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情滿玉樹 奮進逐夢——青海玉樹4·14抗震救災10周年發展振興紀實

發布時間:2020-04-15 10:38:00來源: 新華社

  通天河蜿蜒向東(dong) ,春風掠過雪山,吹向巴塘草原。10年後,當我們(men) 再次走進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曾經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經涅槃重生。黨(dang) 旗國旗映紅藍天,藏式新樓參差林立,商戶如雲(yun) ,城市如畫……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一景(4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回望10年,玉樹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與(yu) 對口支援的各方力量在三江源頭守望相助、攻堅克難,在重建家園、保護生態、振興(xing) 發展的征程中,造就了世人驚歎的“中國奇跡”。

  新時代 新玉樹 新生活

  6月有飛雪,氣溫常在零攝氏度以下,走兩(liang) 步頭疼氣喘,這裏是很多人眼中的“生命禁區”,也是40萬(wan) 玉樹兒(er) 女的家園。2010年4月14日,一場7.1級的地震讓24萬(wan) 多群眾(zhong) 陷入恐慌。

  震後第一時刻,黨(dang) 中央、國務院果斷決(jue) 策,及早謀劃重建新家園的大計,有序推進災後恢複重建各項工作。麵對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製約條件突出、生態要求高、基礎設施脆弱的“世界性難題”,青海省和全國各方支援力量團結一心,以“重建3年跨越20年”的決(jue) 心,創造了高寒地區的重建奇跡。

  10年間,巨大變化定格了玉樹發展的底色。市政規劃超前布局,淨水廠、汙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設備先進,渲染出低碳生活的綠色;在玉樹城市信息化服務平台,“天眼”工程精細管理,市民有求必應,描繪出晴朗生活的藍色;比高樓更高的,還有飄揚的國旗,處處映照出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心向黨(dang) 中央、感恩奮進的紅色。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寺全景(4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站在當代山上拍一張新玉樹“全景照”,紮曲河臂彎裏,色彩豔麗(li) 的藏式房屋由兩(liang) 麵山坡向穀地鋪開。畫麵由遠及近,四橫十六縱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穿藏袍的老奶奶達瓦卓瑪在廣場跳起鍋莊,海歸青年才仁俄賽在西餐吧調製一杯瑪格麗(li) 特,尕鬆紮西在街舞工作室隨律動扭動、活力滿滿……新玉樹作為(wei) 康巴地區宜居之城的魅力隨處可見。

  保生態 戰貧困 惠民生

  又到4月,已在城裏安家6年的多吉才仁回到治多縣立新鄉(xiang) 葉青村,站在山崗,把“風馬”撒向空中,為(wei) 逝去的親(qin) 友祈禱。他腳下的通天河依山勢“劃”出一道美麗(li) 曲線,匯入長江水係。

  感恩報國,就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玉樹,近10萬(wan) 群眾(zhong) 像多吉才仁一樣,懷著愛國愛家鄉(xiang) 的赤誠,徹底禁牧搬離草原;廣大農(nong) 牧民紛紛主動減少牲畜養(yang) 殖數量;1.8萬(wan) 牧民加入生態管護隊伍,守護“中華水塔”。

  高原環境殘酷,玉樹是青海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2015年,玉樹精準識別貧困人口3.5萬(wan) 戶11.24萬(wan) 人,占青海貧困人口的21.5%。

  脫貧攻堅的號角高亢嘹亮,東(dong) 西部協作的力量不斷凝聚。對口支援玉樹的北京市先後選派4批176名“造血”“扶智”幹部人才,送技術、授經驗、轉理念,並為(wei) 玉樹產(chan) 業(ye) 扶持、精準脫貧等落實對口支援資金26.63億(yi) 元。經過脫貧洗禮,玉樹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cong) 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2019年的5200元以上。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高原千畝(mu) 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當地群眾(zhong) 在扡插育苗(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阻斷貧困,根本靠教育。“我要考大學、學藏醫,像北京專(zhuan) 家一樣,攻克高原病、地方病。”玉樹州第二民族高級中學高三年級學生東(dong) 周才旦,依靠“15年免費教育”走出了治多縣治加村,但和許多回鄉(xiang) 就業(ye) 的年輕人一樣,他眼中的“前程”就在身後的家鄉(xiang) 。

  10年來,玉樹州累計投入20億(yi) 元實施各類教育項目,初升高升學率從(cong) 32%提高到98%,學前入園率從(cong) 3.5%提高到68%,而徹底改變命運的“異地辦班”“異地辦校”模式,惠及貧困學子數千人。

  聚力量 強精神 再奮進

  支部是堡壘,黨(dang) 員是旗幟,幹部是標杆。震後恢複正常生活的背後,帳篷社區25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和1000多麵黨(dang) 旗是群眾(zhong) 的“主心骨”;重建中征地拆遷,多頭對接群眾(zhong) 意願,基層幹部用汗水解開群眾(zhong) “心結”;在玉樹各項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中,黨(dang) 員幹部衝(chong) 在一線,當好群眾(zhong) 的“先鋒隊”。

  感恩奮進,是玉樹凝聚各族群眾(zhong) 力量的精神支點。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兒(er) 學校,學生們(men) 在進行課間活動(4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17年,在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落成當天,昂拉送來了親(qin) 手鑿刻3個(ge) 多月的黨(dang) 徽,他是雜多縣薩呼騰鎮鬧叢(cong) 村的瑪尼石匠,“玉樹變化這麽(me) 大,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這是我對黨(dang) 的心意!”

  2019年初玉樹雪災,受災較輕的稱多縣清水河鎮文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白尕召集31名黨(dang) 員開會(hui) ,將本村30萬(wan) 畝(mu) 草場借給已被大雪覆蓋的相鄰兩(liang) 村。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玉樹州堅持“黨(dang) 員多走動,群眾(zhong) 少出門”,嚴(yan) 格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措施,構築起防疫“紅色堡壘”。

  10年跨越,玉樹轉型發展,各民族幹部群眾(zhong) 秉持“永遠跟黨(dang) 走”“永遠跟祖國在一起”的精神信念。

  10年巨變,不變的是“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

  走進新時代,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玉樹各族兒(er) 女將繼續奮進逐夢,不斷續寫(xie) 壯麗(li) 篇章。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