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在黃沙中浸染
黃沙頭網格治沙。欒雨嘉 攝
4月12日,記者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從(cong) 縣城出發一路向東(dong) ,就會(hui) 讓人想起夏日裏這座小城鬱鬱蔥蔥的綠茵和香遠益清的紫丁香。半個(ge) 小時後,記者來到了貴南縣黃沙頭沙漠公園。
跟隨貴南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辦公室主任陶銳,記者登上黃沙頭沙漠公園裏高21米的觀景台,在這裏可以看見多年來貴南縣人民的治沙成效。
隨著陶銳手指的方向向沙漠腹地眺望,一個(ge) 個(ge) 綠色的防沙方形網格已經將沙丘牢牢“束縛”,網格之中的一棵棵楊樹、烏(wu) 柳、檸條、披堿草等植物緊緊地鎖住了漫漫黃沙裏的水分,減少了風沙對黃沙頭當地的侵害。
“4月12日,貴南縣組織全體(ti) 幹部職工召開了全縣國土綠化動員大會(hui) ,標誌著全縣2022年國土綠化工作全麵啟動。分別在木格灘沙漠、德格灘等植樹點全麵展開,各個(ge) 單位的領導幹部、學生、武警官兵等各行各業(ye) 都要到這裏來種樹。今年義(yi) 務植樹造林將持續3天,預計完成義(yi) 務植樹106萬(wan) 株,網圍欄修複450千米,成林地修枝116.67公頃,有林地澆水200公頃,在這裏你能夠體(ti) 會(hui) 到貴南人民一代接著一代薪火相傳(chuan) 的治沙精神。”陶銳說。
據了解,上世紀中期以前,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東(dong) 南肆意擴展蔓延,每年200多公頃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肆虐的黃沙,嚴(yan) 重侵蝕著貴南縣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存環境,出現了“沙逼人退”的局麵,打一場“治沙戰”迫在眉睫。也就是從(cong) 那時起,貴南縣人民群眾(zhong) 開始了長達20餘(yu) 年的“治沙戰”。
陶銳是貴德人,2017年,他到貴南縣參加工作。貴德縣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來了貴南,他才知道這裏與(yu) 自己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家鄉(xiang) 比較起來,是有多麽(me) 的不同!
“來這裏的第一感受就是風沙很大,氣候條件也不是很好,而且縣城內(nei) 的苗木種類也比較少。從(cong) 2018年開始,貴南縣開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縣委縣政府動員社會(hui) 各界力量,黨(dang) 政軍(jun) 民學齊上陣,在縣城周邊、黃沙頭、木格灘沙漠、多什則溝等地實施了大麵積植樹造林、防沙治沙、封山育林等生態保護項目,建成了長達300多公裏的‘沙漠裏的綠色長城’。如今,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如今的19.24%,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大扭轉。這五年以來,我明顯感覺到縣城以及貴南沿途的風沙明顯變少了,開車回貴南的路上也能看到遠處防沙治沙的草方格,能夠看出貴南縣對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視。”陶銳坦言。
陶銳告訴記者,之所以貴南縣防沙治沙可以取得積極成效,還在於(yu) 貴南縣針對不同的立地條件,在治理措施上因地製宜、精準區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在加強與(yu) 科研單位和院校交流合作的同時加大新技術的試驗推廣應用。
陶銳說:“比如在流動半流動沙丘,我們(men) 將工程固沙與(yu) 生物治沙相結合。在迎風麵設置1.5m×1.5m的草方格沙障,在設置好的草方格沙障內(nei) 栽植青楊,進行烏(wu) 柳插杆並點播檸條沙蒿等,而在背風坡實行插杆造林。在丘間地,我們(men) 則采取植苗造林,栽植烏(wu) 柳苗和沙棘苗,並用網圍欄進行封育等。”
深入學習(xi) 貫徹省第十三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貴南縣持續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依托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禁牧封育、三江源二期等一大批生態骨幹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9.24%,草原植被覆蓋度達65.82%,比“十二五”分別增長4.3個(ge) 百分點和13個(ge) 百分點。陶銳表示,今後,將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繼續堅持和發揚“貴南治沙精神”,從(cong) 自身做起,當好生態保護的排頭兵,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貴德:大河向東流 景美年更豐
近年來,貴德縣以舉辦梨花節融入旅遊開發,讓果農們看到了新的致富途徑。從一朵花到一顆梨,一個“梨產業”在貴德應運而生。[詳細] -
黃河岸畔水生態修複效果顯著
完善“水-草-魚-鳥-人”共生係統,帶動周邊旅遊發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詳細] -
山水之間 黃河岸畔秋光正好
黃河清、丹霞美、秋葉黃,山水之間,母親河畔的高原小城展示著自己的秋日魅力。[詳細]