不清的詩篇稱頌南國的桂林山水和東海之濱的西子湖。殊不知,令許多人望而卻步的藏北高原上,也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聖湖”納木錯。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草原尋“寶“記
不久前,我驚喜地獲悉,藏北草原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在班戈縣開館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