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憂國”——120年前西藏那場英勇的反侵略戰爭
圖為(wei) 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喜饒尼瑪提供)
冬去春來,2024年悄然而至。有同仁談到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鬥爭(zheng) ,始憶及1904年到現在2024年,恍然已經120周年了,讓人感慨。曆史從(cong) 不遙遠,也從(cong) 未遠去。我長期研究西藏地方近代史,對那段曆史並不陌生。往事曆曆,歲月不居,似乎隻是一轉眼的工夫,已是百餘(yu) 年光陰。當年西藏僧俗民眾(zhong) “位卑未敢忘憂國”,麵對強敵浴血奮戰,可歌可泣,始終縈繞心間自有難以忘懷者,若不訴諸文字,心下實感不快。
晚清時期,列強入侵。即使清軍(jun) 武裝力量的核心——八旗仍然以騎射為(wei) 主,隻有健銳營、火器營等少數精銳的近衛部隊編有火繩槍、抬槍、抬炮、劈山炮等老式火器,與(yu) 西方列強的近代化軍(jun) 隊形成了巨大的代差,遑論西藏地方倉(cang) 促間組織起來的抗敵武裝。
透過曆史的硝煙,我們(men) 好像還能看到1899年,英印方麵企圖拋開中國中央政府,尋求與(yu) 西藏地方政府單獨談判,以打開“通商”與(yu) 掠奪中國資源之路的囂張氣焰。這些殖民主義(yi) 者無視中國主權,高傲地數次寫(xie) 信給西藏地方。但是,事情並沒有向他們(men) 預計的方向發展。“傾(qing) 心內(nei) 向”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對此明確表態:未經中央政府的同意,西藏地方不能與(yu) 任何外國交往。他令人將這些信件原封退回。英國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02年夏,派出武裝人員屢屢侵入西藏崗巴宗等地,蠻橫要求中國派員到他們(men) 指定的地點重新商談通商劃界問題,遭到嚴(yan) 詞拒絕。
1903年12月12日,一支數千人的侵略軍(jun) 偷越則裏拉山口,拉開了英國第二次入侵西藏的序幕。西藏地方政府緊急調動藏軍(jun) 開赴前線,並動員全藏僧俗百姓支應兵差,保衛家園。麵對這支裝備有山炮、馬克沁機槍等的近代化軍(jun) 隊,西藏各族僧俗民眾(zhong) 拿起土槍、大刀、“烏(wu) 爾朵”(一種牧民放牧牛羊用的皮製工具,可以把雞蛋大小的石頭裹起來甩出去,用以驅趕或圍攏牲畜)勇敢地站了出來。拂去歲月塵沙,我依然被他們(men) 當年奮不顧身的勇氣所震懾。
一個(ge) 個(ge) 普通人,為(wei) 國家民族舍身赴義(yi) ,以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國家興(xing) 亡,匹夫有責”。他們(men) 大多數人的名字不為(wei) 人知,其英勇事跡卻並未被遺忘。
在這場反侵略戰爭(zheng) 中,麵對裝備精良的侵略者,西藏各族民眾(zhong) 沒有畏懼。至今,我仍為(wei) 曲米辛古(現亞(ya) 東(dong) 縣堆納鄉(xiang) ,當時屬江孜宗管轄)那場英軍(jun) 的“大屠殺”而憤慨。
1904年3月31日,狡猾的敵酋榮赫鵬玩弄詭計,在西藏地方軍(jun) 隊匆匆建起的掩體(ti) 前提出談判。與(yu) 此同時,英軍(jun) 卻偷偷地包圍了藏軍(jun) ,以重機槍、火炮對準了處在近距離內(nei) 的藏軍(jun) 。榮赫鵬在與(yu) 藏軍(jun) 代本拉丁色、朗賽林見麵時,提出藏軍(jun) 應將火槍的點火繩熄滅,以示誠意。疏於(yu) 警惕的藏軍(jun) 照辦了。不一會(hui) 兒(er) ,英軍(jun) 竟以密集的火力射向藏軍(jun) 。西藏官兵在突然襲擊麵前,表現出了英勇不屈的氣概,冒著槍林彈雨與(yu) 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最終,在這場背信棄義(yi) 的大屠殺中,近千名西藏軍(jun) 民(包括參與(yu) 談判的代本拉丁色)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曲米辛古的山泉。
