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共同描繪新時代青海民族團結新畫卷

發布時間:2022-03-11 10:14:00來源: 青海日報


其樂(le) 融融,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李娜 攝

  3月的青海大地,微風徐徐,萬(wan) 物複蘇。在72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這裏的漢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眾(zhong) ,手挽手、肩並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wei) 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共同描繪著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壯美畫卷。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元文化交織,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也是在全國率先成為(wei) 所有市州、70%的縣(市、區)建成全國示範區的省。在青海,民族團結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傳(chuan) 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線。

  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鑄民族團結之魂

  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是青海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ti) 實踐。

  根深方可葉茂,本固才能枝榮。青海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堅持把思想引領作為(wei) 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把民族團結納入幹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走進玉樹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學,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撲麵而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主題活動牆、民族團結黑板報,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和課間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又到一年開學季,學校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wei) 開學第一課的內(nei) 容,讓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浸潤孩子的心田。“我們(men) 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貫穿教學活動,讓民族團結走進課堂、走進師生心裏,在校園生根、開花、結果。”玉樹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學校長伊羊說。

  “以河流組成的‘56’圖形為(wei) 主題,代表全國56個(ge) 民族大團結,各個(ge) 民族團結互助緊密相連……”2月23日,省委統戰部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發布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該標識分標準形式和徽章形式,主要應用於(yu) 各類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和創建活動,並在涉及民族、文化、旅遊等領域宣傳(chuan) 活動和可應用的載體(ti) 中廣泛宣傳(chuan) 推廣使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青海高度重視和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青海研究中心,依托省社科院、青海師範大學、青海民族大學成立3個(ge) 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支持西寧市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示範市。同時,針對黨(dang) 員幹部、農(nong) 牧民、務工人員、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ti) 開展“滴灌”教育,開展民族團結宣傳(chuan) 月活動,創立馬背宣講隊、雙語專(zhuan) 家團、宗教人士宣講組等特色宣講隊伍,引導各族群眾(zhong) 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成為(wei) 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價(jia) 值追求。

  堅持攜手並肩奮鬥 固民族團結之基

  “團結穩定是鄉(xiang) 村發展的前提,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要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建設好民族團結、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紮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顏章東(dong) 說。春節期間,卓紮灘原生態景區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前來體(ti) 驗冰雪項目的樂(le) 趣。卓紮灘村地處淺山地區,以漢族、土族、藏族為(wei) 主。近幾年,村黨(dang) 支部帶領村民發展冰雪運動、生態旅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現了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

  這幾天,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智青鬆多鎮寧友村宜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項目建設現場,久治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住建、發改等部門負責人會(hui) 同項目規劃設計單位正一起鉚足幹勁,開足馬力,全力推進項目建設,衝(chong) 刺一季度“開門紅”。“村莊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guan) 係到群眾(zhong) 生活質量的提高。2022年,我們(men) 將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鄉(xiang) 村振興(xing) ’融合模式,以農(nong) 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為(wei) 契機,著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以團結促和諧,以產(chan) 業(ye) 促發展,為(wei) 全縣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提供示範帶頭作用和樣板經驗。”寧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確保說。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民族團結搞得越好,這個(ge) 基石就越牢固。過去一年,青海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與(yu) 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四地”建設等重大戰略有機融合,以深入推進“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為(wei) 抓手,打造各民族共享的經濟新業(ye) 態。一大批農(nong) 牧民吃上了生態和特色旅遊飯,扶持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發展,出台推動“拉麵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青繡”產(chan) 業(ye) 升級的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拉麵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80億(yi) 元,連續舉(ju) 辦三屆全省青繡大賽,30萬(wan) 農(nong) 牧區婦女參與(yu) 巧手脫貧,“舌尖上的拉麵”“指尖上的青繡”成為(wei) 彰顯民族團結進步和時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產(chan) 業(ye) 。

  促進交往交流交融 聚民族團結之力

  行走在青海的城鄉(xiang) ,處處能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創建迸發出來的思想引領之力、示範帶動之力、全民共創之力,處處能看到“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和諧氛圍。

  “我們(men) 村誰家有婚喪(sang) 嫁娶,誰家在蓋房,隻要招呼一聲,大家不分民族都會(hui) 過去幫忙,村裏形成了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好氛圍。”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東(dong) 灘五村村委會(hui) 主任韓永林說。多年來,東(dong) 灘五村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積極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社區通過各種活動,把各民族居民聚在一起,加強了大家的交往交流交融,增進了鄰裏感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小石山社區居民夏秀英高興(xing) 地說。該社區積極打造黨(dang) 建引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新引擎”,開展“百家宴”“寒暑假第二課堂”“我是一顆石榴籽”故事分享會(hui) 等創建活動,向著學習(xi) 型、服務型、文體(ti) 型、和諧型、共建型“五型社區”目標邁進。

  民族團結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青海堅持重在基層、重在平時,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創建工作覆蓋到各行各業(ye) ,構建了全民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麵。特別是在加強城市民族工作方麵,推進“社區石榴籽家園”建設、組建“社區石榴籽黨(dang) 支部”等服務平台。強化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跨區域服務管理,針對分布在全國277座城市的20多萬(wan) “拉麵人”創業(ye) 大軍(jun) ,與(yu) 20個(ge) 省市建立服務管理協作機製。鼓勵和引導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學共樂(le) ,堅持民族團結從(cong) 娃娃抓起,編纂校本教材、創作校園歌曲,建成20個(ge) 全省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點,組織開展各族學生交流考察、手拉手行動,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心靈深處生根發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青海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同心同德、凝心聚力,高舉(ju) 民族團結的旗幟,正向著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向著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昂首邁進。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