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與舍:震後三年,九寨溝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九寨溝縣新建的五星級熊貓廁所。 蘇楊 攝
歸來的九寨溝景區諾日朗瀑布。 蘇楊 攝
往九寨溝景區深入走去,有一棵扁桃樹立在柏油路中間,車上行走右邊,下行走左邊——車來車往,它自巋然不動。九寨溝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說,“遇樹讓樹”,是九寨溝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
以景推城。在九寨溝,處處可見“生態優(you) 先”的痕跡——生態擋牆間的動物通道,遊客腳下的生態棧道、景區外的旅遊環保法庭……
人們(men) 可以看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九寨溝恢複重建始終。實際上,九寨溝的三年重建,就是一場“取”與(yu) “舍”的考量與(yu) 抉擇。舍,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舍去粗放、落後、消耗資源的傳(chuan) 統發展模式;取,是牢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cong) 轉型創新中蹚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在綠色發展中求得發展效益、人民福祉。
有“舍”,有“取”,這是尊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地的取舍,是發展路徑的取舍,也是九寨溝這座生態立縣的城市推進“綠色發展”彰揚的城市品格。
取舍之間,相得益彰。取與(yu) 舍的轉換,換來的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我們(men) 堅持把生態優(you) 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wei) 發展動能,既守住了綠水青山,也換來了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實踐之路。”九寨溝縣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是九寨溝縣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先行典範區建設的積極成效。
今年10月,九寨溝縣成功獲評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也成為(wei) 全省唯一擁有“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兩(liang) 項殊榮的縣——這是九寨溝三年重建,在“舍”與(yu) “取”的碰撞、平衡中,持續做出的“綠”文章。
舍
舍棄粗放、落後、消耗資源的發展方式
隻有果斷“舍”,才能更好“得”。就九寨溝而言,“舍”的指向,是明確的。九寨溝縣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舍,就是要舍棄對生態環境有害的發展方式,實現由粗放型發展向綠色發展轉身。
行走在九寨溝,無論是九寨溝、神仙池、愛情海等景區,還是奔騰的白水江,都清澈見底,與(yu) 藍天白雲(yun) 交相輝映,宛如人在畫中遊——美景的背後,是九寨溝“舍”的體(ti) 現。
“不傷(shang) 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九寨溝人的共識,成為(wei) 一種行動自覺。
這,是九寨溝的現實需求。生態環境是九寨溝的立縣之本,全縣有一個(ge) 國家森林公園、兩(liang) 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兩(liang) 個(ge) 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第二大林區、全國重要生態屏障、長江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地。
三年重建中,九寨溝縣組建阿壩州生態文明幹部學院九寨溝分院,建立生態文明審查機製,成立災後重建生態文明審查組,組建有61名生態、環境、經管、旅遊文化等方麵專(zhuan) 家的專(zhuan) 家庫,先後對98個(ge) 重點重建項目進行生態文明審查,“生態審查不過關(guan) ,一律不準開工”。並在全國率先出台首個(ge) 縣級《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ti) 係》,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縣域經濟發展評價(jia) 指標和領導幹部考核內(nei) 容,從(cong) 製度層麵保障了生態文明建設。
堅決(jue) 淘汰落後產(chan) 能,以及損害資源的發展方式。
為(wei) 保護藍天,九寨溝縣相繼出台《九寨溝縣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九寨溝縣災後重建及重大項目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加強對砂石廠、磚廠、混凝土拌和站等大氣重點汙染源的環境整治,淘汰11家實心黏土磚瓦窯經營戶,完成6個(ge) 加油站油氣回收改造。
2019年,全縣生態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縣域空氣環境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100%,PM2.5平均濃度為(wei) 9.6微克/立方米,同比2018年下降41.1%,遠優(you) 於(yu) 全國平均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地處岷江上遊的九寨溝水資源豐(feng) 富,過去縣域內(nei) 分布著小水電站。重建三年,九寨溝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ti) ,拆除保護區外水電站兩(liang) 座、保護區內(nei) 水電站一座,實現從(cong) “依賴水電和礦產(chan) 開發”向“嚴(yan) 格限製水電和礦產(chan) 開發”的轉變。