曲米辛古的慘案激怒了西藏軍(jun) 民,抗英情緒越加高漲。4月9日,英軍(jun) 一支騎兵先遣隊在雜昌穀地,被西藏軍(jun) 民以土槍、土炮、滾木、飛蝗石等全殲。直到英軍(jun) 後續部隊趕來,在火炮、機槍掩護下,向藏軍(jun) 發起猛攻,於(yu) 11日占領江孜。這以後,大批藏軍(jun) 趕到,與(yu) 英軍(jun) 展開了激烈的爭(zheng) 奪戰,一度克複江孜,連英軍(jun) 頭目榮赫鵬也險些在藏軍(jun) 夜襲帕拉村時喪(sang) 命。尤為(wei) 值得一提的是工布民兵的英勇善戰。一次,在英軍(jun) 路過時,他們(men) 反穿羊皮襖,藏在羊群中。當英軍(jun) 騎兵跳下馬抓羊時,隨著一聲口哨,勇士們(men) 躍起揮刀,殺敵20餘(yu) 人。英軍(jun) 遂派兵圍攻南尼寺,以保證後勤線的暢通。侵略軍(jun) 用大炮轟開寺牆後,勇士們(men) 索性打開寺門,揮刀肉搏,鋒利的大刀往往把敵人連人帶槍一劈兩(liang) 段。英軍(jun) 以傷(shang) 亡120多人為(wei) 代價(jia) ,攻占了南尼寺,將寺廟洗劫一空後,放火燒毀。一首悲壯的民謠記載了此事並傳(chuan) 承至今:
阿達工布勇士,
砍落英軍(jun) 頭顱,
淌出鮮紅血漿,
染遍南尼石階。
5月3日,英軍(jun) 繼續向噶若拉的藏軍(jun) 陣地推進。這一行動分散了英軍(jun) 的兵力,為(wei) 藏軍(jun) 創造了消滅江孜英軍(jun) 的有利時機。5月5日黎明,一支千餘(yu) 人組成的藏軍(jun) 從(cong) 日喀則趕到江孜,對英軍(jun) 大本營發動了突然襲擊,幾乎全殲敵人。榮赫鵬在極度恐慌中倉(cang) 皇南逃,險些被生擒。藏軍(jun) 奪回了宗政府(炮台)及附近的幾個(ge) 村莊,形成了對英軍(jun) 大本營的包圍。
英國隨軍(jun) 記者坎德勒在其《拉薩真麵目》一書(shu) 中記載,在康馬“……幾十個(ge) 人敢向比他們(men) 大得多的力量發起進攻,不顧一切地全部戰死。幾個(ge) 強征來的農(nong) 民為(wei) 了保衛一個(ge) 村莊,也會(hui) 像古羅馬的愛國誌士一樣獻身”。①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最令人熱血噴湧,難以忘懷的是江孜保衛戰。
7月5日,在西藏地方政府拒絕接受撤軍(jun) 後,英軍(jun) 向江孜發起了攻擊。他們(men) 先用大炮猛轟,然後用機槍掩護步兵衝(chong) 鋒。據當年參加江孜保衛戰的兩(liang) 位老人回憶,敵人圍攻了幾天,一直打不上去。藏軍(jun) 還在夜裏下山偷襲敵人的營房。山上被斷了水源,他們(men) 便在晚上用繩子將人吊下去取水塘裏的汙水喝,甚至以尿止渴,擊退敵人的進攻。不幸宗山的火藥庫被敵人炮火擊中爆炸了,使藏軍(jun) 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當英軍(jun) 的炮火把圍牆轟塌,進攻之敵從(cong) 缺口蜂擁而上的險惡時刻,他們(men) 仍然堅持戰鬥,用石頭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經過三個(ge) 日夜的血戰,藏軍(jun) 一路從(cong) 北麵衝(chong) 下山,一路從(cong) 西南懸岩上用繩子墜下山,突出重圍,據守白居寺的八角大佛塔,一直戰鬥到最後的時刻,代本哲鱗和一部分士兵才撤離防線。②而一部分來不及突圍的藏軍(jun) ,則與(yu) 敵人徒手搏鬥,未及撤出的藏軍(jun) ,從(cong) 懸崖上縱身跳下殉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每每念此思此,都不禁熱淚盈眶。
英勇抗英的西藏勇士(四川民族學院郭重曦繪)
江孜失陷後,由於(yu) 種種原因,西藏軍(jun) 民大規模的反侵略鬥爭(zheng) 被迫中止,但零星戰鬥仍時有發生。十三世達賴喇嘛見英國人逼近拉薩,不願與(yu) 敵酋周旋,星夜出走內(nei) 地。英軍(jun) 於(yu) 8月3日占領了拉薩,但是日子很不好過,難以購買(mai) 糧食、貨物,還經常遭到襲擊。至今,西藏還傳(chuan) 頌著一位僧人奮不顧身,隻身闖入敵營,刺殺英國軍(jun) 官的故事。
西藏各階層僧俗百姓的繼續反抗,時刻威脅著入侵的英軍(jun) 。加上拉薩附近大雪封山,給養(yang) 斷絕,因此英軍(jun) 不得不確定9月15日為(wei) 撤出拉薩的最後期限。英軍(jun) 首領榮赫鵬曾直白地說道:“餘(yu) 在拉薩隻許居留一月半乃至兩(liang) 月,冬令前即須言旋。餘(yu) 既受此束縛,乃不得不加速進行條約之談判,而外表則仍行所無事,似有充分閑暇者。要之,餘(yu) 此時內(nei) 慌怯而外鎮定”。又說:“餘(yu) 因期限短促,殊有進退維穀之慨。”③
1904年9月7日(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在炮口和刺刀下,西藏地方政府中的部分官員和三大寺的代表被迫在布達拉宮與(yu) 英國人簽訂了不平等的《拉薩條約》。《拉薩條約》未經清中央政府的批準,是一個(ge) 以武力強加於(yu) 西藏地方的非法條約,沒有任何法律效力。英印政府清楚這一點,此後一直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強迫清朝政府承認它。
1904年西藏第二次抗英戰爭(zheng) 是西藏人民反擊侵略者的正義(yi) 戰爭(zheng) ,是中國人民爭(zheng) 取國家獨立總鬥爭(zheng) 的一部分。這場反擊英國武裝入侵的正義(yi) 鬥爭(zheng) 雖以失敗告終,但西藏僧俗民眾(zhong) 崇高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和不畏強敵的英勇氣概,讓更多的人懂得了個(ge) 人的命運與(yu) 民族的興(xing) 衰榮辱、與(yu) 祖國的存亡繼絕是分不開的,也更清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性。(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喜饒尼瑪)
注釋:
1.[英]埃得蒙·坎德勒著,尹建新、蘇平譯:《拉薩真麵目》[M],第100—101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餘(yu) 素:《清季'英國侵略西藏史》[M],第127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
3.[英]榮赫鵬、孫熙初譯:《英國侵略西藏史》[M],第207、237頁,西藏社會(hui) 科學院資料情報研究所,1983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抗戰烽火中的邊疆婦女馮雲仙
馮雲仙,又名雲先,藏名為格桑曲珍(也譯作格桑雀珍),生於1909年,藏族,西康巴安(今四川巴塘縣)人。[詳細] -
長征中的畢業典禮——記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爐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以後發展成中國醫科大學。[詳細] -
著名畫家吳作人的康定之行
1944年,對於中國著名畫家吳作人來說,似乎注定是個特殊的年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