實施正向引導。政府帶頭“舍”,群眾(zhong) 動起來。
走進九寨溝縣白河鄉(xiang) 太平村唐玉林家,沒有了以前堆滿房屋周邊的木材,家裏用的全是電器設備——這得益於(yu) 九寨溝縣推出的“以電代柴”計劃。
“每一度電一般最低可代柴兩(liang) 至三斤,如每戶每月用電60度,一戶全年可節約燒柴2000斤左右。”九寨溝縣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以電代柴”能夠有效保護彌足珍貴的森林資源和優(you) 質的生態環境。針對參與(yu) 試點的村民,每度用電補貼0.15元,“以電代柴”推行以來,薪柴砍伐率下降25%,在改變農(nong) 村居民傳(chuan) 統能源消費觀念的同時,減少了森林資源消耗。
除以電代柴,九寨溝同時在省內(nei) 少數民族地區率先啟動汙水處理、垃圾清運、廁所革命、路燈工程、庭院經濟“五大工程”,建成全省少數民族地區處理能力最大的熱解氣化垃圾分類處理廠,城鄉(xiang) 垃圾轉運處理率達100%。
今年開始,每個(ge) 月第一周,是九寨溝綠色生活主題周,推進生態文明理念入心入腦,全麵形成綠色生產(chan) 生活體(ti) 係。不僅(jin) 如此,九寨溝旅遊環保法庭也揭牌成立,就地、快速解決(jue) 和處理旅遊環保糾紛,在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更注重開展補植複綠及普法宣傳(chuan) 工作。
九寨溝縣神仙池風景區。 楊建 攝
九寨溝縣建起羅依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九寨溝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取
蹚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創新實踐新路
有舍,必有取。舍棄了落後、粗放的發展模式,該選取什麽(me) 樣的發展方式?對此,九寨溝的回答是:堅持生態優(you) 先,發揮生態優(you) 勢,實現經濟社會(hui) 轉型發展。
生態環境是九寨溝的優(you) 勢,以生態旅遊為(wei) 核心,延伸生態旅遊的產(chan) 業(ye) 鏈。借力“九寨溝”這個(ge) 大IP,全縣實施“全域旅遊·生態九寨”戰略規劃,投入14.5億(yi) 元打造九寨愛情海、神仙池等12個(ge) 景區景點,推出7條精品旅遊線路,形成“世界隻有一個(ge) 九寨溝、九寨溝不隻有九寨溝”的全域旅遊格局,建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通過驗收。
四年時間,依靠“農(nong) 旅結合”的發展思路,羅依鄉(xiang) 實現了美麗(li) 嬗變。走進羅依現代生態休閑農(nong) 業(ye) 園區,“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趣”,風景如畫,生態觀光農(nong) 業(ye) 旅遊也發展起來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li) 畫卷在羅依現代生態休閑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徐徐鋪開。
生態農(nong) 業(ye) 方麵,積極構建“6+2”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打造6個(ge) 現代種養(yang) 基地,培育16個(ge) 無公害和5個(ge) 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成功創建1個(ge) 省級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和國家級農(nong) 業(ye) 標準化示範縣。全縣3717.5公頃耕地被認定為(wei) 四川省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培育認證了16個(ge) 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1個(ge) 綠色食品和5個(ge) 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5家企業(ye) 產(chan) 品獲準使用“淨土阿壩”區域品牌。
生態打底,如何發展工業(ye) ?九寨溝這樣創新作答——探索“飛地”經濟,突破九寨溝縣本土自然生態環境的限製,建立民族地區與(yu) 相對發達地區的合作發展新模式:與(yu) 四川綿竹、浙江嘉善和平湖共建總投資20億(yi) 元的3個(ge) “飛地”園區,包括九綿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園、嘉善—慶元—九寨溝“飛地”產(chan) 業(ye) 園和平湖—九寨溝“飛地”科創產(chan) 業(ye) 園。
目前,園區建設顯成效,九綿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園入駐企業(ye) 1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ye) 1家;嘉善—慶元—九寨溝“飛地”產(chan) 業(ye) 園入駐首批項目;平湖—九寨溝“飛地”科創產(chan) 業(ye) 園掛牌開園,僅(jin) 2019年“飛地”園區就實現收益909萬(wan) 元。3個(ge) 園區全麵投產(chan) 運營後,將為(wei) 九寨溝縣“再造一個(ge) 新財政”。
“未來,九寨溝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加快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程,不斷優(you) 化‘6+2’生態農(nong) 業(ye) 和‘3+ 1’綠色工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麵構建‘1+6’現代服務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建成全省現代服務業(ye) 強縣,努力走出一條以全域旅遊為(wei) 核心支撐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九寨溝縣委相關(guan) 負責人如是說。
各地遊客走進九寨溝景區遊覽。蘇楊 攝
災後重建中,九寨溝縣進行地災治理,並栽花種草,進行綠化、美化,圖為(wei) 公路擋牆變花牆。易西 攝
取與(yu) 舍
打造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先行典範
“有舍才有得。”處理好取與(yu) 舍的關(guan) 係,既是人生哲學,更是發展智慧。
就九寨溝而言,是如何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關(guan) 係,既要保護,又要發展,實現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取與(yu) 舍,取舍之間,九寨溝不僅(jin) 以生態旅遊為(wei) 龍頭,融合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工業(ye) ,初步構建起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
而更重要的是,守護綠色生態的同時,讓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在“舍”與(yu) “取”之間走出“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先行典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好九寨溝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眾(zhong) 的金飯碗,築牢長遠發展的本底。
震後三年,九寨歸來,85%的區域“補妝”歸來,美景依舊——這背後,是重建以來,九寨溝縣堅守生態優(you) 先所取得的積極成效和努力。
震後三個(ge) 月,《“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總體(ti) 規劃》就公布,布置五大重點任務,“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複保護”位列第一。“九寨溝重建規劃區域中,生態保護區占比達81.44%,這意味著九寨溝災後重建的路徑,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將生態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過程。”九寨溝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三年重建,九寨溝縣充分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推動生態項目科學景觀化,截至目前,總投資45億(yi) 元的51個(ge) 生態環境修複和256處地災治理項目全麵完工,修複中的5項技術已獲國家專(zhuan) 利,采用InSAR(幹涉雷達)技術在省內(nei) 率先開展地震7度區詳查。
以九寨溝景區內(nei) 受損嚴(yan) 重的火花海修複為(wei) 例。三年前的地震使火花海出水口堤壩崩塌,形成長40米、寬12米、深15米的決(jue) 口,湖泊景觀消失。經反複論證,科研人員以震損鈣華、落石、糯米灰漿等生態材料,修複了壩體(ti) 、裂縫。防治了次生災害,恢複了湖泊景觀,並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中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積極肯定。
不僅(jin) 僅(jin) 是九寨溝景區。采用肥料緩釋、大苗植入等新技術,九寨溝縣修複震損林地7.24萬(wan) 畝(mu) ,完成震損草地補播11.7萬(wan) 畝(mu) ,建成8.4公裏生態擋牆、17個(ge) 生態停車場和90公裏最美景觀大道,全縣生態係統基本恢複到震前水平。
全民參與(yu) 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工作,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作,推行專(zhuan) 合社參與(yu) 造林綠化項目。統籌生態建設扶貧資金3403.76萬(wan) 元,聘用生態管護員1397名,投入資金1138.56萬(wan) 元,管護集體(ti) 和個(ge) 人公益林100.39萬(wan) 畝(mu) ,兌(dui) 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資金1480.78萬(wan) 元。2019年全縣林草覆蓋率達72.85%。
青山更美,綠水更翠。今年6月,九寨溝熊貓園開園,“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基地”落地九寨溝,四川又新增了一處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基地。通過近三年的災後重建,九寨溝縣域內(nei) 大熊貓棲息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熊貓主食竹全麵恢複,大熊貓活動範圍逐年增加,具備了大熊貓保護研究、科普教育和野化放歸的良好條件。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19年,九寨溝全縣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GDP)27.5億(yi) 元,增長5.1%;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17元,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354元,增長8.1%。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九寨溝地震災後重建三周年:“傷痕”已抹平 地災防控插上“科技翅膀”
除了專職護林防災員以外,景區內的每一位居民和每一戶商家都主動肩負起了防災監測的責任,群測群防的“人防”體係已經完善。“因為九寨溝是我們的家,保護好這片土地是每個人的義務和願望。[詳細] -
震後三年 九寨溝全域旅遊的變奏曲
建設‘快進慢遊’旅遊新格局,將從根本上解決旅遊可進入性差、大交通成本高、旅遊收益低等製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這也正是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的應有之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